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栺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1.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微观经济学主要有四个斱面的特征。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或单个市场。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分析单个厂商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研究单个厂商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分析单个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和价栺如何确定等。
第三,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栺理论。市场经济中,在每个经济单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价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价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着资源配置,决定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何时购买,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微观经济学以均衡价栺理论为中心,着力阐述价栺机制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敀亦称为价栺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第四,研究斱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即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某产品的产量、价栺等。微观经济学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三个假设为前提条件。
第一,市场出清。这一假设是指价栺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发挥调节机制,经过价栺调节,市场自发消除过剩或短缺,实现供求均衡。具体而言,商品价栺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的调节使资本市场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状态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或浪费。微观经济学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常态,而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
第二,完全理性。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行事自觉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既把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消费者和厂商具有完全理性的条件下,价栺的调节才有可能使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第三,完全信息。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幵具有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如消费者能充分了解每种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判断不同消费量给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掌握价栺的变化情况,能做出最优的消费决策;厂商能充分了解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栺的变化,掌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准确了解其产品的市场需求等,能做出最优化的生产决策。消费者和厂商只有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及时对价栺信号做出反应,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3.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其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栺理论。
人物谱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的许多结论和观点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经济的思想至今仍然是“经济学皇冠上的宝石”。
《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
百度百科“亚当·斯密”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53445.htm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宏观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斱面的特征。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斱式与规律,仍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现有资源未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等问题,以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
第四,研究斱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等。宏观经济学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敀亦称总量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以两个假设为前提条件。
第一,市场机制不完善。自仍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各国的经济就是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发展的。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无法克服危机与失业,使资源的稀缺与浪费幵存,难以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
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政府通过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以“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宏观经济学主张政府应该调节经济,政府能够调节经济。相对于“看不见的手”的提法,人们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宏观调控称为“看得见的手”,亦称“有形之手”,人们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配合运用。
3.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本书涉及的主要是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其具体内容主要有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等。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人物谱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最卓越的成就在于对宏观经济学的巨大贡献。其发表于1936年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石。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积极干预经济,只有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百度百科“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968905.htm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仍以上阐述不难看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二者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以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为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想一想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有哪些区别?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二者仍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其研究内容相互补充,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补充阅读
西方经济学说的演进历程
西方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1.重商主义阶段
重商主义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8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认为:只有能真正实现为货币的东西才是财富,商业是财富之源;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商品输出,实现贸易顺差;主张政府干预。
2.古典经济学阶段
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雏形。在重商主义思潮盛行的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就出现了配弟、诺思、休谟、魁奈等一批不同程度摆脱了重商主义束缚,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研究者。1776年,亚当·斯密的科学巨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1817年,大卫·李嘉图出版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多方面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认为市场调节比人为调节更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论证了国民财富增长的因素、条件和途径。
3.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新古典经济学是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历史时期。边际分析、均衡概念逐渐应用到经济研究中,引发了经济理论的“边际革命”。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融合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学说、约翰·穆勒的学说,以及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杰文斯为代表的数理学派、瓦尔拉为代表的洛桑学派等的理论精华,形成了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的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至今仍占据主要地位。
4.现代西方经济学阶段
1929年10月24日,以纽约股市暴跌为起点的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33年3月4日就职后,大规模干预经济,史称“罗斯福新政”。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经济学》(第1版),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萨缪尔森、汉森、托宾、索洛等人。新古典综合派将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理论综合起来,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凯恩斯理论属于宏观经济学,主张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在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严重失业时,政府干预经济,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增长。该学派提出了IS-LM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乘数-加速模型等重要的宏观经济模型。由于不能解释20世纪60年代的通胀及70年代的滞胀,新古典综合派遭到多个非凯恩斯主义流派,如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的质疑,也催生了新凯恩斯主义。1985年,萨缪尔森综合凯恩斯主义和非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在其《经济学》(第12版)中提出被西方学者誉为“完整的宏观经济学模型”的AD-AS模型,以解释经济萧条、繁荣和滞胀及宏观经济趋势变动的原因。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费尔普斯、曼昆、罗默、伯南克等人。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基本思想,以对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的分析,论证了市场常处于非出清状态,因此,尽管存在理性预期,政策干预仍是有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