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书籍设计的基本概念
书籍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为了实际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因为它记载着事件、思想、经验、理论、技能、知识等丰富内容,所以,它一产生就具备两种属性:一是精神属性,二是物质属性。所谓精神属性是指书籍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它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思想意识、政治倾向、经济状况、文化风尚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等;所谓物质属性包括文字、文字载体、载体材料、材料形状及装帧形式等。它反映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字是书籍构成的基本条件,在任何情况下,没有文字都不可能产生书籍。文字不但承担着意识形态的构成任务,也影响着书籍物质形态的内外状况。文字的载体是指书籍的制作材料,它影响着书籍的制作方法,从刀刻、笔写、雕印、泥活字排印、木活字排印、金属活字排印,直到后来普及的铅活字排印书籍,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可见书籍的制作材料不同,就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影响书籍的外部形态。这些物质要素,协调有机地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书籍的物质形态1。(注1:李致忠.简明中国古代书籍史p4)
“书籍”在古代亦称“典籍”“载籍”。“籍”有借用竹简以文字记录政事,带有登录、记载的意思。《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融于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当上了校书郎后写了一篇《广成颂》。在这篇颂文的小序里,他谦称蝼蚁,不胜区区,职在“书籍”,这大概是关于“书籍”一词最早的较为明确的记载。
关于“书籍”的概念有诸多解释。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书籍定义为“页数在四十九页以上的非定期印发的出版物”。1979年版的《辞海》则解释书籍为“装订成册的著作物”。法国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巴比耶在《书籍的历史》一书中将书籍定义为“包括一切不考虑其载体、重要性、周期性的印刷品,以及所有承载手稿文字并有待于传播的事物”。实际上,在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相互渗透的时代,书籍承载的信息、书籍的载体材料,甚至书籍本身的形态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可以把书籍的概念界定为:以承载信息、传播信息为目的,以文字、图形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并集结成册的著作物。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书籍跨越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甚至种族和文化,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是不言而喻的。从书籍的最初萌芽到今天的电子书的出现,书籍伴随历史的变迁形成自身的发展历史,这意味着书籍的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而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书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诞生而产生。~“装帧”一词来源于日本,最早出现于1928年丰子恺等人为上海《新女性》杂志撰写的文章中,并沿用至今。“装”有装裱、装订、装潢之意,“帧”为画幅的量词;“装帧”一词的本意就是将多幅单页装订起来,并进行装饰。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包含了书籍所需的材料和工艺的总和,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装订方法和印刷、制作方法等,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装潢设计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频繁的国际国内书展大大促进了书籍设计观念的更新,并引发了书籍设计界对装帧艺术的反思和深层次的探索。因此,现代意义的“装帧”已经不仅仅是包括封面、书脊、封底、勒口、环衬等要素的整体设计,而是包含了更广泛的内涵,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是指包括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等综合性的艺术设计,是一门将商业行为与精神产品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造型艺术。
如今,设计界对于“装帧”的实质已经取得共识,“装帧”既非传统的、片面的封面装饰或装潢,也不是单一的技术性操作的装订,而是全方位地从内文到外表、从信息传递到形态塑造的一系列的设计活动,是把书籍的思想内涵与特征以装帧的形式创造出整体的视觉形象。无论是“书籍装帧设计”还是“装帧设计”,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包括形成书籍的必要物质材料及全部创意、设计、制作活动,是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等诸多方面塑造书籍的一系列艺术创造活动。
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意识的导入,书籍装帧的概念已演变成为书籍设计,即从文学、图形、色彩等方面对书籍进行全方位的构思和打造,因而,文字、图形、色彩、材料构成书籍设计的四大要素。
日本著名书籍设计专家,被誉为日本设计界巨人的杉浦康平认为:一本好书,是内容和形式、艺术与功能的统一,是表里如一、形神兼备的信息载体。好书体现的是和谐、对比之美:和谐,为读者提供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这意味着书籍整体设计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封面、内页)里,把构成书籍的各种要素——文字、图形(图像)、色彩、材料等诸要素,根据特定内容的需要进行排列组合,对书籍的外表和内在进行全面统一的筹划,并在整体的艺术观念的指导下,对组成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的统一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涵盖:书籍的造型设计、封面设计、护封设计、环衬设计、扉页设计、插图设计、开本设计、版式设计以及相关的纸张材料的应用,印刷装订工艺的选用,最终达到外表与内在,造型与神态的完美统一,其凝聚成的书籍的形式意味、视觉想象、文化意蕴、材料工艺等正是书籍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见图1-1)。

图1-1 书籍设计 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是日本战后书籍设计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现代书籍实验的创始人,艺术设计领域的先行者,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他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甚大,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信息设计的建筑师。
书籍设计类型一般包括图书设计、画册设计、期刊杂志设计等。
1.1.1 图书设计
简而言之,是对图书的艺术设计。具体地讲,图书设计是出版专业术语,是指图书的结构与形态的设计,是图书出版过程中关于图书各部分如结构、形态、材料应用、印刷工艺、装订工艺等全部设计活动的总称(见图1-2)。

图1-2 《传闻的真相》 设计:杉浦康平
1.1.2 画册设计
画册设计是从企业自身的性质、文化、理念、地域等方面出发,依据市场推广策略,合理安排印刷品画面元素的视觉关系,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见图1-3)。

图1-3 中国外运画册 广州新视觉策略中心设计
1.1.3 期刊杂志设计
期刊杂志指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
期刊杂志设计中,版面设计、字体和细节尤为重要。设计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要体现期刊、杂志自身风格,在连续性变化中体现整体统一感。
②整体协调,有层次感,简约大气。标志、刊名、期号、条形码等不要太繁杂、花哨,以便于读者识别,增强记忆。
③所有设计元素(如图片、字体、字号、色彩等)围绕期刊的内容展开,要做到有明晰的视觉重点和层次感(见图1-4)。

图1-4 杂志设计 杉浦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