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成果
体育产业形成、发展和成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职业体育成为率先发展领域,竞技表演业逐渐成为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大发展,人们强健身体、愉悦身心的需要成了热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健身休闲业(体育服务业)也逐渐成为体育核心产业。
我国体育产业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以体育职业化作为“火车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逐步发展和壮大。但总体来看,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产业总体产值不大,职业体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服务业)市场规模相对有限,呈现出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服务业占比偏低,非主体产业的体育用品一家独大的格局。现阶段,我国体育用品业是体育产业的主要支撑,约占体育产业总产值的80%。而作为主体产业的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总产值中占比较小,2015年其占比只有22.38%,远远低于美国体育服务占比的57%。
尽管如此,纵观我国体育产业的二十余年发展历程,所取成果依然丰硕。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显现出成为我国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行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了重大突破。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10)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体育产业与西方体育产业发展略有不同,西方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体育自然而然地进行了产业化,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我国是由政府完全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型,引入市场手段让市场发挥资源的配置作用,使体育市场化和产业化。
(一)体育产业发展萌芽期(1978—1992年)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体育运动以体育事业的方式存在和发展,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不追求经济效益的纯公益事业,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支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逐渐转变了体育发展方式,开始引入西方的市场手段来进行资源配置。改革开放第一步,就是改革政府财政,实行放权让步,逐渐改变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指导原则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我国不再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能够完全胜任目前的经济发展任务。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同时也需要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发展商品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提出要改变“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并重新界定了政府的职能,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该进行直接干预,而应从宏观上实施调控,调节市场逐利性与体育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矛盾。
1986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在新环境下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考,也是顺应国家总体战略转变及发展的要求。该决定提出要对体育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仅仅是完善,并没有涉及根本。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体育项目竞技水平落后、后备力量缺乏和体育部门领导与监管不足等问题。在改革中,政府也看到了现存体育体制的问题,体育的发展过于依赖国家,只追求社会公益而不追求经济效益,不利于总体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国家不应该将体育的发展全由政府“包办”,而是要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办体育,让体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以此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政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知道这个问题会制约体育的发展,但是这种认识还不够深刻,还认为“现行领导体制基本上是可行的”。所以这次改革作为我国第一次对体育体制进行的改革,没有带来体育的真正产业化,仅仅是体育现存体制内的调整和完善,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转变的根本问题。因为在这个时期,我国对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还处于探索期,旧有的观念和体制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要获得实质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不过这次改革虽然没有促使体育的真正产业化,但是对中国体育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一,推动了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政府认识到了发动社会力量的重要性,所以首先尝试放开体育场馆,引入社会力量,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管控体育场馆,而是转变为以体委管控为主,允许市场经营方式的存在,将体育场馆面向社会,追求经济利益,即“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原国家体委提出“在优先保证发展体育事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场馆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并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过渡;在保证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广开财路,提高场馆使用率,逐步做到自负盈亏,以场馆养场馆。”(11)在体育场馆领域的突破是政府在认识上的转变和行动上的进步,实践证明发动社会力量,进行体育市场化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让体育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还能获得经济利益。
第二,除了在体育场馆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改变,这次体制内的改革还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政府不再完全以事业单位的形式管理体育竞技,而是将其在一定程度上面向社会,将权力下放,发动社会的力量办体育竞赛,允许和鼓励专业运动队与企业进行一定限度的经济合作,不再阻止体育竞赛与经济活动挂钩,可以让企业为了其自身的宣传来赞助体育竞赛。形成了“内引外联”“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新状态。有了企业在资金上的支持,相继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体育竞赛和体育经济体,如上海虹口体育场、南京五台山体育中心、广州白云足球队、万宝路广州网球精英赛等。这次在体育竞技上的成功改革,为之后的体育职业化的顺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体来说,“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体育场馆改革为龙头,带动运动队和体育竞赛活动吸引社会资金’,它是体育界进行体育经营性活动的初步尝试。”(12)
在这个阶段,我国体育场馆租赁市场逐渐形成,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体育的职业化发展步履维艰,发展缓慢。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能力有效提升,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促使大量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并带动了体育竞赛表演行业以及体育用品和服务市场快速发展,从而逐步壮大了体育市场规模,扩大了体育产业经济总量。在一些大城市,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中高收入人群开始对体育健身休闲有了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众多健身休闲项目逐步被引入国内,由此我国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开始萌芽和发展。
(二)体育产业发展成长期(1993—2009年)
1993年,国家开启了体育体制的根本性改革,体育的职业化和产业化真正开始。1993年5月24日,原国家体委发布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成了“新时期体育改革的标志”。该《意见》将改革总目标设定为:“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13)此次改革之所以被认作新旧交替的标志性事件,在于它触及体育体制转变的根本问题,即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不再完全依赖国家力量来办体育,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新体制,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
该《意见》还明确指出深化体育改革需要着重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个方面就是“以产业化为方向,增强体育自我发展能力。”其余九个方面分别是进一步改革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加快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步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协会制,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训练体制,改革竞赛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坚持社会化方向、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等。
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又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将体育产业建设基本思路确立为“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体育产业问题作为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4),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之路也因此而正式开启。
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进行职业化改革并取得了成功,全国性足球联赛顺利进行,以“俱乐部”为单位的联赛制度得以构建。足球产业化和职业化的成功,很快便带动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进行了相应的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1995年,原国家体委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再次明确了要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深化体育改革、转换机制。”(15)《纲要》指出发展体育产业要坚持改革,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方式,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坚持国家和社会一起办体育等。此外,《纲要》还对我国体育产业进行了分门别类,反映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我国体育产业包括三大类别:第一类为体育本体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第二类指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类,如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第三类指体育部门开展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各类产业经营活动,即多种经营,如酒店、房地产开发等。”(16)以此分类为基础,《纲要》提出了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并依此对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进行指导和促进。到20世纪末,基本形成以体育主体产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人才、技术信息市场和体育用品市场等;形成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开展体育经营、综合开发、效益显著、规模发展的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
1996年,第8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继续强调“体育工作要形成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力支持,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我国的体育产业化和职业化得以顺利开展。国家体委对全国性单项协会实行实体化或项群管理、俱乐部进行职业化、举办“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促进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化发展、发行体育彩票、成立体育基金会等。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召开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指出体育产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体育产业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绝不仅仅是体育部门自身所办的产业,而是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一部分的体育产业,是全社会的体育产业。”此次大会还总结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对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规划。
200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强调体育产业发展须以本体产业服务业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发展之中,要为社会公众的需求而服务:“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各项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动,如体育服务认证、全运会市场开发、体育服务标准化工作、体育产业统计、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等。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不仅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体育竞赛表演由此得以迅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的发展又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兴盛,如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用品等。我国的体育产业体系借此契机得以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整体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模式,体育管理体制从举国体制转变为双轨制,即不再单纯依赖政府力量办体育,开始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体育建设中来,主张国家和社会一起办体育,初步形成了体育产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规模和体系,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效益的实现。
(三)体育产业高速发展期(2010年以后)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继续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体育需求的满足做出贡献。此后,各级政府和体育机构不断出台相关利好政策,促进体育产业高速发展。
201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2012年2月,中国足球协会又发布了《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管办分离改革方案(试行)》。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体育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进一步明确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17)除此之外,该文件还针对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快,各种产业共同发展,但总体上,体育产业的规模不够大、活力不够强,以及还对存在一些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等问题提出了更为清晰的指导办法,即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多元主体、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融合发展、丰富市场供给、营造健身氛围,以及大力吸引社会投资、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完善税费价格政策、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等。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我国足球领域的体制改革:“中国推进足球改革与发展包括进一步改革足球管理体制,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对于足协的领导机构,《方案》明确规定中国足协将不设行政级别,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代表、知名足球专业人士、社会人士和专家代表等组成,保证足协领导机构的专业化。”(18)如果此《方案》所预定的将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的改革取得预期成果,那将可以迅速推及至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去,体育体制既有的双轨制将会因此被彻底改变,体育产业的发展必能由此迈入新阶段。
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体育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19)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我国体育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并实现突破,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和政府层面不断给予政策利好,体育管理体制再次获得突破性进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的总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体系不断丰富。这些成果为我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朝阳产业”的特性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展现出来。
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成果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门类逐步健全,体育市场产品和服务种类比较丰富。传统业态如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中介等快速健康发展,新兴业态如体育旅游、体育游戏、“互联网+体育”等不断涌现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体育服务业快速发展,体育用品业增长稳定,产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增速持续走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以竞赛表演和健身娱乐业为领头以及以体育用品业为支撑的多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体育管理体制的双轨制发展模式基本构建等。
1. 体育产业总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较快
“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20)截至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8万多亿元。依照现有的12.74%的产业年均增长趋势,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到2020年时将有机会突破3万亿元大关。体育产业总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在未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 形成了相对健全的体育产业体系
体育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业逐步发展成“火车头”角色领跑诸产业,体育用品业不再像过去是龙头产业而是回归到本位成为强大的产业支撑。除此之外,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传媒等业态也发展良好并不断融合,诸多产业共同构成一个健康、生命力旺盛的产业生态圈。随着高科技快速发展,体育产业领域还将继续拓展深化,体育产业体系会更为健全完善。如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与体育装备、体育中介、体育赛事等的融合,将会衍生出各种新式的服务、产品等。
3. 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体育产业产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来自于体育用品制造业,而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则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失衡现象。然而,随着新世纪以来体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体育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已经在不断上升,产业贡献值不断增加。按照体育总局的最新规划,到2020年,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等体育服务业在体育总产值中的占比将进一步上升,其核心地位将有效凸显;在所有制方面,“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21)
4.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示范和带头作用逐渐凸显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特色和巨大优势,被誉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发动机。”(22)从2006年到2011年,国家先后批准了6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到2015年底,国家又批复成立了8个体育产业基地、1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将在2020年建成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体育市场主体的壮大、产业规模的增加,更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渐趋合理。因为产业基地是以空间布局分布,每一个产业基地都能辐射周边,带动诸多体育产业繁荣发展。
5. 管理体制改革获得突破
一直以来,行政力量过多干预体育市场,阻碍着体育产业化深入发展。尽管经过多次改革,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从举国体制过渡到双轨制,但是仍未完全实现管办分离、政企分开。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所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足球领域的“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体制改革,这对于加快推进整个体育领域的行业协会和行政机关之间脱钩无疑具有重大的示范效应,若是能取得预期成果并加以有效推广,体育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将越发合理。此外,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竞赛活动审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改革了全运会计分政策和比赛成绩的公布方式;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创新取得了突破;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等。
6. 产业政策丰富、层次完善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不断给予政策利好。特别是在体育强国建设理念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此后,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类国家层面政策不断出台,体育产业政策变迁进入“加快发展阶段”(23)。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体现出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意见》所包含的翔实内容、清晰目标,也让地方政府在落实政策方面更为主动和积极,体育产业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后,国家层面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不断推进体育产业的深入发展,体现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常言道:“三分政策、七分执行”,可以说在国务院“力挺”之下,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体育产业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体育总局力推促进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体育消费,并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及旅游局等部门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文件。《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地方性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体育产业发展举措陆续跟进,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促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在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