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 上海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基础条件、发展机遇和挑战
8.2.1 上海开放型经济的主要实体
开放型经济的实体是指相关的各类经济活动,如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总部经济、功能区、产业集群、全球产业链、科技创新活动等,还有贸易促进机构和出口基地,国际展览和国际交往,海关特殊监管区、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政府对开放型经济活动的管理,既有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管理范围的,也有与金融、文化、外事、海关总署、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协同管理的,因此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
由此,可以大体明确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工作边界,以及政府协同框架。其中,对外贸易、外资、外经、功能性平台等,是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工作范围(见图8.2)。

图8.2 开放型经济的主要内容
8.2.2 上海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基础条件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扩大对外开放始终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和核心工作之一。上海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基础条件如下。
第一,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已经集聚总部经济,有上千家各类企业总部。许多国际贸易机构和代表处,领事馆都入驻上海。上海已建成迪士尼乐园、国家会展中心,以及一大批服务业集聚区和功能区。
第二,上海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和包容性的文化。上海城市从开埠以来,是一个移民为主体的城市,如同“大码头”,万商云集,诚招天下客,城市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近代史上外国先进科技往往是首先经过上海,然后再全国推广,如电灯、煤气、自来水、百货商店、超级市场、步行街等等。
第三,上海有较好营商环境,良好的教育、文化、医疗体系。上海城市文明和法治化水平较高。城市文化积淀深厚,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强,上海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完备,上海医疗体系和专科治疗能力,如肿瘤、心血管、骨科、五官科、医疗检测等享有盛誉。在文化方面,可供选择更多,如电影、歌剧、芭蕾舞、各种戏剧、江南地方曲艺等。
第四,上海有海港、空港、地铁、高铁等基础条件。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3 500万个/年,居全球第一,依次是新加坡港、深圳港和香港。上海拥有国内先进的地铁系统,每天有700—1 000万人次乘坐地铁。在上海乘坐高铁在一小时车程内,可以到达长江三角洲30多个城市。
近年来,上海开放型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上海对外贸易经过快速增长后进入新平台。2014年上海市进出口额和上海关区进出口额分别达到4 666亿美元和8 634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平台,基数规模大,提高了进一步增长的工作难度。从贸易对象国看,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2014年上海市进口额最大来源国/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市场份额分别为12.2%、10.4%、9.7%、7.4%、6.4%,累计46.1%,而在2000年该五个国家/地区占上海市进口额的市场份额为60.4%。2014年上海市出口额最大对象国/地区分别是美国(23.7%)、日本(11.1%)、中国香港(8.8%)、荷兰(4.4%),累计48.0%,与2000年前五名累计59%相比,集中度也下降了(见图8.3、图8.4)。

图8.3 1996—2014年上海市进出口贸易额和增长率

图8.4 1996—2014年上海关区进出口贸易额和增长率
上海城市的进口集散功能更加显现,2014年全年进口2 563.5亿美元,增长8.1%,特别是交通运输、食品烟酒、衣着鞋帽等七大类消费品进口增长近20%,占同期全国消费品进口总额的29.4%,对本市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41.8%,凸显了上海作为全国进口消费品集散地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近年来,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快于货物贸易的发展。2014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 753.9亿美元,与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的比值为0.376:1。近年来,上海服务贸易增长率远高于货物贸易增长率,这与全球服务贸易增长趋势是一致的。从全国看,上海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上海占全国的比重,从2009年的26.1%增长到2013年的32.0%,2014年保持在30%以上。然而,在上海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逆差也在扩大,说明上海服务贸易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推进上海服务贸易出口的企业主体是外资企业,占比重48.7%,服务贸易进口的企业主体是内资企业,占比重66.3%(见表8.2—8.4)。
表8.2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1)商务部、上海市统计局;(2)2014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表8.3 上海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

资料来源:(1)商务部、上海市统计局;(2)2014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表8.4 上海服务贸易按企业性质统计数据(2013)

资料来源:(1)商务部、上海市统计局;(2)2014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第三,上海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数在不断增加。2014年上海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总数为1 194家,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90家、外商投资性公司297家、外资研发中心381家。从总量上看,与2008年676家相比,增加了518家,净增长76.6%,呈快速增长趋势。然而,与香港近3 000家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除了跨国公司总部之外,国际组织和机构数量,上海也显得较为薄弱。在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有很大部分是为了管理中国国内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而设立,随着部分外资企业回流本国或外迁他国,也存在撤退的可能。
第四,外资进入上海呈稳步增长,但外资占上海总投资比重趋弱。2014年上海外资实到资金18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近年来,外资持续看好上海经济增长,进入速度稳步增长。2013年上海外资的主要来源国/地区为:中国香港(49.8%)、日本(9.9%)、新加坡(7.6%)、美国(7.5%),累计占比重74.8%。2014年上海外资的主要来源国/地区为:中国香港(63.7%)、日本(6.8%)、新加坡(4.6%)、美国(5.5%),累计占比重80.6%。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存在境内资金到香港投资,然后作为港资再投资上海的情况。外商投资的产业分类,逐渐转向第三产业,2013年外商实到资金投资第三产业的比重占80.8%,2014年占比重90.2%。2014年服务业实到外资中,房地产业占5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6%、商贸业占11%、交通运输和仓储占4%(见图8.5—8.7)。

图8.5 近年来上海外资总部机构数量增长情况

图8.6 2000—2014年上海外资实到资金和增长率

图8.7 2000—2014年上海外资实到资金的产业分布
事实上,由于上海城市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每年总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外资占上海总投资的比重在逐渐缩小。同时,上海外资进入占很大比重是港资,结合外资进入上海第三产业的情况,大多数港资投入上海房地产、特别是商业房地产,这有助于上海城市的发展,但对上海科技进步的作用有限。
第五,上海对外投资和引进技术设备也呈增长态势。2014年上海对外投资122.9亿美元,累计投资301.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实际营业额108.9亿美元,派出人员近5 000人。从全国看,我国对外投资已经逐步超过外商对华投资,在这一方面,上海占比重相对较小。2013年上海引进技术设备实际到货金额529亿元。引进设备主要来源国是德国(22.1%)、日本(16.1%)、美国(10.6%)、英国(9.4%),四国累计58.3%。因此,对上海技术设备升级影响较大的实际是这些国家。
第六,开放型经济对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可发挥更大作用。开放型经济要促使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发明要靠人才、信息、资金,以及合作、交流和碰撞,两者之间有很好的契合度。“十三五”期间,如何通过建设开放型经济,更好地促进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重大课题,也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8.2.3 “十三五”期间,上海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根据全球新形势、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经济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上海将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进而形成新思路和新工作。
机遇之一,实施“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商务部提出有八大商机,包括基础建设、产业投资、贸易合作与贸易资源合作、金融合作、文化合作、生态环保合作、海上事务合作、海上经济发展合作。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但上海可以提供金融和综合服务,可以提供智力支持,可以提供技术贸易支持,上海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投资服务的重要窗口。
上海对内开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是主战场。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三角洲地区,含沪浙苏两省一市,有30多个城市,已经形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人口超1亿人,增加值超10万亿元。
机遇之二,我国第二次入世、第四轮对外资扩大开放。“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第四轮扩大开放的主要时间期。中美投资保护协定谈判将有新进展,2016年初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自由化将从广东拓展到全国,我国将实施历史上开放度最高的外资准入清单,我国《外资投资法》将出台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试点新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在上述大背景下,上海如何破除自身体制机制存在的障碍,把握好对外开放新机遇,是一项新的重大工作。同时,在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下,企业如何走出去,也是一项新工作。
机遇之三,上海率先借鉴和践行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继续成为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的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地。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的知识产权新机构,将商标、版权和专利等事项,整合到一个机构开展综合管理。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的新国际仲裁结构,尝试新的国际争议纠纷解决机制,还有新的投资权益保护新方法。这些试点,若能成功,将在上海全市推广,将引起政府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的系列变化。
机遇之四,全球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呈现的新机遇。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机遇有:(1)我国对外投资大幅度增加,上海能否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窗口和服务基地?(2)国际服务贸易从“劳务服务外包”、到“模式服务外包”和“知识服务外包”,如何转型升级;(3)针对上海对外贸易进口来源国和出口目标国的多元化趋势,如何积极开拓新国际市场;(4)如何落实国家进口促进战略,改革进口体制,搭建进口商品大平台;(5)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展示和交流,以及技术贸易,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以更好的支持;(6)如何促进贸易、金融、航运、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达到国际高水准;(7)科学技术推动“四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上海建设开放型经济的主要挑战如下。
挑战之一,传统优势的重要性相对趋弱。譬如说,在网络环境下原先上海地理区位优势就慢慢趋弱了,上海处于长江口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交叉位置,这个区位条件非常好。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这种地理上区位优势也很重要,但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了。国际贸易中,相对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增速更快。
挑战之二,税收制度与国际不接轨。在高度开放型经济体制下,国际公司可以自由选择注册地和经营地,各种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目前,上海境外投资股权收入税收制度、离岸业务税收制度、国际航运管理税收制度等,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导致跨国公司偏向选择中国香港或新加坡作为总部基地。
挑战之三,制度创新面对的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探索,如服务业扩大开放等改革实践,确实发现了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这种体制机制障碍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的不配套,新老政策并存;二是政府部门缺乏协同,各自坚守原有的部门规则和行规,部门之间推诿,信息不共享,形成了“最后一公里”障碍;三是行政透明度不高,政府部门的裁量权过大,缺乏工作规范、便民流程,缺乏清晰的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
挑战之四,上海综合商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譬如说,空气污染,环境污染,土地成本很高,人工成本很高。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系还有待建立。上海很多传统企业缺乏活力,快速成长性企业不多。举例说,“上海百联”原先有四个企业集团组成的,大量商业资源交给百联集团,发展目标是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零售企业集团。10多年过去了,“百联股份”证券市场市值仅数百亿元人民币。阿里巴巴10多年时间,市值有1 300亿美元,是“上海百联”的近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