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过程中,如何减轻饥饿感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因为改变了原有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减肥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特别是初期的饥饿感更是让人难以忍受,很多人因此打了“退堂鼓”。不过,万事开头难,只要能坚持下来,以后的减肥之路也就会越走越宽广。
这里介绍一些克服饥饿感的方法,只要按照这些方法做下去,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往往不能直接吞咽,且咀嚼次数多,会刺激下丘脑饱腹中枢,减少进食量。另外,膳食纤维体积大,能增强饱腹感,且有吸水性,使得粪便体积增大,软化粪便,预防便秘。膳食纤维高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低,抑制胃的排空,降低餐后血糖,减少餐后胰岛素分泌,减少脂肪合成。日常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主要有各种蔬菜、水果、粗杂粮、菌藻类。
先喝汤后吃饭
饭前喝汤有助于食物的稀释和搅拌,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人体的消化道从口腔、咽喉、食管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吃饭前,先喝几口汤(或饮一点水),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保护消化道,降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
需要注意的是,饭前喝汤有益健康,并不是说喝得多就好,要因人而异,也要掌握进汤时间。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而早餐前可适当多些,因一夜睡眠后,人体水分损失较多。进汤时间以饭前20min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进汤。
另外,喝什么汤也有讲究,高血压患者仅限于没有油没有盐的汤,咸汤里的盐非常不利于血压控制。对高脂血症患者来说,含脂肪的汤也不是好选择。
对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要控制油和盐之外,还要考虑到汤的血糖反应,很浓的粥汤以及甜汤肯定不合适;痛风患者要考虑到嘌呤含量,鱼汤、肉汤、海鲜汤要少喝。胃肠不好、食欲缺乏的人通常脂肪消化能力也比较弱,喝肉汤应先去掉汤里的大部分浮油。
吃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现在,医学界和营养界更多推荐利用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来指导糖尿病患者的饮食。GI值用来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具体计算方法是指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一般为2h)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的百分比值,反映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
通常将葡萄糖的GI值定为100,GI值在55以下的属于低GI食物;GI值为55~70时为中等GI食物,GI值为70以上时为高GI食物。
食用高GI食物后,肠胃对此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也很快,进入血液后峰值高,也就是血糖升得高;低GI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血糖比较低。
因此,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合理安排膳食,对于调节和控制人体血糖大有好处。一般来说,只要一半的食物从高血糖生成指数替换成低血糖生成指数,就能获得显著改善血糖的效果。
常见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
注:来源于《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
少吃多餐
很多人习惯一日三餐,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每天吃6餐的人比每天吃2~3餐者更少患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对7000名成年参与者展开饮食习惯与心血管健康的对比研究,并进行了为期14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近30%的人每天吃6餐,而4%的人每天只吃一餐或两餐。14年后,1280名参与者死亡,其中503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对比分析发现,与每天吃3餐或4餐的参与者相比,每天至少吃6餐的参与者动脉栓塞风险降低至少3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2%。另外,每天吃6餐的参与者们腰围变粗和肥胖的概率也更低。
人们目前还不清楚为何少吃多餐有益健康。但有一种理论认为,经常进食能防止脂肪酸一次性大量涌入。脂肪酸来自食物,会导致血管内脂肪聚集,令胆固醇水平升高,还能令血管狭窄,引发高血压。少吃多餐意味着脂肪酸可以少量多次地进入体内,让身体可以更有效地“消化”它。
减肥时可在两餐之间适当地吃一些黄瓜、西红柿等食物作为加餐。另外,还可在餐前吃一些大白菜、菠菜等含碳水化合物4%以下的蔬菜,以增加饱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