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护理现状与发展
介入治疗中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介入治疗中护理工作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展、更新、完善。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是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如何,关系到能否协调医生、护士、患者三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护理是介入护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介入护理学科的发展,推动或制约着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护理水平,而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护理的发展,也必将促进介入护理整个学科的进步。
【国外现状与发展】
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学组,确立了发展目标,有计划的技能培训。尤其近些年随着介入治疗新技术在应用中不断得到完善,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外周血管介入医疗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介入护理的发展,在不间断的护理中通过监护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介入手术室要求全职注册护士,并要求该护士熟悉介入手术室及其设备,具备丰富的介入放射学技术知识。介入术中要求1名洗手护士或称手术助理护士以及1名巡回护士或称助理护士。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对介入手术室不同职责护士在介入术前、术中、术后有明确的职责要求。介入术前要求接诊护士评估患者状况;了解介入操作程序和介入诊疗方案;有责任向患者解释介入操作过程;根据患者的状态及实施的操作决定安排门诊或日间观察等。介入术中要求洗手护士配合介入医师操作;要求巡回护士始终留守在介入手术室,连接必要的操作设备,解决患者及其他人员关心的问题,全程监护患者,记录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提供术中所需物品及药物,与洗手护士及医师保持联系。手术结束后,要确保记录术中监测数据及使用药物签名;确保医师开出术后使用药物;要协助、检查伤口包扎,确保患者伤口周围清洁及病号服干燥、清洁;确保保留导管或引流管固定及止血;向病房或术后护士交接术中医疗文书。患者在介入术后门诊观察期间及返回病房前均需要介入护士观察及护理。要求护士配合各学科医师评估患者安全状态。对介入术后日间观察患者,要求介入护士具备血管及非血管介入诊疗经验,便于观察和处理。护士要对观察患者做出评估,以决定是否离院。
【国内现状与发展】
我国介入护理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90年4月卫生部医政司发出“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之后,部分有条件的医院相继开设了放射科介入病房,甚至成立独立的介入诊疗专科,拥有了相对固定的介入护理队伍,使介入治疗护理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我国的介入护理专业走在了国际的前列。
目前,国内介入护理工作分为介入手术室护理及介入病房护理两部分。介入手术室护理以心导管室发展最为迅速、最具规模,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心脏介入护理规程;而神经、血管和肿瘤等综合性介入护理规范化管理还在总结、探索中。
国内大部分的介入手术室属放射科的二级科室,介入护士为放射科护士兼职。规模较大的介入治疗中心由于工作量较大,负责介入术中护理。介入手术室护士主要负责患者接送、介入术中配合、患者监护、器材药物准备、医嘱执行、耗材管理及术后手术室整理等。但大部分介入手术室护理只注重术中配合,缺乏术中介入护理文书及术前、术后护理交接等介入护理规范。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内外周血管介入护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中许多变化源于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便于随访,改善治疗的基础条件,改善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关系,缩短治疗时间及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目前,外周血管介入护理发展关注重点是:患者症状和功能的观察,减少并发症,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患者住院过程中治疗反应和心理及日常活动的护理。介入护理正逐渐形成护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介入护理者通过积极学习,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显现了和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护理理论、护理干预、护理研究,逐渐形成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等;有的能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现状进行深入的护理探索,如从“举证倒置”分析介入科护理记录书写问题和对策等。近年来,一些资深的介入护理者与关注介入护理发展的医师共同编撰了具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介入治疗与护理学专著相继出版。介入护理对外周血管介入的发展起到促进和补充的作用。由于介入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治疗领域扩大,相关基础研究和设备进步,介入工作者在充分领略其优势同时,也预见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更具有战略意义的专科、专病介入治疗理念,重视专科队伍的建设。介入医学从理论到技术的最新进展,促使介入护理从泛泛的常规护理向专、精、细的高素质专科护理发展,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我国介入护理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努力。第一,缺乏统一、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介入护理常规和介入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第二,介入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专科护理学,在护理教育中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用教材。第三,目前在岗的介入护士没有经过介入专科护理的系统培训,缺少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介入护理还在经验积累和探索发展之中。第四,介入护理队伍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缺乏稳定性,这显然不利于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难以适应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介入护理的学科和队伍建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制定统一、规范的介入护理规范
这是提高介入护理质量的基本依据。让介入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比如制订导管室护理规范、围介入手术期护理规范、单病种的介入护理规范等。把介入医疗护理操作技术纳入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制订介入护理岗位准入制度并认真彻底贯彻执行是提高介入护理质量的基本保障。
2.提高介入护理专科意识,稳定护理队伍,加强专科教育和培训
提高对介入专科护理认识的重要性,增强其对于介入放射学发展前景的认同感。相对固定介入护理人员,加强介入护理队伍的人力资源建设必然有助于介入护理质量的提升。
3.积极开展介入护理研究
介入治疗的疗效、并发症等与围术期的护理密切相关。深入开展介入护理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前瞻性研究,具备介入放射学技术、放射防护知识、了解介入诊疗操作程序、治疗目的及治疗结局,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介入护理,有目的地观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高介入治疗疗效,促进介入护理预见性水平的提高,使介入护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更好地发挥我国介入病房护理特色,体现介入治疗优势,造福更多患者。没有科学研究的专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专业,介入护理也如此,专业护理需要大量的研究来促进发展,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建立严密逻辑结构的独立学说和理论,最终指导护理实践。护理学是具有很强科学性的专业,需要在充分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如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服药需要药理知识等。因此,通过不断学习和科学研究来提高护理科学水平是每一位护士的职责。
4.充分发掘介入护理人力资源的潜能
稳定护理队伍,在人员配置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减少非护理工作时间,变“以人论事”为“以事论人”,实现护士资源最优化配置,尽可能改善目前医疗体制下无法解决的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现象。而介入护理人员相对固定,减少过于频繁的人员调动,必然有助于介入护理质量的提升。拥有一支稳定的介入护理队伍,也是长期从事介入护理管理者的一致呼吁。
5.重视介入护理的学校教育和在职教育
建议把介入护理学纳入全日制护理教育课程,组织编写适合课堂教学的介入护理教材,从源头开始教授系统的介入护理知识。同时要加强在职教育的力度,首先要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其次可通过介入专科业务知识学习、专科护理查房、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竞赛、院内外轮转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以提高专科知识水平。鼓励护士运用批判性思维,尝试一些新的护理方法。通过这些方式的在职继续教育,有效地培养护士思维意识、技能与技巧,为独立处理临床护理问题打好基础,尤其是促进介入护理的预见性水平的提高。
介入放射学逐步向专科化发展显示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介入护理专科化发展也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国内护理领域还在探索中国式的护理专业化发展之路,介入护理专业的发展要依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并非短期内可以速成,而建立介入护士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化发展一体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保证介入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促进介入放射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陈秀梅 赖敏华)
【参考文献】
[1]毛燕君,徐秀芳,杨继金,等.介入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毛燕君,张玲娟,杨继金,等.综合性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护理管理杂志,2007,7(1):44-47.
[3]滕阜军.影像导引下的无创治疗技术应该成为介入放射的新领地.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841-842.
[4]李晓蓉,许秀芳,程永德,等.我国介入护理专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0):721-722.
[5]李雪,陈金华,张伟国,等.综合性介入诊治中心规范化护理管理探讨.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3):230-232.
[6]陆海燕,杨玚,孟志强,等.姜末穴位外敷预防铂化疗药物介入治疗肝癌及转移性肝癌后恶心呕吐的研究.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8):664-668.
[7]许秀芳,张秀美,丁玥,等.不断总结,深入研究,提高介入护理水平.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