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序
我同王昆文先生的相识,是从网络开始的。虽然之前在《中国中医药报》上,我也经常见到王昆文先生旁征博引、说理透彻、观点独出心裁、很有见地的文章,但是毕竟是经过编辑修改再印出来的文章,文字太正经,无法了解文字后面的人物个性、体态禀性,也很难了解到他的生活状态和行医情况。在网络里,情况则明显不同,在我主持的“中医药论坛•曹东义”版块里,王昆文先生表现出的是一个不甘寂寞,有话就说,有立场,有观点,爱和人争辩,敢于坚持己见的人。他的广博学识令我敬佩,很多学术见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后来,在见到他站立在一颗巨大的黄连树下的半身照片,他在诊所里为患者细心诊病的照片,以及他的朋友、患者们所赠送的条幅、字画等之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像我已经拜访过他一样,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也逐渐高大起来。尽管他身有残疾,拿笔的手也颇不一般,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敬佩,我由衷地敬佩这位基层中医,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他虽然是一位草根中医,却像昆仑山一样高大,这是因为他承接着中医的传统,脚踏着实地,依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医学术的高山上,像神农那样采集百草,像扁鹊那样善于诊脉,实践着张仲景化腐朽为神奇的辨证论治精神,治病救人,播撒大爱,与当地民众保持着生死相托、血脉相连的良好关系。
一百年来,西学东渐,医疗市场化,医患关系逐渐紧张,乡下的基层中医几近消失,进城看病已成严峻的现实。城里的中医严重西化,看病不敢坚持中医理论,动辄以西医的检查化验为指标,或者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一壶汤药可有可无,一个脉枕只是摆设,乏人乏术的严峻形势日益严重。
有王昆文先生这样的基层中医坚守阵地,实在是当地民众的一种福音。但是,如果不加以保护,没有传承人,他的很多经验就会“人亡政息”,化为乌有。“非其人勿传,非其真勿授”,“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是为慢泄天宝”。
传道医术很难得,时间不等人,寻寻觅觅,缘分未到,王昆文先生不甘心就这样带着满身的中医学术离开人间,他想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写出来,印成册,留给未来的中医学子。希望有人能够懂得他的心,更希望有人珍惜他的学识。
在重庆荣昌刘世峰先生的大力帮助下,将其书稿整理成册;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马洁编辑的鼎力相助下,该书将借助发行渠道走遍全国,传播出去,发扬开来,融入整个中医事业,走进千万个有缘朋友的收藏里,在那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我读着王昆文先生的论著,就好像与他本人彻夜长谈一样,就一个个话题不断切磋,有时拍案叫绝,有时大声争辩,有时会心一笑,有时表示反对,但是,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值此王昆文先生大作出版的好日子,请接受我这个中医同道的真心祝愿,也希望有缘读这本书的人能和我一样,从中发现其独特而不平凡的见解,为王先生而欢呼,为中医而加油。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序于求石得玉书屋
2016年4月16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