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年画 (赏年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溯源

历史上,老莱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国人,著书有十五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在介绍老子之后,司马迁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似乎怀疑老子有可能是老莱子。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对于老子是老莱子之说又持明确否定意见。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在司马迁看来,老子曾当过周朝守藏室之吏,而老莱子则是未曾当过官的楚国隐士,他们并非同一个人。老子和老莱子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言道家思想,都是楚国人;不同之处在于老子重在道家学说体系的构建,而老莱子则重在道家思想的运用。

除《史记·老子列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外,《庄子》《战国策》《尸子》《大戴礼记》等典籍中也有一些有关老莱子的零星记载,可惜具体史实不详。《庄子·外物》记有老莱子与孔子的对话;《战国策·楚策四》有“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尸子》卷下有“老莱子曰:‘人生天地间,寄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载“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不乐,盖老莱子之行也”。汉代刘向《列女传》卷二《贤明传·楚老莱妻》有载,大意是说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为避乱世,就逃到蒙山南麓隐居,垦山播种五谷。楚王曾驾车前往,登门请他出山做官,但妻子劝他不要应召。为避免楚王再来聘求,他抛弃茅舍,与妻子一起悄悄迁居江南。刘向赞颂说:“老莱与妻,逃世山阳。蓬蒿为室,莞葭为盖。楚王聘之,老莱将行。妻曰世乱,乃遂逃亡。”在刘向的记载里,老莱子是以隐士的风范出现的。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列仙传》记载,内容与《列女传》记载大致一样。由于老莱子的妻子曾劝阻老莱子出仕,相偕隐于江南,后世把“老莱籍嘉耦”作为妻子贤明的典故,唐代王绩《山中叙志》说:“张奉娉贤妻,老莱籍嘉耦。”

元代郭居敬把老莱子这个孝子作为“二十四孝”之一,列入《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使他名声显赫。老莱子为什么从一个隐士形象变为孝子典范呢?

最早说到老莱子行孝的是东汉经学家赵岐(约108—201),撰有《孟子章句》一书,他对《孟子·万章上》的“大孝终身慕父母……”一段话的注释是:“大孝之人终身慕父母,若老莱子七十而慕,衣五彩之衣,为婴儿匍匐于父母前也。”赵岐认为老莱子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父母的崇敬,甚至超过了舜对父母的崇敬。在赵岐看来,老莱子“七十而慕”做婴儿之舞,显然要比孟子推崇的舜“五十而慕”更为孝顺。

山东嘉祥武梁祠建于东汉晚期的桓灵时期(147—189),距今有1800多年。有关老莱子行孝的画像,最早见出现在武梁祠中,武梁祠老莱子画像表现了四个人物。老莱子的父母坐在帷幔下的榻上,一位妇女手持盘子,正在侍候他们进食;右边老莱子跌倒在地,并抬起手臂。在老莱子画像上还有榜题:“老莱子,楚人也。事亲至孝,衣服斑连,婴儿之态,令亲有欢。君子嘉之,孝莫大焉。”还有榜书:莱子母、莱子父。武氏祠前石室中有老莱子和父母三个人物画像,有榜书:老莱子、莱子父母。老莱子的父母坐在帷幔下的榻上,地上留有一只盘子。老莱子跪在父母的前面,手持顶端有鸟的杖,这种杖叫作鸠杖,是西汉政府赠给耋龄之人的,这件鸠杖表现了老莱子的年纪。老莱子以赤子之心赡养父母,细心体察父母情感喜怒,使父母常怀喜乐,体现着“养则致其乐”的思想。宋、金时期北方地区的墓室内也发现了大量的表现老莱子的画像石,多表现为老莱子手持拨浪鼓,后也有描绘老莱子将挑水桶摔在地上的内容。

从赵岐《孟子》注所说的内容和武梁祠老莱子画像,可以看出在行孝天下的东汉时期,作为孝子的老莱子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见诸文字,也有图像表现,所表现的主旨是双亲对朴素的赤子之情的感激和喜悦。

到了南朝,师觉授首次将老莱子作为孝子列入《孝子传》(《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这也是有关老莱子孝行的一个早期比较完整的记载:老莱子是楚国人,年纪到了七十岁,父母都还健在。老莱子十分孝顺父母,怕父母觉得自己太老,就经常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为双亲取送饮食。进入大厅的时候,失足跌倒,恐怕让父母见到伤心,于是便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学婴儿啼哭。孔子说:父母老了以后,平常说话就不要提到“老”字,因为这会伤到父母的心。像老莱子这样,可以算是没有失去孺子之心啊。师觉授在其《孝子传》中阐发了老莱子孝亲故事的深层次思想内容。故而,“老莱衣”“斑衣戏彩”“戏彩”“五彩戏”“彩衣戏舞”“斑衣奉亲”等,便成了后世孝养父母的典故,不少诗人把它写入了诗篇。如唐代孟浩然《蔡阳馆》诗中有句说:“明朝拜嘉庆,须着老莱衣。”宋代杨万里《都下食笋自十一月至四月戏题》诗中有句说:“斑衣戏彩春无价,玉版谈禅佛不如。”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一七“人部上·孝第四”引《孝子传》曰:“老莱子至孝,奉二亲。行年七十,着五彩褊襕衣,弄雏鸟于亲侧。”师觉授《孝子传》记载了老莱子戏彩娱亲、诈跌卧地的故事,《初学记》里又多了在父母双亲身边把弄雏鸟的游戏。徐坚所引《孝子传》不知是何种版本。敦煌遗书《孝子传》也生动形象记载了老莱子行孝的故事,内容与师觉授《孝子传》略同。宋代苏舜钦《老莱子》诗说:“常羡老莱子,七十亲不衰。飒然双白鬓,尚服五彩衣。戏游日膝下,弄物心熙熙。或时暂仆跌,辄作婴儿啼。……”宋代林同《孝诗》有赞曰:“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希。绝怜老莱子,犹自作儿嬉。”清代吴正修《二十四孝鼓词》中有对老莱子孝行的描述:“老莱子,真出奇,七十岁,似婴儿。娱双亲,穿彩衣,袄通红,裤正绿。货郎鼓,在手里,摇一摇,做儿戏。取水来,泼在地,一滑鞑,两脚泥。出漓漓,跌倒地,就拭眼,装哭泣。手脚忙,爬不起,老父母,双双立,看光景,笑嘻嘻。一堂上,是有趣。”从老莱子这种出格的习性看来,与老子能永远保持婴儿心态、善于养生的理念,有着相同之处。人生七十古来稀,老莱子七十岁高龄父母健在,是个长寿的家族,在历史上是极为罕有的。民国彩绘中英文对照本《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全图》的“戏彩娱亲”配图题诗赞曰:“七旬犹着彩衣襟,故作婴儿喜笑音。别有椿萱能并茂,也应随处得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