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717公共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5年暨南大学717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暨南大学

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

一、概念辨析题(本题共有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政治与行政

答:政治和行政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和行政同是历史的范畴。只有在国家诞生以后,才有政治现象,也才有“政”可“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两者都没有明显的界限。“政”和“治”,实际上包含了现今所讲的政治和行政两方面的含义。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后,由于政府职能的复杂和分化,两者的区分才逐渐为人们所注意。

政治与行政的相对分离。政治和行政分离的理论是对19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体制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美国学者威尔逊认为,政治是立法团体和其他政策制定集团专有的活动,行政是行政官员执行法律和政策的专有活动。政治与政策和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

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于政治,行政的目标、职能、行为和活动,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具有政治的属性。

2.准政府组织与第三部门

答:(1)准政府组织是指虽不属于政府系统但却承担着某些公共职能的、半自治非政府组织。他们介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在中国,准政府组织主要是指由国家出资、完全依靠公共财政举办的旨在为社会提供相关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一类是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但又具有某种行政职能的机构,即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一类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社会事务,即事业单位。

(2)第三部门是指除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以外的一切社会组织,一般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组织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征。政府是公共性最强、市场性最弱的组织,企业是市场性最强、公共性最弱的组织,第三部门组织位于市场性和公共性的中间值之间。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及对国家—市场二元框架无果争论的失望,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和市场的选择并非全部都是合理的选择,更不是全部的选择。新的选择的方向,就在于寻求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政府与市场之间新的平衡,广泛建立介于公共法人地位和私法法人地位之间的新型法权组织,即非政府组织或第三部门。

3.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务员制度

答:(1)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的整合、调控及开发,并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在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处理的管理范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人与事的匹配,要做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有效使用;人的需求与工作报酬的匹配;人与人的协调合作;工作与工作的协调合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获取,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取;整合,是使员工之间和睦相处、协调共事、取得群体认同的过程,是员工和组织、个人认知与组织理念、个人行为与组织规范的同化过程,是人际协调职能与组织同化职能;奖酬,是指为员工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而给予奖酬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凝聚职能,也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调控,是对员工实施合理、公平的动态管理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控制与调整职能;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职能。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组织内员工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

(2)公务员制度,是指对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职务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的一系列完整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是党中央作出的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它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国家行政管理的稳定性;对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

答:(1)公共危机管理又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四个关键的环节和阶段:危机的疏缓;危机的准备;危机的应对;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

(2)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安全的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灾难;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二、简述题(本题共有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比较分析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答:(1)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内涵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

行政管理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正面或负面的巨大作用,并且对社会发展发生促进或促退的影响。因而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

(3)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公共管理研究对象和范围较行政管理而言更为广泛。公共管理不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包括第三部门,只包括国家和社会的法定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2.比较分析B途径与P途径的联系与区别。

答:(1)B途径与P途径的含义

公共管理的B途径,即公共管理的商业研究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强调以研究和理论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公共管理的P途径,即公共管理的政策研究途径。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所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过程。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2)B途径和P途径的联系

B途径和P途径都是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二者虽然从不同角度理解公共管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实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与目标,但都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3)B途径和P途径的区别

研究途径不同。B途径是指以企业管理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P途径则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对公共行政的态度不同。B途径的公共管理试图与公共行政合流;P途径的公共管理试图摆脱传统公共行政,形成独立的管理领域。

对私营部门的态度不同。B途径的公共管理者认为公私部门的管理没有质的差异,应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B途径的公共管理者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并将之引入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P途径的公共管理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

研究方法不同。B途径的公共管理将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善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P途径的公共管理几乎完全依赖案例研究为获取知识的工具,且善于对个案的处理与分析。

研究对象不同。B途径的公共管理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P途径的公共管理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人员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3.简述西方国家法治行政的历史演进过程。

答:法治行政,是指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不得逾越或违背法律规定,还要依照法律规定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监督的公共行政现象,注重遵从法律精神或规定开展行政管理活动及其适度的灵活性,偏重于动态的行政依法治理的过程。

(1)法治行政的基本内涵

主要集中在两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方面:法制监督,即基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外部监督和进行内部监督;依法行政,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原则和条款、程序实施公共行政管理。

(2)西方国家法治行政的历史演进过程

西方国家法治行政的演进过程是与民主自由发展进行相一致的。法治行政与民主自由相互促进。现代国家是法制的国家,也是民主自由的国家。民主自由应以法治行政为界限,法治行政是为了保障和扩大民主自由。因此法治与民主自由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现代法治行政是民主自由基础上的行政,现代民主自由是遵从法治行政的民主自由。

西方国家的法治行政在演进过程中越来越积极主动。现代行政享有较多的立法创议权、行政立法权、行政司法权以及较为广泛的行政裁量权,现代法治行政是“法律规范行政”与“法律适应行政”相统一的一种行政观念、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主动施为和积极进取是现代法治行政的一大特征,这种特征集中反映了现代法治行政的主动精神。

西方国家法治行政逐渐涵盖了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国家法律现象和行政现象。集中反映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展和对社会生活干预力的增强。现代法治行政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意味着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必须有法律依据或不抵触法律的规定,即应当依法行政。

西方国家法治行政的历史演进就是行政裁量权扩张的过程。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增强,发展变化节奏明显加快,裁量权对政府有效施为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法治行政强调,即使是行政裁量,也必须遵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精神和原则,即在法制的基础上进行行政裁量。在不抵触法制原则的条件下,法治行政充分肯定和发挥行政裁量的作用。

4.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答: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是指西方国家公共部门随着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传统科层官僚管理体制不能很好适应时代变化对公共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因而公共部门通过政府进行职能优化、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散政府职能、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进行人力资源改革、对公共机构进行重组等多个方面进行的公共部门改革过程。

(1)改革的内容

政府职能的优化,是指采取民营化、放松管制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尽可能将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实践中的主要形式有:政府业务合同出租;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公共服务社会化。

分权,是指分散政府管理职能,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实行分权与权力下放。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分散政府管理职能,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因而必然要实行分权与权力下放。分权既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涉及中央政府内部上下级关系。

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当代政府内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显著特征是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即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尤其是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建立一个“市场化政府”和“企业化政府”。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主要措施有:a.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性;b.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c.绩效评估以及灵活的付酬制度。

机构重组,是指对公共部门组织实质性的调整,目的是使政府活动更有计划性和协调性。

(2)改革的特点

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职能分工专业化

西方各国政府随着其职能的扩大,机构和人员日趋增加。西方国家政府机构的扩张,不仅反映了战后政府职能的扩大,而且也反映了职能分工的专业化。凡是政府所具有的职能,都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承担。西方各国往往通过设立独立机构或直属机构,或其他临时性机构来履行政府的某项管理或服务职能。并且政府机构的变化十分灵活,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增加、扩大与合并、精简并存的局面。

政府部门综合协调职能的增强

随着政府职能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加强政府内部的综合协调,扩大部门间横向联系的问题也就显得日益突出了。一方面,高效率的行政管理应是在整体规划下的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协调;另一方面,现代政府职能由于其复杂性、广泛性,不是一个部门所能承担的,往往需要各个部门共同配合、协力完成。加强政府内部的综合协调,扩大部门间的横向联系成为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

加强政府参谋咨询组织建设

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国内行政需求的大量增加。面对庞杂的行政事务,单靠行政长官和决策部门往往难以制定出迅速准确、切合实际的有效方案。西方各国在行政组织的调整和改革中,更加重视并加强参谋咨询组织的建设。

建立健全行政信息系统,实现行政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建立健全行政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存储和使用各类情报资料,已成为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指导作用

战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西方各国普遍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作用。西方国家政府对社会经济的有力干预是通过扩大政府的计划管理职能来实现的。计划管理职能的加强主要表现在:a.对社会经济事务宏观上的计划指导和调节;b.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设置从事计划工作的职能机构。

在政府管理中引进私人企业的成功管理方法

在政府管理中大量引进和吸收私人企业成功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以缩减政府规模,减少财政支出,提高行政效率,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管理方式方法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论述题(本题共有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公共行政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到公共行政之中,公共行政逐渐淡化阶级统治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行政的这种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张行政权力,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增加、政府规模的不断膨胀,“大政府时期”、“福利国家”的时代到来了。这种体制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严重增长和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西方学者开始反思和质疑官僚制行政的有效性。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在社会资源配置的问题上,西方学者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和政府的失效,提出了“治理”的新概念。他们希望通过治理弥补政府和市场在调控、协调与管理社会事务过程中的不足,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请结合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阐述治理理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并对治理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评述。

答:(1)治理理论的内涵

治理理论是指研究如何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与公民共治的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特别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其目的是研究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主要包括三个理论: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倡导网络管理体系。

(2)治理理论产生的社会根源

传统的市场与政府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管理走向全球治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行政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到公共管理中。意味着公共管理单一主体政府难以应对日益繁多的公共事务,需要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甚至公民个体力量共同参与公共管理过程。

公共管理内容与范围的扩大,行政权力进一步扩张,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增加、政府规模的不断膨胀,带来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严重增长和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等问题。

(3)评述治理理论的具体内容

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治理理论强调(处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第三领域及其相应的第三部门管理社会的必要性。除政府外,社会上还有属于第三部门或志愿性的机构,它们分别致力于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在负责维持秩序、参加政治、经济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与调节等方面发挥作用,承担传统上属于政府的责任和职能。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治理理论认为,在新的社会治理结构中,政府充当元治理的角色,承担指导责任和确立行为准则的责任,但不具有最高绝对权威。具体说来,政府的责任是:

a.承担设计机构制度,提出远景设想,不仅促进各个领域的自组织,而且还能使各式各样自组织安排的不同目标、空间和时间尺度以及后果等相对协调;

b.在制度上提供各种机制,促使有关各方集体学会不同地点和行动领域之间的功能联系和物质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c.促进建立共同的远景,从而鼓励新的制度安排和新的活动,以便补充和充实现有治理模式之不足。

倡导网络管理体系。网络管理体系即治理的社会。共识、共治、共享是网络管理体系的明显的特征,市场原则、公共利益、社会认同之上的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结合等广泛的合作,是网络管理体系运作的基本路径。新的管理体系的权力向度是多元的、上下互动的、相互依存,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2.西方国家从“守夜政府——万能政府”、再从“万能政府——有限政府”的发展,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行政的精神而展开。请根据公共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改革实践,论述政府职能定位问题。

答:(1)政府职能的内涵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负有的职责。

(2)政府职能定位的内涵

政府职能定位,是指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和发挥作用。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有不同的职能定位。当今政府职能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政府职能的内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

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在运行机制变得复杂、多元化,促使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主义的社会。

a.从内容上来说,政府的政治职能逐渐弱化,而政府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日益强化,现代政府正在逐步摆脱以政治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传统形态,而代之以多种职能并重的现代形态,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第一选择的情况下,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在整个行政职能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提升。

b.从政府职能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与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展相适应,行政职能内容和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将带动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变革,对行政组织体系和治理方式都将提出新的要求。

政府职能日益分化和专业化

政府职能的分化和专业化是政府为适应新的社会外部环境变化所作出的积极反应。以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使得专业化成为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政府职能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专业化知识和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专门人才。政府职能的分化主要体现为两个层次:

a.横向的分化,即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的分化。传统政府的各种职能由于人类社会领域的简单和初级而相对比较单一化,现代政府的各种职能却日益多元化。

b.纵向的分化,即政府职能在层级上的分化。现代政府的各种职能将更多地借助于在纵向上的处于多个层次的行政主体的协调与配合来完成。

政府职能的重心逐渐由阶级统治性职能过渡到社会管理性职能

由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可以直接通过履行大量的社会性职能来实现,因此现代政府职能的重心逐渐由阶级统治性职能过渡到社会管理性职能。社会性职能为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创造了更为有效的途径,统治阶级借助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将自己的意志和利益通过政策、法规和法令的形式加以制度化,成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经过教育、灌输等社会化手段和过程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并进而确立和巩固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将会越来越多地成为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最优选择。

四、案例(材料)分析题(本题共有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有一位官员A认为自己已经超负荷工作了,一般来说他有以下三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辞职;要求与官员B共同完成这项工作;要求增加两名下属人员C和D。可以推断,官员A肯定会采用第三种选择。如果辞职,就会失去晋升的机会和领取退休金的权利。如果将B作为自己的同级同事来共同负责这项工作,A实际上为自己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这也许会影响A的晋升。因此,A宁愿要C和D作为助手,他们的地位低于自己。不仅如此,A还可以将工作分成两类,分别让C和D完成,而自己就可以作为协调C和D的唯一主宰,其所从事的工作也就可以更多地由操作性变为管理性。这里有一点极为重要,即C和D是不可分割的。单独使用C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此C就与A平分工作,这样C与A的地位实际上就几乎平等了,而这恰恰是A不愿意看到的。由此看出,下级或助手必须是两个或更多,他们由于担心别人被提拔,所以会安分守己,服从上级。当有一天C感到工作太重时,A作为上司又会增派两名助手E、F给C,以减轻其工作负担。为了避免内部摩擦,A还得给D增派两名助手G、H,因为C和D原本是同级的。当增加了E、F、G和H后,A的晋升几乎是肯定的了。因此,不管政府机构的工作量是否增加,其工作人员的数量总会按几何级数增长。

问题:

(1)归纳材料的主要观点(8分);

答: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有:

当官员感到工作超负荷时,由于担心失去晋升机会和薪金减少,官员通常倾向于选择通过增加下级而不是增加对手和同级人员来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

为避免单个下级与自己分担工作的同时分享权力,所以下级助手的增加一定是双数增加而不是单数增加。

随着工作量的增加,下级助手也会拥有自己的助手,并且助手的增加是工作量增加的倍数。所以不管工作量增加多少,人员增加速度都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2)运用帕金森定律分析政府机构膨胀的原因(12分)。

答:帕金森定律揭示了组织人事管理弊端产生的原因。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行政机构的扩张必然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庞大的行政管理开支必然落到每个纳税人身上,过多的行政干预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而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就是必须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与管理中严格遵循“以事定职、以职选人”以及职责合理分工的准则,防止无依据地增加工作量;把管理单位的用人权放在一个公正、公开、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将用人权放在一个可能直接影响或触犯掌握用人权的人的手里,这才有可能避免帕金森定律的出现,提高行政效率。

帕金森定律揭示臃肿组织机构低效能与组织机构“伪适应症”的内在联系。组织机构的伪适应是指组织机构成员的行为动机,只是为了满足组织机构内部的制度、条例和个人利益,而不考虑组织机构整体的目标和利益。一旦政府的管理工作发生了这种“伪适应症”将会导致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组织机构臃肿、僵硬,低目标取向,低效能,使政府组织潜伏危机。对于组织机构来说,避免“伪适应症”出现就要不断提高组织机构的目标实现标准,使政府管理机构处在一种“抑制膨胀”的状态之中。

2.据报道,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文,确定全国33个城市(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首批试点城市,A市是其中的试点城市之一。

在此之前,A市在餐厨垃圾监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2007年,A市就发布并实施了《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城管部门是餐厨垃圾的主管部门,负责餐厨垃圾的统一管理,负责检查、监督与查处违法排放、清运、处理餐厨垃圾的行为;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领域问题的监管;环卫部门负责餐厨垃圾处理的资质审批;卫生部门负责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办法”还规定:将餐厨垃圾交由个人或者未取得许可的单位清运,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将被处以2万至5万元的罚款。为配合本“办法”的实施,A市专门成立了3家公司分别在各区开展餐厨垃圾专项收运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一家餐厨垃圾处理公司,可日处理餐厨垃圾200吨。

但是,A市餐厨垃圾清运、处理的实际情况则令人担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餐饮企业将自家产生的餐厨垃圾卖给了前来收购甚至加工潲水油的商贩,并不交给政府指定的企业收运。因为交给政府指定的企业收运,不仅没有钱,收运的时间还不能保证;而交给收购潲水油的商贩可以挣钱获利。据介绍,一家五星级酒店一年靠出售餐厨垃圾就可以获利20万元。到目前,A市每天产生约1800吨餐厨垃圾,但只有110吨流向了政府指定的专业公司进行处理与合法利用,其余的1690吨餐厨垃圾流向不明。据检查,自“办法”颁布实施以来,A市从未向违反规定的餐饮企业开具一张罚单。

(1)本案例反映A市在餐厨垃圾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导致A市目前1690吨餐厨垃圾流向不明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6分)

答:A市在餐厨垃圾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餐厨垃圾的监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A市餐厨垃圾处理有城管部门主管,但环卫部门拥有餐厨垃圾处理的资质审批权。不同部门的多头监管,使得每个部门拥有不同程度监管权,导致监管主体推脱管理责任,争抢监管利益;实际管理中容易发生部门间管理权限不清楚,管理责任缺失,监管主体间矛盾摩擦增加。

导致A市目前1690吨餐厨垃圾流向不明的关键原因:餐厨垃圾的监管缺乏强有力的实施。A市餐厨垃圾能够按规定交给政府指定企业处理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但是A市负责监管的部门却从未给违规企业开出一张罚单。处罚不力带来执行上的疲软。监管责任不明确带来的执行不力,监管不力,处罚不力致使A市餐厨垃圾处理仍然我行我素。

(2)根据“办法”规定,城管部门、工商部门、环卫部门、卫生部门等构成了A市餐厨垃圾监管过程中负有具体监管职责的监管链。但从“办法”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个监管链并没有发挥作用,为什么?(7分)

答:多个监管主体导致的监管责任不明。在A市餐厨垃圾处理上前后共涉及城管、工商、环卫、卫生等四个部门,每个部门承担部分监管责任。在实施中导致各个部门对自身监管责任认识不明,工作上相互推脱,难以真正发挥监管作用。

餐厨垃圾处理缺乏统一部署统一协调。A市餐厨垃圾的四个监管部门虽然形成监管链条,但是四个监管部门属于同级部门,缺少能够统一政令并推动执行的权力中心。

违规处理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力的处罚。A市1690吨餐厨垃圾流向不明,却未受到应有的处罚。监管行为缺失带来了对违规行为的纵容,餐厨垃圾的违规处理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纵容了违规行为,让监管链失去应有的作用。

(3)根据案例反映的问题,为A市提出加强餐厨垃圾监管的具体对策。(7分)

答:加强组织领导

a.建立市政府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健全和完善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整治措施,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

b.制定和完善相关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市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对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工作的调研,加快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餐厨垃圾管理办法。

c.加强规范化管理。市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数。主要包括: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摸清餐饮企业废弃物的总量、去向和处置情况,摸清专门收集、运输、处置餐饮废弃物的业主底数;卫生部门摸清各类餐饮企业所用油脂的来源情况;质监部门摸清食用油脂生产企业及作坊情况以及加工餐饮废弃物的情况,为整顿工作打好基础。

建立完善制度

要加快研究制定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政策法规,依法规范餐厨废弃物回收、运输、利用和处理活动。

a.实行许可制度。对从事餐厨废弃物收运、利用和处理的企业和个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行政许可管理,只有依法取得相应服务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人,才有资格开展此项业务。

b.建立台账制度。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利用和处理企业要建立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信息平台,对餐厨废弃物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

c.建立激励制度。财政、物价等部门要制定出台鼓励企业开展餐厨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d.建立督查制度。要建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督查制度,卫生、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工作开展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加强监督管理

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监管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及时通报情况,以实现对餐厨废弃物的全程监督管理。

a.加强对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监管。餐厨废弃物要分类放置,做到日产日清;要以集体食堂和大中型餐饮单位为重点,推行安装油水隔离池等设施。对违法销售或处置餐厨废弃物的餐饮服务单位要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b.加强对餐厨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理企业的监管。从事餐厨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理的企业在从事相关工作时须取得相应的许可资质。餐厨废弃物应当实行密闭化运输,运输设备和容器应当具有餐厨废弃物标识。

c.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强化食品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坚持诚信守法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和全程追溯制度。

d.加强对“地沟油”专项整治。以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近郊区为重点,仔细排查和清理非法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以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为重点,严肃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和来源不明食用油的行为。加强对食用油购货记录和票证检查,依法查处从非法渠道购进食用油和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的行为。

加大查处力度

各相关部门要健全举报制度,设立投诉举报电话,高度重视群众投诉举报,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及时核实举报线索,发现问题一查到底;要加大打击力度,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对非法收集、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一律取缔,对违法经营、使用“地沟油”的单位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一律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加强舆论监督

有关部门要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联络,及时向社会公布在“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企业和单位,要宣传“地沟油”的危害,提高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形成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广泛监督的群防群治局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要稳步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的市场化进程。在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初期,要按照政府、餐饮企业、处置企业责任共担的办法来承担餐厨垃圾收运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