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学生与教师

5.1 考点精讲

考点1 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人

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称为“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b.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各具有其思想感情。教师在心理上,不仅应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而且应与学生在情感、需要等方面建立联系,这种心理联系是双向的,如教师对学生产生某种感情,学生对教师也有感情。

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又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品可以听任摆布,屈从于人。

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无与伦比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一,要从改变旧有的教学思想入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第二,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创造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和事业心,个性的独立,坚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险精神等;

第四,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良好情境。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a.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与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因此,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等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尤其要防止驼背的产生。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第一,认知的发展

感知方面。小学生知觉和观察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情绪性、不精确性向有意性、目的性、精确性和有组织性的方向发展。

注意方面。虽然小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记忆方面。随着学习、训练的过程,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而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思维方面。小学生的思维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概念的掌握趋于丰富、精确和系统,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思维的品质如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也有所提高。

想象方面。小学生想象的意识性、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小学生后期对自己的生活前途已开始出现初步的幻想。

言语方面。小学生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

第二,情感的发展

小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社会道德感的比重逐渐增加,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小学生的道德感有很大发展,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和友谊感等逐步形成;小学生的理智感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等越来越稳定而深刻;小学生美感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艺术作品中具体的内容和形象的观赏方面,而对艺术作品内在质量的评价,则要到小学阶段后期才会引起注意。

第三,意志的发展

小学生意志的目的性,表现在他们已能逐渐确立长远的行动目标,而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从自制力和独立性看,小学生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的果断性、坚持性还是比较差的,他们往往在“果断”中显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对教师或家长帮助的依赖。

第四,个性的发展

就小学生的意识倾向性的发展来看,自我意识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自我意识的批判性和自我评价的内容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学习兴趣逐渐分化、稳定,个人志向从直觉的、幻想的、易变的,逐渐分化、稳定且富于理性。

就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训练和影响下,得到多样化发展。在良好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守纪律、忠诚、勤奋和勇敢等优良品质逐渐形成。

b.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生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阶段也是学生逐渐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即使在小学生身上已经出现某种身心发展的不足之处,思想行为上的缺点错误,较之成人来说,一般也有较大的矫正的可能。在这一段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c.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安排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在: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区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也是学生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学生的主要职能是学习,这就赋予了他们认真接受教育的社会义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教师的指导不仅使学习更具成效,也是在一定情况下使学习活动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权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的。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已有经验的意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权利的问题。

(1)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从道义上讲,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从法制上讲,少年儿童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a.我国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层次

第一,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第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

第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b.学生的法律地位

法律地位是由双方主体在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决定的。在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在与教师、校长或行政机关双方形成的关系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a.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

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是指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并受满法律规定的教育年限,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b.学习权

学习权是指学生有权利在义务教育年限内在校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诸如听课、作业等的权利。

c.公正评价权

公正评价权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要求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学生成绩档案中,在毕业时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证明和毕业证书的权利。

学生的人身权

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a.身心健康权

身心健康权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包括保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b.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c.人格尊严权

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d.隐私权

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教师不应该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和隐私,不应该随意私拆、毁弃或采取强硬态度拆毁学生的信件、日记等。

e.名誉权和荣誉权

名誉权和荣誉权指学生有权保有大家根据自己日常生活行为、作风、观点和学习表现而形成的关于其道德品质、才干及其他方面形成的正常的社会评价,有权保有根据自己的优良行为而由特定社会组织授予的积极评价或称号,他人不得歪曲、诽谤、诋毁和非法剥夺。教师对学生的荣誉称号及智力劳动成果,不得随意剥夺和侵占。

(3)学生的义务

中小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负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考点2 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a.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b.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c.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d.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职责。社会的发展和延续要求个人必须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实现社会成员的新老交替,从而保证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

(2)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角色

一般来说,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道德观。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处理,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示范者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等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管理者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

父母与朋友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成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人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愁,分享欢乐与幸福。

研究者角色

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应该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技巧。

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对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了解,这使教师有可能与传授相关学科知识的其他教师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式。

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教师除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原因在于:

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学科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

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等等,而这没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敬业

作为教师,敬业是使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过程中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其次,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最后,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是提高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须的。教师仅仅有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他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个性和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规律教育学生等。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贯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4)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情绪乐观、稳定。教师的情绪应稳定,生活中有广泛兴趣,对他人和社会富有同情心、责任心,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会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易于与学生打成一片。

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具体表现为有较高的自信心和勇于接受现实生活和未知世界的挑战。

心胸开阔,兼容并包。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素质是要学会与人合作。要与人合作,首先要与人交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考点3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较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其影响今天仍在。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和强调“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不利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并且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与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人格上的影响

学校的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