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发展报告(2015):新时代和新挑战下的国民经济学科发展(国民经济管理论坛系列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经济下滑背景下中国就业正在加速向服务业转移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经济在持续下行,但另一方面,就业形势又持续向好,就业似乎脱离了经济这个基本面的约束。以2014年为例,我国经济增速已下滑至7.4%,但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不仅远远超过年初设定的1000万的目标,还创出了21世纪以来的新高。其他各项指标也显示出劳动力市场的向好局面,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仍保持在5.1%的可控水平;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公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为1.15,环比和同比均大幅上扬。

但在以往的经济下行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类似于此次的就业逆势回升现象。以2008年为例,当年上半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出现深度回调,随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沿海地区数千万农民工被迫返乡。

那么,为什么在本轮下行周期中就业形势独好呢?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异军突起,抵消了第二产业下滑的冲击。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速为8.1%,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7.3%的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8.2%,超过第二产业42.6%的水平,这是继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来的连续第二年赶超。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服务业与第二产业此消彼长的基本格局。近年来随着要素价格的飞涨,第二产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特别是制造业,被逼到了要么转型要么等死的绝境。2014年以来福特汽车、阿迪达斯、西铁城、夏普等多家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就说明了中国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险境。

归根到底,中国目前的经济下滑就是第二产业的下滑,如果还没有做好转型升级的准备,就只能用时间来换空间,至少要在短期内承受行业萎缩的阵痛,以消化过剩产能,在这一过程中,就业容量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13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上年绝对减少了71万人。改革以来,除1988—1989年治理整顿、1998—2002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国企改革等特殊时期外,还未曾出现过第二产业绝对排斥劳动的现象。

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无疑是吸纳就业的最为重要的部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制造业PMI总指数从51降至50.1,逼近荣枯线水平,其中就业人员指数更是一直处于荣枯线以下,并呈不断下滑趋势,已从48.7降至48.1。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了转型时期第二产业就业海绵的功能正在弱化。

与此相伴的是,服务业就业功能不断强化,颇有大放异彩之趋势。2013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就业占比升至38.5%,比上一年猛增了2.4个百分点,而此前每年的增幅很少有超过1个百分点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占比则进一步下滑至30%左右。从绝对人数上看,2014年第三季度,城镇单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同比增加了937万人,如果考虑到统计数据所没有涵盖到的个体、私营经济的情况,那么服务业就业人数可能增加得更多。服务业就业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餐饮、住宿、零售等为代表的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是保安、餐厅服务员、厨师、营业员、收银员、保险业务员、购销人员等。这反映了生活服务业面临的庞大需求。二是以网络服务、物流、快递为代表的新经济下的生产服务业,它们既为生产服务,也为生活服务。淘宝、京东等网络企业崛起催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它们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一个新亮点。

对于第三产业能否接棒工业部门成为转型期就业海绵的问题,多数人都显得信心满满,各种数据也倾向于支持这种观点,比如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目前服务业产值每增加1%就能带动约70万人就业,其就业带动能力远远超过工业部门,其他一些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问题是,如果经济进一步下滑、工业形势进一步恶化,服务业就业扩张还能持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