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主要问题分析
(一)上海市高校国民经济学科与国内学科建设主流缺乏沟通
我国的国民经济学科全国性学术组织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该学会连续举办年会,进行学术交流。每年还举办常务理事会,专事国民经济学科建设交流探讨。上海市高校一共有四位教师经常参加学会的学术活动,但这四位教师在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却不是从事国民经济学硕士点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唯一一位华东理工大学的教授,虽然是国民经济学硕士导师,主讲研究生国民经济学课程,但其主要身份和日常工作却是应用经济学另一个二级学科的专业系主任。上海市高校中专事国民经济学硕士点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学者中,作者查到的导师中却没有参与学会学术活动的。
还有一点,全国高校中目前设置有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九所。上海市高校中无一设置了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
上海市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可能有这种倾向:第一类是研究上海市经济问题的;第二类是研究国际经济方面的,比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国际都市、国际组织、国际法等。此外,上海市高校教师似乎有点重国际交流、轻国内交流,缺乏研究全国经济问题的热情。当然上海市学者中也有研究全国经济问题的,这就是第三类,但其研究多数属于专题研究,如研究国内最低工资与出口绩效问题、研究异质性企业组织、研究中国加工贸易模式等。上海学者较少对国民经济宏观管理“说三道四”。
(二)国民经济学科全国性学会的影响力不足
除了上面分析的可能仅限于上海市院校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或许就是国民经济学科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本身的影响力式微的问题了。
“在国内,最早提出‘国民经济学’概念并进行系统研究且形成专著的当推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他还出版了上、下册的《国民经济学》。”[1]但时至今日,国民经济学“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经济学分支,自身学科建设的规范性要求仍然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如对其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逻辑层次等的争论仍然不断,甚至对国民经济学的解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论”[2]。显然,国民经济学这个最具本土特色的学科,其本身发展中的缺陷造成了学科的凝聚力不足是首要的原因。
学会缺乏高水平学术活动的组织安排。一些高水平的小型专题型研讨会或者国际化的专业性学术讨论会,或者领先的理论思想与方法培训班等比较缺乏,国民经济学的学术活动不够丰富、不够尖端,学科难以发挥影响力。在组织保障方面,也可以考虑按照“特色群或者地域分布建立各分专业委员会,最大限度地广泛吸收更多高校和人员在学会集聚(如目前学会在浙江、广西、湖南、陕西等地还没有覆盖到)”。而作者认为,上海市基本上也属于学会没有覆盖到的地域。
上海市是我国市域经济GDP总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位居第一的城市,国内三大经济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长三角经济圈的首位城市,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龙头城市,是第一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要求上海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对全国的引领作用。作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最具有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学科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学会的学术活动没有覆盖到上海当然是上海学界的损失,但不能不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的遗憾。
注释
[1] 林木西:《国民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会2013年商丘会议交流论文。
[2] 唐礼智:《我国国民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会2013年商丘会议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