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境界:知识在唐君毅心灵九境论中的作用与定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中国近现代境界论与知识研究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王国维、冯友兰、唐君毅等人都以境界论描述和表达其思想而著称,甚至还提出了不同的境界论体系,这些不同的境界论哲学其共同特点是都传承和发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不同点是不同哲学家对境界的形成、层级、体系等有不同论述。

“境界”一词在中国古代的相关使用中意义有一定演变,如《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句,郑玄笺云:“正其境界,修其分理”,“境界”多指地域范围、实地疆界等;唐君毅认为“境界一名,初出自庄子之言境”[3],后来,境界一词意义逐渐丰富,开始用于佛学,如《大乘起信论》中说:“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4]由佛学作为中介,境界一词逐渐被后世接受和广泛使用。

1.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简述

中国近现代以来,使用“境界”一词说诗或词的有梁启超、况周颐、王国维诸家,但王国维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境界论”的先河。“境界”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本土的哲学概念,王国维用state一词来对应“境界”,牟宗三用vision form来对译此词,唐君毅认为“境界”与world或horizon意义相近。

中国近现代以境界论著称的思想家有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方东美、冯友兰、唐君毅等人,除了唐君毅先生的“心灵九境界论”[5],中国近现代的境界论主要有:(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频繁使用境界一词,他从美学角度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境界论研究的端绪,之后,不少学者继续对境界论进行探讨。[6](2)宗白华在《美学散步》[7]中把“境界”视为大自然的生命节奏与人内心的生命节奏之契合,视境界为有限与无限的直接统一,在《艺境》[8]中把境界分为“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六种。(3)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9]中已涉及境界问题,在后来的《诗论》[10]中仍述及境界,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4)方东美在《生生之德》[11]《原始儒家道家哲学》[12]中认为“哲学思想起于境的认识”,将境界划分为“物质境界、生命境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六类。(5)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提出了系统的境界论体系,他认为人生意义来自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主张以觉解之程度区分境界之层次高低,进而把“境界”由低至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13]。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家从不同的审美、认知、信念等方面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境界论体系。

2.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对“境界”的认知

在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中,人们对“境界”的看法相似之处不少,但人们对“何为境界”之理解却并不一致:(1)在冯友兰看来,境界是指人对于宇宙人生某种程度上的觉解,宇宙人生对人有某种意义,即构成人的某种境界(《新原人》)。(2)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认为境界是由主体的心境修养突显出来的,主观上的心境修养到什么程度,人所看到的东西就达到什么程度,境界为主观的意义。[14](3)宗白华认为“境界”是大自然的生命节奏与人内心的生命节奏之契合,是有限与无限的直接统一(《美学散步》)。(4)蒙培元在《心灵超越与境界》中认为境界是指心灵超越所达到的一种境地,其特点是内外合一、主客合一、天人合一,境界是心灵的存在方式。[15](5)冯契在《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中认为“境界”是“意”和“境”的结合,“意”就是实现了的、表现了的理想,“境”则是有意义的结构,境界是价值领域的分化,包括艺术、道德、哲理、宗教、事功等。尽管人们对境界的具体看法不同,但境界都指向人的生命、存在、价值、理想等。[16]

3.中国近现代哲学中的“知识”

在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对知识的看法中,比较典型的有:(1)冯友兰以觉解规定境界,他认为“觉解”是知的一种,觉解要求知道对象,同时要知道其知对人的意义。另外,他认为境界的认知必须借助于经验,知识是达到境界的必要条件,也是逻辑的先在(《新原人》)。[17](2)方东美在《科学哲学与人生》[18]中认为知识是人的理性化的结果,理是人的知识化,理性追求知识之起源、范围与效力等。

中国近现代哲学以境界论著称的哲学家对知识的看法多与其境界论认知体系有莫大关系,除此之外,中国近现代哲学关于知识的看法还有:(1)张东荪在《知识与文化》中认为知识本身就是生命,知识是生命的放大,是生命的扩张,知识表现生命,生命由知识而显现。知识即生,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知识作为认识的结果,作为一种完成式,具有静态特征,认知过程同时也是生命的开展过程。[19](2)成中英在《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中认为中国哲学所说的知识建立在长期而广泛的经验基础上,它将诸多关系视为统一整体,在涉及所有关系的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把知识看作是整体的东西。[20](3)以知识论研究著称的金岳霖在其《知识论》中认为“知识是什么”不能直接回答,也未进行定义,只说“有知识就是能够断定真命题”。[21]

总之,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对知识并没有进行严格定义,中国近现代哲学家所谓的知识通常与哲学家的思想体系相关联,涉及生命、整体、觉悟、修养、体验等,它与现代分科治学意义上的科学知识以及知识论中的经典定义(“知识就是证实了的真的信念”[22])不同。

4.中国近现代的境界论哲学中的知识问题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哲学中的境界论与知识的简要叙述,我们发现在不同境界论哲学中境界的构成、层级、旨归等不同,人们对知识的看法也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些疑问:境界是否客观存在,它是否如牟宗三先生所说是主观的?[23]境界论者之间的差别如何理解、何者为真?境界如何认知、传达和养成?境界论哲学中的知识到底是指什么?知识与境界有什么关系?这些疑问就牵涉到境界论中的知识问题之考察。它涉及的具体问题有:一、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家虽然都使用“境界”一词作为核心概念来论述其思想,但是不同哲学家赋予境界的含义有重大区别,甚至“境界”的性质判断也可能截然不同,那么境界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家中其相同含义与共同所指是什么?二、不同境界论者对境界的判定不同,因而境界的种类、层级和归旨等都可能有差别,不同境界论哲学家对境界体系的论述差别很大,甚至不同境界论体系对同一类境界的描述也不同,这种现象该如何理解,境界之理解和认知是否是主观任意的?三、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中的知识问题,也就是关于境界论哲学对知识的界定问题,以及人类知识是否可以统摄于境界论,知识与境界有何关系等。四、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对科学知识比较重视,一些哲学家试图借助人类已有知识来建构其境界论哲学(如冯友兰借助形式逻辑、唐君毅综摄各类知识等),那么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中的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以及知识论中所说的知识有何不同?五、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中的知识与通常所说的科学知识有所区别?由于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与境界的关系就不同,在何种意义上知识可以提升人类心灵境界,以及心灵境界的提升是否必然意味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哲学中的知识问题,归结起来说,主要涉及境界论哲学讨论的对象、境界是否可以和如何普遍地被理解和学习,境界论所说的知识是否可以涵盖现代科学知识与知识论所讨论的知识,更进一步说,它事关知识与境界的关系问题。

(二)唐君毅哲学研究现状

1.唐君毅哲学总体研究状况

关于唐君毅哲学总体研究状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看出其大体面貌:第一,从时间上来看,唐君毅先生在世时,就已经有少数学者对其思想进行过介绍或评述(如李杜),但大量的研究却是从唐先生去世以后才开始的。从1978年至今,关于唐君毅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日渐增多。第二,从地域上来看,目前关于唐君毅思想的研究国内外都有,国外的以德、美稍多(如德国的Steinbauer, Anja,美国的Thomas Metzger),但相对于国内来说,国外的研究仍然属于极少数。国内的研究中又有分别,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港台的研究居多,90年代之后,大陆的研究者及作品数量开始超过港台地区。第三,从研究著作与论文的数量来看,散见论文居多,以唐君毅思想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性硕博士论文以及其他专著在作者统计之时数量上大约40本左右。第四,从研究内容与范围上来看,研究者已涉及唐君毅思想的诸多方面,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论域中涉及形上学与知识论(如王怡心的《唐君毅形上学研究》,马亚男的《唐君毅知识论思想研究》,梁瑞明的《心灵九境与形上学知识论》等),具体研究角度中有关于唐君毅的教育思想(Li, Zhao Jin: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f Mr.Tang Chun-I)、人文主义思想(何仁富的《唐君毅人文人生思想研究》)、文化哲学(王雪卿的《唐君毅文化观析论》)、生命哲学(何仁富的《唐学论衡——唐君毅先生的生命与学问》)、道德哲学(林如心的《唐君毅的道德恶源论》)、宗教哲学(张云江的《大乘佛学的融摄与超越——论唐君毅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哲学诠释》)、美学(陈妮昂的《唐君毅“人格美学”之研究》)、政治哲学(熊吕茂的《论唐君毅的政治观》)、方法论(刘国强的《唐君毅的哲学方法》)等(详细研究成果见文末参考文献)。

2.唐君毅心灵境界理论研究状况

唐君毅哲学的研究,最终难免要涉及其晚年定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及其“心灵九境论”。因此,不论我们从具体问题进入讨论唐君毅哲学的某个方面,还是希冀从整体上把握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唐君毅的心灵境界理论都是理解唐君毅思想难以绕过的重要门径。因而对唐君毅哲学的深入研究,其心灵境界理论是必须研究清楚的。从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唐君毅的心灵境界论基本上以四种方式被提及:第一,研究唐君毅整个思想体系时提及其心灵境界理论(如:《唐君毅先生的哲学》,李杜;《唐君毅思想研究》,张祥浩;《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单波);第二,把唐君毅的心灵境界理论与其他思想家的境界理论比较研究(《生命存在与心灵超越——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研究》,李明;《冯友兰与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说之比较研究》,钱耕森、程潮;《方东美与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说之比较研究》,程潮);第三,把心灵九境论与形上学、知识论、宗教哲学等联系起来讲,但以摘录和转述为主(《心灵九境与形上学知识论》《心灵九境与宗教的人生哲学》,梁瑞明);第四,研究心灵境界中的某几重境界以及其中的问题或意涵(《论唐君毅之“客观境界”》《论唐君毅之“主观境界”》,廖裕俊、王雪卿)。各类研究成果涉及内容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是,总体上缺少对唐君毅心灵境界理论直接的、全面的、深入的讨论,其中,“心灵九境”各境中涉及的具体问题与其中体系性的思考是如何关联起来的仍有待深入思考,关于主要概念“生命、存在、心灵、境界,理性”等没有深入分析;另外,九境中的问题意识、问题指向与其逻辑推导过程是否成立仍需深入考究。因为这些问题的阐明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唐君毅思想打下坚实基础。

3.唐君毅心灵境界理论关于知识讨论的研究状况

在唐君毅的心灵境界理论中,关于知识的讨论,或者说关于知识论、认识论问题的考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他关于知识和知识论的看法由来已久,并且在其早年的《哲学概论》“知识论”部分以及《哲学论集》《心物与人生》中都有相应的、具体论述,唐氏晚年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看法更是建立在之前的思考成果之上的,但与之前的看法又有不同,《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的知识已然与其“理性、生命、存在、心灵、境界、主观、客观、超主客观”等观念紧密相连。

关于唐君毅的知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唐君毅《哲学概论》中的相关论述之考察(如马亚男的《唐君毅知识论思想研究》);另外,有学者涉及唐君毅对哲学史上知识和认识问题与心灵关系看法的考察之研究(《唐君毅先生论“德性之知”与“知识之知”的关系之检讨》,高玮谦;《唐君毅论休谟问题》《唐君毅知识论思想的新实在论特征》,马亚男)。但是,这些论述并没有放到唐君毅心灵境界理论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因此,对唐君毅心灵境界理论中的知识问题深入探讨基本上就是一个有待展开的维度。

4.唐君毅心灵九境论中的知识问题

从知识与境界的关系来讨论唐君毅的心灵境界论,从唐君毅心灵境界论的视野之下来考察唐氏对知识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这是我们深入理解唐君毅思想可以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1)“理性”概念在心灵九境论中的诸多含义所隐含的问题。一般而言,我们说知识是理性的产物应无疑义,但对于理性本身是怎样的却可能存在不同看法,理性本身与理性的运用和表现应该是不同的。唐君毅在心灵九境论以及其他相关的著作中对“何谓理性”有过一些独特的论述,同时,理性也是唐氏展开心灵境界理论的一条线索,“理性之说”与“理性概念”在其论述中使用频繁,心灵境界论在唐氏看来肯定也是理性的产物,因此,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心灵境界理论进行考察可以依据理性的基本规则与思考方式进行。然而,唐君毅的“理性说”包含诸多意思,各种含义差别较大,意思并不统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与不同语境之下,理性的所指差别非常大,由于理性的含义不一,理性与知识或境界的关联就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因此,对唐君毅所谓的理性进行清楚的考察和梳理就是我们理解唐氏对知识问题讨论的必要前提与有益的准备,也只有清楚地描述出唐君毅对理性诸义的表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发现唐氏“理性说”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反映在他对知识的判断之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讨论唐君毅的心灵境界理论以及他的知识论,就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唐君毅思想的整体面貌与主要问题,又有利于我们发现唐君毅的知识理论存在的问题。(2)唐君毅心灵九境论对知识的定位和作用可能存在的问题。从知识这个概念切入唐君毅的心灵境界理论或许不被大多数研究者们所注意,然而,唐氏对知识的定位与性质判定,以及他对知识与境界的关系判断实际上非常典型,那就是让知识从属于境界,让知识服务于人生境界论。进一步说,这意味着知识并无独立性,它只是由于人生境界或者说价值层级的导引而催生起来的一种次生物,这样的看法表现在他对各类知识与学科体系进行的境界论改造当中。这一点显然与通常我们认为的知识与价值应有不同——即与“应然与实然”是不同的观点相违背,唐君毅先生极力抹去二者的区别与不同,他试图把二者统一起来,使之圆融一致,使“实然”消解在“应然”之中,或者有时候直接把“应然”当成是“实然”。他这样的做法应该说与常识以及我们较为公认的观点不相符合,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目的是什么?他这样做的方式与途径是怎样的?他能否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如果他没有成功地说明这一点,其原因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许都值得深入考察,因为这样的企图与倾向可能在所有的境界论或价值论者中都存在,因此,通过对唐君毅境界论中的知识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或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以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