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境界:知识在唐君毅心灵九境论中的作用与定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1.1 问题意识及缘起

“心灵九境论”是唐君毅思想的晚年定论,唐氏围绕生命、存在、心灵、境界这四个核心概念,提出了以“体、相、用”三维为基本框架,以心灵三向为基本路向,以客观、主观、超主客观三分为基本背景,以心灵的九种境界为主要类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心灵境界理论。唐君毅的心灵境界论与其早期的“心之本体说”“道德理性说”有直接关联。“心之本体说”对心灵本身的存在与性质进行了完满自足等的理想性规定,心本体与道德的关系影响到了唐君毅心灵境界论中心灵活动与心灵本身的性质特点。“道德理性说”中关于理性的看法,则影响了唐氏在心灵境界论中对于理性、知识、知识论以及知识与心灵境界关系所持的基本看法。

唐君毅在“心灵九境论”中讨论了知识问题,但他没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定义,他所谓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人类已有的全部认知成果及人类一般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等。唐君毅讨论知识问题是把人类知识还原成一个所谓“知之指向”的心灵活动来进行的,他认为由于知之指向的不同与认知方式的不同,人类心灵就形成不同的知识类型与学科体系。在唐氏看来,在人类心灵“体、相、用”三维的结构中有“纵向、横向、顺向”三个原初的不同认知活动方向,即知之指向。知之指向有三个方向,人类认知会出现失误与偏差,即当知之指向活动指向错误方向后便形成了认知的颠倒错乱,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心灵境界。不同的心灵境界是对心灵体、相、用三维结构中某一个侧面的认知和强调,因此,特定的心灵境界只能容纳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即特定的心灵境界中人们只能认识特定的知识内容,知识在唐君毅这里是一个动态的和层级分明的东西。由于特定的心灵境界只能认识到一定的知识类型,因而关于知识的看法和理论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知识论体系。依境界有“客观、主观、超主客观”的不同,因而就会有所谓“客观知识、主观知识、超主客观知识”的区分,知识论也同样如此。

正是由于知识与知识论是相对于特定心灵境界与认知方向而出现,知识在不同的境界中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相应的特征,于是知识的确定性与客观性就在境界层级或价值判断的高下中予以消解。客观知识、主观知识、超主客观知识的区分是跟随唐氏对客观境界、主观境界、超主客观境界的划分而来的,但由于唐氏对客观、主观、超主客观三分的具体标准并不清楚,并且,通常人们认为人类在科学知识的诉求上或许并无直接的价值规定(如物理学上的质能方程E=mc2的价值规定是什么并不清楚),然而,由于唐君毅对知识的看法放在价值规定浓厚的境界论之下进行讨论,因此,知识就成了心灵境界的注脚。也就是说,知识在唐氏的“心灵九境论”中是从属于境界的,知识的作用是通过还原或反思心灵活动在认知过程中的“道德意涵”来体现的。唐氏对心灵活动、心灵本身以及心灵的性质做出了自足完满等的理想性规定,唐氏认为知识的作用是通过认知过程或人类已有知识的再认识和把握,进而通达到心灵本身的自足、完满之特性而体现出来,因此,通过认知活动与心灵的自我反思,让心灵流动起来,不陷溺于特定的知识形态与境界类型,这就是唐氏在境界论中对人类知识的全部期待。然而,他关于心灵境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之论述存在种种困难,因为知识诉求与心灵境界由于相应领域、研究对象、终极指向各不相同,因而要沟通二者,让知识对心灵境界的提升有所帮助,或者让心灵境界统摄知识和知识论就存在相应的困难和严重的问题。那么,唐君毅通过让心灵境界统摄人类知识、让知识从属于价值的做法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是否可能,这是本书要考察的主要问题与基本论域。

“心灵九境论”是唐君毅思想的晚年定论,唐氏认为在他关于心灵境界论的代表性著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中,他要讨论形上学与知识论的关系问题,他对心灵境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讨论体现了唐君毅所说的他在处理形上学(性情形上学)与人类知识(人类已有知识与学科体系)的关系问题。唐君毅在这样一个大的问题意识之下,他通过对他所理解的几乎所有科学知识与学科体系进行了境界层级的划分和讨论,从而试图通过还原人类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把人类全部知识都与一个完满自足的心灵活动与心灵本身联系起来。简单地说,唐君毅希望达到的目的就是把人类知识划归到一个形上心灵或者传统的性情之学的统摄之中,从而为人类知识安置一个境界论或价值论的导航系统,使得知识和关于认知的学说都从属于人生境界论。在这样一个先行的目的与处理方式之下,人类知识实际上被取消了独立的、确定的、客观的研究领域与认知特征,因而知识只是特定心灵境界之下的某种产物,知识是境界的附属物,知识的作用旨在帮助人们反思到一个无限完满的心灵本身之存在而已,进而让心灵本身流转不息,让个体提升人生境界。

针对唐君毅在心灵境界论之下对知识的定位与考察,我们发现其中有一些问题是必须厘清的,因为唐氏的理论设想与具体论证可能存在一些严重的困难,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境界的关系问题

知识与境界可以说是唐君毅心灵境界理论所关注的核心内容,境界与知识的关系随着中国近现代境界论形态的思想体系之确立,以及知识论诉求作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重要维度而出现,唐君毅把知识与心灵境界当成了一对难解难分的孪生兄妹。可是到底境界是什么?知识又是什么?境界与知识的关系到底怎样?知识的积累到底能否帮助个体提升人生境界?对于这些问题,任何一个主张境界论者的中国学人都需要谨慎地回答。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知识与境界各自关注的对象与领域分别是什么;二、知识的获得与境界的提升或改变,二者分别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三、境界与知识能否统一起来,知识与境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四、知识的积累是否意味着境界的提升,心灵境界的提升是否必然带来知识的获得及增加。

(二)知识论与心灵境界的关系

知识论与形上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唐君毅心灵境界论的核心话题,唐君毅理解的形上学以及知识论与哲学史上的形上学和知识论有一定的距离,他把知识论放在境界论(性情形上学,或说境界形上学)之下进行处理。在他看来,不同的心灵境界会呈现出不同的知识论论域和相关问题,也就是说,知识论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领域和对象。由于特定心灵境界的改变与流转之故,特定的心灵境界都有一定限制与范围,知识论更像一个流动不息、无确定对象与领域的附属学问,知识论还会随着境界论的消失而消失。因此,知识论与心灵境界的关系就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如果说唐氏认为知识论从属于境界论,那么他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就必须把境界论的研究范围与知识论的考察领域进行彻底分析和比较,找到二者的差异与共同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知识论与境界论二者非常不同,如何可能把知识论放到境界论之下进行考察与统摄性说明,这本身就是个需要分析和论证的问题。

(三)知识在心灵境界中的定位与作用

由于知识与知识论在唐君毅的心灵境界论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他认为知识和知识论是特定心灵境界之下的产物,不同的心灵境界会呈现出不同的知识体系与知识论学说,于是,对于唐氏所谓心灵结构中的“体、相、用”三分,就会随之出现所谓关于“体”的知识、关于“相”的知识、关于“用”的知识;对应客观、主观、超主客三大类的心灵境界,相应会有所谓客观知识、主观知识、超主客观知识,以及不同境界中不同的知识论内容。由于特定心灵境界本身并不具有终极性意义与稳定性,心灵境界的出现只是由于对心灵原初活动三个方向的偏差与失误所导致,因此,不限于特定心灵境界、让心灵流转起来,就是唐氏心灵境界说的终极目标和指向。这样一来,人类知识由于只是特定心灵境界下的产物,而特定心灵境界会改变和流转,因此,人类知识本身也不具有确定的对象与领域,它不具有永恒的真理性与确切不移的客观性,人类知识这种把握世界的确定性方式就这样被取消了独立性、客观性、确定不移的真理性,知识论也随着境界论的转移而变得模糊不清。然而,“只要是人,我们就不得不生活于知识世界之内”[1],更进一步说,我们认为“人是通过知识系统来看待外部世界的,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系统来认识、分析自我。因此,人不能直接地认识自然,也不能直接地达到那个赤裸裸的自我。除非凭借知识这个中介,我们就不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2]。通过人类已有知识来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心灵境界,这种观点唐君毅先生或许不会同意,他或许认同通过心灵境界的把握来说明人类知识。然而,按照唐氏的境界论思路进行演绎,最终,我们能否保住人类知识这个被唐君毅先生反复提到的领域本身就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