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公益慈善研究报告(2019): 从社会责任走向共享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公益慈善新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流通行业逐步从承担社会责任发展到建立战略公益、创造共享价值,流通企业、供应链伙伴、行业协会、车主、公益组织等逐步形成一个多维的和动态的系统,形成共识、横向联合、纵向渗透、共同行动,重新定义着发展、组织和管理,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及新价值观的形成。

国家政策倡导、行业战略发展、企业品牌建设、车主公益慈善参与等因素推动着汽车流通行业公益慈善共识的形成。其一,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引导,推动汽车流通企业越来越关注汽车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尾气、拥堵、交通事故等,这也成为汽车企业开展公益活动的重心。同时,国家政策倡导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慈善,尤其是参与到扶贫事业中,并且提供一定的免税支持等为汽车流通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指导和鼓励。其二,从行业层面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应汽车流通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行业协会的互益性功能外溢、行业公共责任的需要,中国汽车流通行业越来越重视其公共性和公益性功能的实现,并通过建立行业的公益基础平台、相关标准、活动倡议等推动着协会自身、会员单位及车主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共同行动。其三,汽车流通领域企业的自身发展及其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公益慈善行为不再是企业被动式的、先盈利后慈善的次序行为,更多地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首先,中国汽车流通行业蓬勃发展,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持。其次,企业不能再将社会责任视为一种时尚潮流或政策要求,也不能视为一种回馈社会的单向付出,而是将公益慈善融入经营活动中,用投资的理念去看待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这不断推动着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CSR)向创造共享价值(CSV)转型,在支持公益事业、投身慈善活动的同时促进企业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及更为良性的供需关系和公共关系的形成。最后,跨国汽车流通企业的本土化日渐深入,它们期望以公益慈善事业建立“企业公民”角色,从而获得长远发展的愿景,也推动着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共享价值的建设。其四,车主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的日渐增强,推动着汽车流通行业除了用更为优良的服务来回应以外,也更多地用公益慈善这一最大公约数推动企业与车主之间良性关系的建构。

总体来看,中国汽车流通行业迎来共享型公益慈善时代。汽车流通行业的公益行动,已经从传统1.0时代的“输血”型(物质资助),经过2.0时代的“造血”型(聚合资源),到如今进入3.0时代的“共享”型(合作与共赢),在企业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社会希望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1]通过公益慈善实现企业与社会的资源共享、企业与车主的品牌共建、行业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图1 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公益慈善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