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通道的区域空间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1)现有相关文献多将物流通道作为抽象对象进行研究,而本书则是将物流通道视为区域空间中的具象实体,认为物流通道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一个地理空间实体,是区域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及子系统,这也区别于大多数文献中研究的交通基础设施。物流通道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骨干物流服务系统,它是在不断满足区域经济流通的需求中逐渐形成的。本书以此为切入点,并以“增长极”、“生长轴”和“点—轴”系统理论以及运输通道形成理论等为基础,研究了物流通道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这是同类研究中目前还较少涉及的一个层面。

(2)相较于同类研究,物流通道的区域空间效应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在现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正负效应的验证等方面,部分文献关注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也重视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中交通因子的重要性。但物流通道作为区域空间中交通基础设施的骨干物流服务系统,根据“大道定理”,它的形成会不断提高区域的技术水平、降低物流服务成本、缩短时空服务距离,从而产生“费用—空间收敛”“时间—空间收敛”“成本收敛—流量扩展”效应,会促进沿线区域经济主体、生产要素向有利的区位集聚与扩散,以获得规模效益和溢出效应;物流通道也会改变沿线区域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和联系范围,最终推动其沿线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因此,系统研究物流通道的区域空间效应产生机制,剖析其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是物流通道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的新视角和有益尝试。

(3)中国物流通道区域空间效应的实证研究此前也未系统开展。本书在梳理出中国11条综合性物流通道的基础上,尝试对物流通道采用综合性指标和量化方法进行测度,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单纯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里程长度或密度、货运量等单一指标进行衡量的方式。并利用该综合量化指标作为变量,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验证了中国物流通道的区域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将空间统计分析和GIS工具相结合模拟了物流通道影响下沿线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从而全面验证了中国物流通道的区域空间效应及其时空差异。这是目前同类研究中还鲜有涉及的一个领域,本书做了尝试性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1期。

[2]王子龙:《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周泰:《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邵扬:《物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刘爽:《中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刘宏谊:《交通运输的变革是经济开发的先声》,《世界经济文汇》1984年第3期。

[7]乔治·罗杰斯·泰勒:《运输革命(1815-1860)》,棘尼哈特公司,1951。

[8]云乃庆:《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9]陆大道、薛凤旋:《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7)》,商务印书馆,1997。

[10]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年第56卷第2期。

[11]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2年第22卷第1期。

[12]宋健坤、吴金明:《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形战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张文尝、金凤君、樊杰:《交通经济带》,科学出版社,2002。

[14]赵光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交通物流通道布局战略研究》,《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第38卷第8期。

[15]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5。

[16]陆玉麟:《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刘秉廉、余泳泽:《我国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及托宾模型的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9期。

[18]金凤君:《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