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员领导干部的核心价值定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习专栏】 习近平同志谈“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使用“定力”一词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新要求。

一 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想检验一个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是不是坚定,主要看领导干部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是否有政治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是否”对政治定力作了具体的说明,即“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1]

习近平总书记为政治定力强的好干部确定了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具体说来,信念坚定指的是“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为民服务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的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政务实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敢于担当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清正廉洁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2]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这五条标准的每一条都很重要,尤其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这两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这两点,要求党的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用坚定理想信念锻炼“金刚不坏之身”,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用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培养宽广胸怀,提升政治格调,有多大担当干多大事业。

二 党员领导干部需增强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认识前提下,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行详细的审视和科学地分析判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提出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等国际战略思想,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挑战,始终保持强大国际战略定力。

(一)保持国际战略定力

1.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的时候指出:“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这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基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定力,是由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所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为贵”,主张“协和万邦”,追求“大同”理想,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自身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同时也为国际发展做出贡献,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前所未有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依存,世界正在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改变。总之,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无论发展得多么强大,也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格局调整及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

2012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的遏制。这也是我国在今后长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现实的挑战更需要应对。当今世界仍不安宁,西方特别是守成大国的各种围堵、遏制、打击、分化、唱衰中国的活动从未停止,这是我国面对的长期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新型中美大国关系做出了一系列阐述,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立场。但是,美国为了保住霸主地位,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其重返亚太、战略东移、搅局南海、部署“萨德”等一系列挑衅性部署明确告诉世人,中美关系跳出所谓历史定势是多么艰难。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坚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方向,在国际格局调整演变中赢得战略主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关系变革,努力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就为世界经济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方案,为全球经济增长绘制新蓝图,获得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赞誉。

3.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重要会议上指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要对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环境做出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必须高度警觉,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3]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全球冷战格局结束了,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观念仍然存在,世界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我国周边安全风险累积,特别是海上安全威胁日渐突出,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我们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维护自身的领土主权和正当海洋权益,但是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我们越是要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战略定力,处理好战争和政治的辩证关系,把战争问题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筹划,不能出现战略性失误。”[4]始终保持在战争与政治关系上的战略清醒和定力,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世界一流军队,和平发展才有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有保障。

(二)保持国家发展战略定力

国家发展战略是对国家发展方向、目标、道路的整体性、全局性运筹,具有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关联性、持久性特征。从整体上说,国际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服务。

1.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战略设想。几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持续奋斗,不断丰富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辟了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拓展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举措等战略体系的内涵,其中包括“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中国梦”的战略愿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比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脱贫攻坚工程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强调三个“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昭示,也是保持战略定力的现实要求。其中第三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独立自主地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5]

2.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既不能走西方的老路,也不能照搬苏联模式,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6]这种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来自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来自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我们的道路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是一条充满内生活力的光明大道。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我们党长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阻,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的道路定力,要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系列的论述。他说:“我们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7]

改革的定力既是坚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定力,也是坚定不移、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涉险滩、啃硬骨头、攻坚克难,面临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改革定力论”,要求保持改革定力,改革韧劲,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2016年7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当口,我们要有定力,有担当,有韧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会议讲话中指出:“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当然需要探索,但基本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方略绝不能动摇,必须保持强大的定力。依法治国的实践,也必须有法治定力,才能抵抗权势、金钱、人情等关系的诱惑和干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以强烈的责任感,深沉的时代忧思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抓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对于中央做出的仍然有效的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这是一种实施规划的定力要求。

3.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立足时代前列,综合全球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2015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要求:“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新常态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必然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变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国家发展全局的“大逻辑”。在新常态下为什么要保持战略定力?因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时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战略机遇时期的内涵和条件;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但会出现新特点。战略定力要定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持续地发展。既要保持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又要适度调整着力点,突出“供给侧”改革等重大战略性举措,实现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三 习近平同志关于“定力”论述内容一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使用“定力”一词(见表1)。例如,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北京供热企业看望一线职工时指出:“我们要加大投入,有定力、有耐心地把面临的问题解决好。”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显然,习近平对“定力”一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

表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定力”的论述摘要

表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定力”的论述摘要-续表1

表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定力”的论述摘要-续表2


[1]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 载于李智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学习时报》2015年10月8日。

[4]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解放军报》2016年6月1日。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7月2日。

[6]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6日。

[7] 《改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我们有主张有定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