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总报告

第1章 长三角第二波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刘志彪刘志彪,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摘要

中国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其内核可以概括为“利用别国的市场,用足本国的低端生产要素”。不过,这一波全球化的红利已经透支。当前,中国加入或者参与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在扩大内需的条件下实施深度全球化战略,或者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这一波经济全球化特征,可以概括为“利用本国的市场,用足国外的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利用其创新要素发展本国的创新经济”。抓住第二波经济全球化机遇,既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再平衡,摆脱世界经济下行趋势下我国产能过剩的困境,更是为了利用国外经济危机给中国引进高级要素带来的加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创新经济。

关键词:内需;出口导向;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经济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无疑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之一。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创造了宝贵的机遇,使中国能够利用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自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作为典型的大国经济,中国需要与世界经济进行再平衡。过去那种以低端要素加入全球价值链、基于出口导向的第一波全球化发展的红利已经透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亟须要转型升级。

对经济全球化战略进行转型升级,并不是像某些舆论所说的那样,中国应该回归自力更生的内向型经济,恰恰相反,我们需要进一步利用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提供的争先进位的黄金机遇,在机会之窗稍纵即逝的千载难逢的时刻,及时启动中国第二波加入或者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要在扩大内需条件下实施深度全球化战略,或者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这是中国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和条件下,全面获取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最根本的战略。

“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要建设名列世界前茅的内需市场。这个战略目标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经济全球化战略,更不意味着回归过去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是要把扩大内需与实施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战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内需市场与全球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级创新要素,服务我国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从而加速完成我国达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宏伟任务。

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虽然是我们对中国发展趋势和要求所做的一个较新的事实归纳和提法,但它并不是一个新的经济现象。目前全球人口和潜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经济形态。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第一,美国民众的收入水平高,购买力强加上人口众多,这些都使美国的最终需求规模一直处于全球最大的地位,同时也是形成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市场驱动型的全球市场治理者的主要条件;第二,强势的国内市场需求加上其他非经济因素,塑造了美元长期的强势地位,诱使全球生产要素向美国流动,导致了全球其他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对其进行大量的出口,使美国可以长期获得低成本的要素和产品;第三,美国因国内市场巨大和吸引力强,成功机会众多,也是吸收全球各种要素尤其是高级的创新要素的力度最大的国家,如美国就是当今发达国家中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顶尖人才富集度最高的国家。

美国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其自身的条件和复杂的背景,如消费文化和政治军事实力等。但是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无疑是中国作为大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战略。本章将对这一战略的基本背景、内涵以及政策取向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其中许多观点基于我最近的思考,不是很成熟,现在提出来供大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