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以城市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基本战略效应

这两个产业转型升级序列有着根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对待服务业发展的态度和政策上,以工业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偏向于工业投资,追求工业制成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往往通过对工业厂房和设备的大规模投资实现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结果往往使经济体系的资本密集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以城市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因为要解决进城居民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问题,从而就要把资源大量地投入到消费服务、生产服务和公共服务产业中,如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方面,着力为进城居民塑造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和农业非农化,必然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二是在对待过剩产能的问题上,以工业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由于缺少对传统产业产能的消化途径,经济运行中一方面会出现投资过度(对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即滞存与过度并存的结构非均衡和资源浪费现象。与此不同的是,以城市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由于在城市基本建设费用上的巨额投资,必然会自动产生对传统产业产能和基本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并推动经济增长。如据麦肯锡估计,在未来20年中,印度将需要在其城市的基本建设费用上投资1.2万亿美元,由此印度的城市可能会创造70%的净增工作岗位、70%的GDP,并推动人均收入增加4倍,参见https://china.mckinseyquarterly.com/Indias_urbanization_A_ closer_look_2640。

三是在对待就业的问题上,以工业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因现代工业是创造国民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率的部门而不是像服务业那样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因此它完全可能偏向于工艺、设备和流程的进步,即完全可能用技术进步和先进的机器设备来替代劳动力,由此会使中国难以忍受的就业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而以城市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能够在服务业充分发展和过剩产能充分消化的前提下,实现各个层面的充分就业。

四是在对待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上,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如何发挥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以工业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偏爱物质资本投资,往往以资本、机器设备、技术为焦点,而以城市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偏爱人力资本,往往以发展服务业集聚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本。在政策上,前者主要是针对物质资本的引进和运用来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如建立各种工业开发区,而后者则是针对人力资本创新进行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鼓励和诱导,由此大力发展与城市化相对应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因此,选择后一个产业转型升级序列更具有现实的可信度。原因在于:第一,以城市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将把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引导到以城市化为主体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而不是廉价地出口倾销,或者消极地毁坏或浪费掉。利用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来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机遇和选择,也是整个中国全面走向繁荣富强的捷径之一。

第二,以城市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可与我国业已形成的块状经济发展格局相衔接,通过城市化拉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践表明,我国现在许多的所谓“产业集群”还只能称为块状经济,它们大多位于远离大城市中心的县乡镇,虽然集聚的产业和人口都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集聚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往往只是制造业的简单堆砌,缺少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因而缺少核心和灵魂,迫切需要通过城市化来提档升级。

第三,以城市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在创造出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国内需求的同时,将可能最大程度地节约社会资源,尤其是宝贵的耕地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和转变发展方式。农村化的生活方式、分散发展的县乡镇工业,其实是占用土地最多、最浪费土地的低效率使用方式。以城市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使用强度和使用效率。

第四,以城市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真正形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和氛围。技术创新的本质在于必须有“非技术创新机制”的激励,这种“非技术创新机制”就是技术创新的产业环境,它至少包括:(1)研发服务环境,如产学研政的合作机制,链接国际研发资源的机会、能力和机制等;(2)技术能力环境,如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基础和相关人才;(3)设计、品牌、营销、网络的服务环境;(4)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如政府政策对需求的拉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风险基金发展的成熟度等。十分显然的是,这种技术创新的产业环境,必须由高度的城市化来提供。只有城市的等级提高了,高级要素集聚的可能性才会更大,才有可能提供最优良的技术创新环境。

第五,以城市化为内容的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创造出新的就业经济形态--白领劳动密集型经济和蓝领劳动密集型经济并存的产业升级模式,因此是符合中国现实的发展道路选择。服务业自身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即一部分人力资本密集型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营销、研发、设计等)与因普通劳动力供给过度而形成的低附加值的消费者服务并存,使得它既可以吸收白领劳动力,发展知识经济,也可以吸纳农村转移过来的普通劳动力发展传统产业,发展蓝领劳动密集型经济。

第六,城市化的集聚经济形态,是适应网络状的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节点。中心城市因交易成本低而适合于企业总部运作(使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大规模的集聚),其周边地区因要素成本低而适合于加工制造(使制造业发生大规模的集聚),两类产业中企业之间的协同定位(企业总部指挥控制其工厂运作,面对面的交流和服务等)将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配置格局,这是解决我国外向型制造业“去产能”问题后的新的产业空间配置形态。

我国很多沿海发达省份如江苏、浙江和广东等,自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走的都是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严格地说,走的是农村工业化推动经济成长的道路。这是在城乡分割、国有经济活力不强、城市化不足的条件下走的一条高成本的发展道路。有学者也认为,现在到了把城市化进程作为推进发达省份经济转型与升级的一个切入点的时候了。其依据是由农村工业化推动经济的增长,优点主要是启动快、门槛低、成本低、就业与收入效应明显。但是其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低、分散与小规模,对资源环境的消耗比较大,城市化比较滞后。由城市化来拉动经济发展与转型,就是要通过城市化这一平台和载体,既促进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又解决好广大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市民化待遇问题,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即大中小城市发展协调,产业集聚、人口集聚与转移进城农民市民化“三位一体”的城市化道路。参见黄祖辉.浙江经济转型与升级:从农村工业化推动向城市化拉动转变.http://huangzuhui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113305320096795050572/.这些观点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本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