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王阳明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总是有一个先后的顺序,在谈到格物致知和诚意时,王阳明说“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一个人讲一些虚妄的、好听的话;脸上表现出好看的、讨人喜欢的面孔;看起来对人很恭敬的样子,但不是真心的。这样活着的人未免太辛苦了。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邪佞的臣子。太宗问他说:“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邪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臣住在民间,不能确知哪个人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以用来试验群臣,如果能不惧怕陛下的雷霆大怒,仍然直言进谏的,就是忠诚正直的人;如果顺随旨意,阿谀奉承的,就是奸邪谄佞的人。”
这个人的办法看来非常聪明,但是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的清浊,在于水源。国君是政令的发出者,就好比是水源,臣子百姓就好比是水。国君自身伪诈而要求臣子行为忠直,就好比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是不合道理的。我常常因魏武帝曹操为人诡诈而特别鄙视他,如果我也这样,怎么能教化百姓?”
于是,太宗对上书劝谏的人说:“我想在天下伸张信义,不想用伪诈的方法破坏社会风气。你的方法虽然很好,不过我不能采用。”
不管对谁,都需诚心诚意地对待,才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而不是通过一些看似聪明的障眼法,来试探对方。因为这样做一方面有被识破的危险,如果这样的做法被别人利用,趁机表现,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是非颠倒的境地;另一方面,当自己都失去了诚意的时候,就不可能再要求别人要真心实意。
事情成功与否,取决于有多大的诚意。真诚,乃为人的根本。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人们就会了解你、相信你,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知道你不会掩饰、不会推托,都知道你说的是实话,都乐于同你接近,因此也就容易获得好人缘。
以诚待人处世,能够架起信任的桥梁,能够消除猜疑、戒备的心理,能够成大事,立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