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千家洞,瑶寨古风光——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始森林│周立强 摄
世界瑶族发祥地——灌阳县千家洞在中国南方巍峨的五岭之一的都庞岭腹地,那里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韭菜岭,海拔达2009.3米,为华南第三高峰。山的西麓有一个面积十几平方公里,四周高山原始森林环绕,形似“一串葫芦形”的盆地,她就是数百年来瑶族几度寻根、向往回归的圣地——千家洞。
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灌阳县境内,保护区内地表水系十分发达,深林覆盖率很高,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被称为“南方动植物资源基因库”。灌阳县历史上是瑶族重要的聚居地,史书上有“灌阳民七瑶三”的记载。
千家洞,又称“千家峒”。在瑶族的语言中,“峒”是群山环抱之中比较宽阔的平原,千家峒就是指生活着有上千户人家生活的山间小平原。千家峒北依都庞岭,地势险要,山深林密,分为上峒、中峒、下峒,四周被崇山峻岭环抱,形成一串约13公里长的葫芦形的盆地,在古代只有一个天然石洞穿岩可通其中,称为“穿岩”。峒内水源充沛,气候温和,是一块适宜居住的风水宝地,很早就产生了农耕文明。红军长征时曾经过此地,在海拔1528米的三峰山石壁上还刻有“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的大字。山涧溪水纵横,瀑布高悬,还有一处温泉,九股水源注入中峒,山清水秀,灵动无比。峒内山奇洞异,有形象逼真的鸟山、马山、狗头狮子岭、石童子、九牛戏水,有千姿百态的桐岩、白鹅洞、凤岩山等石灰岩溶洞,美不胜收。
参天古树│王鸽群 摄
碧潭秋水│周立强 摄
千家洞远景│周立强 摄
但是几百年来,这里却是瑶族人祖祖辈辈在寻找的“失落的家园”。
千家峒的失落,是在元统一全国之后。那时元政府施行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人制”,将南方的瑶民划入了“下等人”。元大德八年,官府派粮官进入千家峒收租,安恬于峒中世外桃源的瑶家人,以好客之道热情款待,却不想那些来自于大漠草原鞍马半生的北人,贪恋上了这块洞天福地,在桃红柳绿中乐不思蜀,一待就是年余,久久不归。官府疑心这一行人被害,发兵攻打千家峒,千家峒就此惨遭血洗。
这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官兵攻打千家峒后,瑶民首领自知不敌,于是吩咐瑶民从山洞逃走。瑶民在逃离之前,把一只牛角锯成十二截,令每一姓瑶民保留一截,又将祖先偶像埋在平石岩下的山洞里,洞里有一座“石童子”为标记,并立下盟约,嘱咐500年后,瑶族子孙要返回千家峒,将十二截牛角拼合吹响,洞门自开,将祖先偶像取出祭祀。出逃的瑶民大多散居在大山中,他们怀念失落的家园。回到千家峒去,成为一代又一代瑶民顽强生存的精神寄托。
如今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千家峒仍然美得让人难以置信,不着人间烟火气。峒中的田野上、小河边,耕耘的瑶农仍在不紧不慢地穿行。峒口塑着牛角,路边的小山上是一座石头寨,这是当年瑶民抗税的石头寨。爬上石峰,便可尽览下峒的风光。从大泊水山门走进去,是一条幽静的山谷。山涧从都庞岭中的原始森林中钻出来,淙淙地带着不知名的花香奔突而下。顺着涧边的山路攀上去,一个个瀑布开始出现,盛开的杜鹃花,以娇艳点缀着高山流水。攀了一个小时左右,抬头便见到一条白练挂在树梢。弯过山洼,便是藏于深山的大泊水瀑布。
峒标附近有个瑶族古战场,一堵斑驳的石墙,延绵数里,扼守着进峒的咽喉。石墙有很多残缺,大战留下的硝烟痕迹依稀可辨。风光独秀的狗头山岩石,既连绵牵制,盘根错节,又独自高耸,倚天似剑。
1998年,相关专家学者聚集灌阳召开千家洞研究会,根据县志、地图、地名、族谱、碑文、出土文物等,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定瑶族圣地千家洞就是在都庞岭以韭菜岭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灌阳千家洞靠近其中心区域。“瑶族圣地千家洞”的地理位置就此被确认,千家洞就是瑶族发祥地,是瑶族先祖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家居地之一,千家洞因而成为备受全球瑶胞关注的焦点,无数中外瑶胞开启了回乡朝圣之旅。
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成了珍贵自然资源的庇护所,更是一个温暖的家。它胸怀自己的同胞,无论风吹雨打,都静静地等着游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