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读的国学经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 《孟子》

孟子,名柯,字子舆,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孟母对孟子的管束甚严,其中“孟母三迁”“孟子受教”“断织喻学”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也被后世人视为家庭教育的典范。孟子也曾和孔子一样,带领门徒弟子游说列国,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孟子》是一本汇编了其言论和思想的著作,书中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辩论、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以及游说诸侯等内容。本书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完成于战国中期。《孟子》一书流传至今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离娄》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四书”还被列为科举必考内容,一直延续到清末。

《孟子》的主张有很多,如以民为本、实施仁政、因材施教、人性本善、唯心主义等等,孟子在书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认为对待人民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君主要关心民心所向。这一思想也成为后世统治者们的座右铭,与荀子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个道理,同时他又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一方面严格划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层级,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关心孩子一样关心自己的子民,人民也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这样理想的政治论述也是《孟子》被立为科举必考内容的原因。

在教育上,孟子也有其独特的思想“因材施教”,这种思想在现今的教育上仍然是经典之言。孔子曾提过“有教无类”,可以说,孟子的教育思想正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同时,孟子还提出“易子而教”的想法,以确保正确的教育得以实行,不为亲情所累。打个比方说,如果说孔子留给世人一棵树,那么孟子就是把它变成森林的人。孟子也一直以孔子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他授徒讲学,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他对后世的教育贡献也是很大的。

孟子非常注重心性修养,他从“性善论”这一思想出发,认为君子的“良知”“良能”和“仁心”是实施仁政的重要动力。孟子还以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的“思诚之道”为根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