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莎士比亚戏剧集》大人的童话

年少时,我是把莎翁的戏剧当作童话来读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一连串出人意料的巧合和连篇累牍的俏皮话,令我着迷。如《错误的喜剧》中那两个一模一样的富人孪生子和两个一模一样的仆人孪生子,在一次海难中失散,多年后相遇而闹出一系列认错人的笑话;如《驯悍记》中怎样驯服悍妇;再如《威尼斯商人》中女扮男装的“大法官”如何判决从人身上割下一磅肉的案子;还有奥赛罗怎样因为误会错杀妻子后又自杀……我当时就弄明白了一点:所谓喜剧,就是以为死了的人最后一个都没死;所谓悲剧,就是所有该死还是不该死的人最后全都死了。至于其中不时出现的鬼魂、妖精、小丑和仙女,则属童话必备。当然也不是每部剧都喜欢。我特别不喜欢看“亨利”“理查”几世几世的历史剧,特别不喜欢剧中人唱的“歌”,也不愿意看长篇大段的议论,我只是看故事而已。这些故事把我带到古老的欧洲,见识异乡的风情,激发了无尽的想象。

《驯悍记》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死于1616年五十二岁生日那天。据说他经过商,做过马夫或仆役,当过演员、导演,正式的写作始于1590年,创作期不过二十多年。他以写诗成名,后来写历史剧和喜剧;再后,写悲剧;晚年写传奇剧。他的历史剧名义上写的是比他早一个多世纪的英国百年历史,其实并不符合历史真实,而是通过传奇故事塑造暴君或开明君主的形象。他的喜剧主要写爱情、友谊、婚姻,歌颂正直高尚,批判吝啬丑恶。这些剧作深含着世俗的人文关怀,嬉笑怒骂,基调乐观。然而,最为世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悲剧,虽然阴森沉郁,却能震撼人心。我尤其喜欢《哈姆莱特》和《李尔王》。

《罗密欧与朱丽叶》

《麦克白》
哈姆莱特的故事取自13世纪的《丹麦史》,应该是真有其人。最早将其写成剧本上演的,并不是莎士比亚。据考莎剧多以改写已有的旧剧本完成,本剧也不例外。大约写于1601年,正值莎士比亚创作的顶峰期。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父丧回国,发现叔叔继承了王位,母亲也改嫁给叔叔,心中充满了疑问和痛苦。夜里,父王的鬼魂告知他:是叔叔觊觎王位,毒死了父王。他半信半疑,装疯卖傻,以求真相。为此,他抛弃了爱他的少女奥菲莉娅,并无意间刺死了奥菲莉娅的爸爸、奸臣波格涅斯。他请戏班子来宫中演戏,剧情就是弟弟如何毒死哥哥篡夺王位并娶了嫂子为王后。叔叔看后脸色大变,猜到哈姆莱特已知真相,决定对他下手。哈姆莱特也证实了心中的疑问。最后,叔叔想设计毒死哈姆莱特,没想到王后无意间喝下毒酒身亡,而哈姆莱特与波格涅斯的儿子决斗时,一把毒剑杀死了篡位者、波格涅斯的儿子和他自己。奥菲莉娅投水而亡……作为戏剧,《哈姆莱特》历来为人称道,它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他偶然杀死的波格涅斯的儿子找他复仇,还有一位挪威王子为他父亲复仇,一层层复仇的气氛笼罩全剧;与复仇相连的,除了哈姆莱特杀死奸王外,其他都是枉杀:他直接刺杀了波格涅斯父子,间接杀了所爱的奥菲莉娅,而奸王误杀了王后。所有的杀戮似有冥冥所定,无法抗拒,这又加重了全剧阴郁之气。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也是后世议论纷纷的对象。歌德认为他性格软弱,因为他的复仇并不痛快,而是想三想四(比如那个著名的难题:生存还是毁灭?);叔本华认为他有抑郁症;弗洛伊德则认为他有恋母情结,所以举棋不定。总之,一部《哈姆莱特》在舞台上演了四百多年,为许多作家、画家、音乐家提供了创作灵感,至今也未过时。

《理查二世》

《亨利五世》
《李尔王》讲述的是国王退位,把国家分给甜言蜜语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后来遭到二位女儿的遗弃。未分到任何遗产的小女儿成了法国王后,她得知父亲的遭遇,带军队来想为父亲收回国土。可是战败被杀,两个姐姐也死于非命。李尔王过于悲伤而死。这个故事的主角虽然仍是国王,其主题却已经成为平民关注的父母与子女伦常关系,刻画的是人类普遍的人性。这也许是它能够引起一般观众共鸣的原因?
哈姆莱特不是一般复仇的勇士,而是一位感情深沉、思想复杂的年轻人;李尔王历尽沧桑,从国王沦为乞丐,完成了人的洗礼——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人,让人过目不忘的人,跨越时代的人。屠格涅夫曾经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就是《草原上的李尔王》,可见这个人物一直生活在文学世界中。

《李尔王》
莎士比亚的剧作从17世纪起就传播到全世界。他的同时代人已经预见:“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论著中多次引用莎士比亚作品进行心理分析,尤其是哈姆莱特。高尔基曾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对白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有趣的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用了整整一本著作的篇幅论证莎士比亚只是“三流作家”,他指出莎剧中的大量漏洞,批评莎剧的语言过于浮夸。这种观点值得思考,但莎士比亚的地位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任何批评只能深化人们对他的理解,并不能动摇他或遮蔽他。
莎士比亚戏剧最早的中文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此后至40年代,有二十多人翻译过莎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朱生豪生于1912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后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编辑。他从1936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两次因日寇炮火稿子被毁,两次重译,至1944年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三十一种,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二岁,尚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梁实秋生于1930年,二十七岁起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八种,此后他断断续续,直到1967年才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历时三十七年。朱生豪的译本已经被奉为经典,他是语言天才,译本通俗而高雅,虽用散文体,却富有节奏和韵律,读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舞台演出。也有专家认为,朱生豪的译本有缺陷,比如未能忠实地移译莎剧中的大量粗俗语。他善于传达莎翁高雅文字的“神韵”,却不善于,或不屑于传达莎翁粗俗文字的“神韵”。这种“净化”,虽包含良苦用心,却值得商榷。不过就我而言,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培养了我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语言的阅读习惯,可以说,后来我对翻译文学情有独钟,始于此。翻译的好处还在于,一些外国古典被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使我们阅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梁实秋的译本《莎士比亚全集》的大陆版1995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首印10100套,定价160元。我买了一套收藏。梁译本的特点是:白话散文式的风格;直译、全译,决不删改原文。除此之外,梁译本还加了大量注释,并在每部剧作前写有序言。莎翁作品原文晦涩难解之处很多,各种双关语、俚语、典故也多,猥亵语也不少,梁译本所加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序言则对该剧的版本、著作年代、故事来源、舞台历史以及批评意见等加以论述。
很巧,同是在1936年,画家肯特应约为美国花园城版《莎士比亚全集》画了39幅黑白插画。这些插画极具古典主义的纪念碑风格,是他五十四岁时的作品。

发现一艘新失事的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