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二 凝固点降低法测物质的摩尔质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稀溶液依数性理论,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定技术。
2.测定环己烷、萘的环己烷溶液的凝固点。
3.掌握计算萘的摩尔质量的公式。
二、实验原理
当稀溶液凝固析出纯固体溶剂时,则溶液的凝固点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其降低值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
(2-1)
式中 ——纯溶剂的凝固点,K;
Tf——溶液的凝固点,K;
bB——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mol·kg-1;
Kf——溶剂的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kg·K·mol-1,它的数值仅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若称取溶质质量WB和溶剂质量WA,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为
(2-2)
将式(2-2)代入式(2-1),整理得
(2-3)
式中 MB——溶质的摩尔质量,g·mol-1。
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f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ΔT,即可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MB。
通常测凝固点的方法是将溶液逐渐冷却,但冷却到凝固点时,并不析出晶体,往往成为过冷溶液。然后由于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溶剂结晶,由于结晶放出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当放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此固-液两相共存的平衡温度即为溶液的凝固点。但过冷程度过大或制冷剂温度过低,则凝固热抵偿不了散热,此时温度不能回升到凝固点,在温度低于凝固点时完全凝固,就得不到真实的凝固点。
从相律可知,纯溶剂与溶液的冷却曲线形状是不同的。因为对于纯溶剂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1-2+1=0,冷却曲线出现水平线段,其形状如图2-1(a)所示。对溶液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2-2+1=1,温度仍可下降,但由于溶剂凝固时放出凝固热,使温度回升,但回升到最高点又开始下降,所以冷却曲线不出现水平线段,如图2-1(b)所示。由于溶剂析出后,剩余溶液浓度变大,显然回升的最高温度不是原溶液的凝固点,严格的做法应作冷却曲线,并按图2-1(b)中所示方法加以校正。但由于冷却曲线不易测出,而真正的平衡浓度又难于直接测定,实验总是用稀溶液,并控制条件使其晶体析出量很少,所以以起始浓度代替平衡浓度,对测定结果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图2-1 溶剂与溶液的冷却曲线
本实验测纯溶剂与溶液凝固点之差,由于差值较小,所以测温需用较精密仪器,本实验使用SWC-ⅡD精密数字温度温差仪。
三、仪器及试剂
1.仪器
SWC-RJ溶解热实验装置 1套; WLS数字恒流电源 1台;
SWC-ⅡD精密数字温度温差仪 1台。
注:SWC-ⅡD精密数字温度温差仪的使用说明参见实验一。
2.试剂
环己烷(A.R.);萘(A.R.);冰。
四、实验步骤
1.用称量瓶准确称取两份0.1000g左右的萘。
2.调节制冷剂的温度
取适量冰水混合,使寒剂温度为0~2℃,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使制冷剂保持在此温度范围内。
3.溶剂凝固点的测定
(1)溶剂近似凝固点的测定
实验装置如图2-2所示。

图2-2 凝固点降低实验装置
1—温度计;2—内管搅拌棒;3—外管搅拌棒;4—凝固点管;5—空气套管;6—冰槽
用移液管向清洁、干燥的凝固点管中加入40mL环己烷,插入调节好的温度计探头,且上下拉动搅拌棒,不能碰壁,不能与温度计相摩擦。然后将凝固点管直接放入制冷剂中,上下拉动搅拌棒进行搅拌,约每秒钟一次,不要使搅拌棒的圆环超过液面,使溶剂的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降低较缓慢时,快速搅拌,并用搅棒摩擦管壁及管底,直到温度基本稳定为止,此时温度即为环己烷的近似凝固点。
(2)溶剂精确凝固点的测定
取出凝固点管,用手捂住管壁片刻,使管中固体全部熔化,然后将凝固点管放在制冷剂中,缓慢搅拌,使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降到高于近似凝固点0.5℃左右时,迅速取出凝固点管,擦干外壁的冰水后插入空气套管中,缓慢搅拌,同时开始计时,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温度略有回升并稳定数分钟,开始下降后,再记录5个数据,即可停止实验。
重复上述测定两次,由作图得到的三条步冷曲线确定溶剂的凝固点,每次之差不超过0.006℃,然后取三次的平均值为纯溶剂的精确凝固点。
4.溶液凝固点的测定
取出凝固点管,用手使固体熔化。将预先准确称取的第一份萘,自凝固点管的上端加入,待全部溶解后,测定溶液的凝固点。测定方法与纯溶剂的相同,先测近似的凝固点,再精确测定,重复三次,由步冷曲线确定溶液的凝固点,取平均值。
5.再加入第二份萘,待全部溶解后,测定溶液的凝固点。采用上述方法和步骤进行测定。
五、注意事项
1.搅拌速度的控制是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每次测定应按要求的速度搅拌,并且测溶剂与溶液凝固点时搅拌条件要完全一致。为了减少过冷度,搅拌一定要充分,但不剧烈。
2.制冷剂温度对实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过高会导致冷却太慢,过低则测不出正确的凝固点。
3.样品和冰水混合物要同时均匀搅拌。
六、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
1.将实验数据列入表2-1中。
表2-1 实验数据记录

2.根据每次测定数据,分别作出环己烷及溶液的温度T-时间t的步冷曲线,确定凝固点的数值。
3.根据环己烷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为:ρt/g·cm-3=0.7971-0.8897×10-3t(t表示摄氏温度),计算环己烷的质量。
4.由式(2-3)计算萘的摩尔质量。已知环己烷的Kf=20.00kg·K·mol-1。
5.计算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已知萘的理论摩尔质量为128g·mol-1。
七、思考题
1.为什么要先测近似凝固点?
2.根据什么原则考虑加入溶质的量?太多或太少影响如何?
3.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度是否可用增加溶质浓度的方法?
4.测定凝固点时,纯溶剂温度回升后有一恒定阶段,而溶液没有,为什么?
5.若溶质在溶液中有缔合现象,对摩尔质量的测定值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