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250]。
【传】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正也。考礼修德[251],所以尊天子也。诸侯来朝,时,正也。犆言[252],同时也。累数[253],皆至也。
【注释】
[250]滕(téng)侯:滕国国君。滕,西周封国,始封君为周王文之子错叔绣,姬姓,在今山东滕州市区西南十二华里。薛侯:薛国国君。薛,周初分封的异性诸侯国,任姓。相传始祖奚仲乃黄帝之后,在夏朝做过车正,封之于薛,春秋时常依附于鲁、宋、齐、晋之间,战国初为齐所灭,为齐邑。在今山东滕州东南。
[251]考:了解、学习、研究的意思。修:培养的意思。
[252]犆(tè)言:犆,单独,分别。如桓公七年“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同一个季节来的,但不是同日到的。
[253]累数:笼统地说。如“滕侯、薛侯来朝”,同一个季节来,同日到。
【译文】
【经】隐公十一年,春天,滕国国君、薛国国君来鲁国访问。
【传】天子没事,诸侯间互相朝见,是合乎礼制的。了解礼制培养道德,是用来尊重周天子的。诸侯来鲁国访问,记载季节,是合于正道的。分别记载,是两个国君在同一季节先后到来。统一记载,就是两个国君同日到的。
【经】夏,五月,公会郑伯于时来[254]。
【注释】
[254]郑伯:指郑庄公。时来:郑地,在今河南郑州西北。据《左传》,这次会面是为了商议伐许之事。此条无传文。
【译文】
【经】夏天,五月,鲁隐公与郑国国君在时来会面。
【经】秋,七月,壬午[255],公及齐侯、郑伯入许[256]。
【注释】
[255]壬午:为当年七月三日。
[256]齐侯:指齐僖公。许:国名,姜姓,男爵,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此,故城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此条无传文。
【译文】
【经】秋天,七月,壬午(三)日,隐公和齐国国君、郑国国君进入许国。
【传】公薨不地,故也。隐之[259],不忍地也。其不言葬,何也?君弑[260],贼不讨,不书葬,以罪下也[261]。隐十年无正[262],隐不自正也[263]。元年有正,所以正隐也。
【注释】
[257]壬辰:为当年当月十五日。
[258]薨(hōng):诸侯死亡的称呼。周代,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或不禄,士以下人死称死,据说是从声音角度对死者的死亡所产生的影响度来概括的。
[259]隐:悲痛的意思。
[260]君弑(shì):指鲁隐公被刺杀而死。据《左传》,公子翚向隐公请求杀掉桓公,但隐公表示要让位给弟弟,翚听了感到害怕,便跑到桓公面前诬陷隐公,并和桓公密谋杀死了隐公。
[261]下:下臣,臣子。
[262]无正:指没有记载“王正月”。
[263]不自正:不为自己正名,指鲁隐公认为自己并不宜立,是摄政。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壬辰(十五)日,隐公去世。
【传】鲁隐公去世而不记载去世的地方,因为有变故。痛惜他的死,不忍心记载地点。经文不说安葬的事,为什么呢?国君被杀,乱臣贼子没有被讨伐,不记载安葬的事,是用来谴责他的臣子的。经文中记载鲁隐公的历史中有十年都没有写“正月”,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应该是国君。元年有“正月”,就是用来为鲁隐公正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