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染织纹样是指通过染、织、绣等方式,以人类最重要的生活资料之一——纺织品为载体呈现的装饰艺术形式。因而,它的发展根源于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息追求。其于悠远上古而始,裹挟于人类文明的洪流中,如一浪浪生动绚丽的波涛,漠漠而行。
中国古代染织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进历程中,一方面,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流变中,其题材、形式和制作技艺,联延不断地闪烁着绚烂光华,折射着中华民族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对于中国古代染织纹样的研究,前辈专家、学者们做过许多工作。多数论著以丝绸或丝绸上的纹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卓有成就的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丰厚的研究资料。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丝绸作为中国古代染织纹样的主要载体,炫艳于世,然而丝绸纹样史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染织纹样史。在中国古代染织领域,织物的原料除丝绸外,还有麻、葛、毛、棉等。尽管后者作为纹样载体,运用的时间和数量相对较少,考古所现的实物数量也较少,但从麻、葛所具有的,几乎同丝绸一样久远的运用历史,毛、棉在文化流通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等方面来看,一部完整的染织纹样史中,它们依旧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染织纹样史研究的内容是以纹样为核心的,涉及纺织原料、染织工艺、织物品种以及社会制度、时代风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为染织纹样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工艺基础。
中国古代的纺织原料有丝、麻、葛、棉、毛等,其中养蚕制丝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明,其历史可上溯到5000多年前。中国利用葛、麻作为纺织原料的历史也很悠久,新石器遗址中已出土过葛布和蓖麻布的实物;毛纤维是仅次于丝、麻纤维的主要原料,其技术是和丝、麻纺织技术相互交融发展起来的;棉纤维在我国的普遍应用比丝、麻纤维要晚得多,但由于其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因而在宋、元以后,它迅速取代葛、麻,成为与蚕丝同样的大宗纺织原料。染织纹样是以纺织品为载体的装饰纹样,因而织物作为纹样的附着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纹样的发展演变。
染、织、绣,是纹样的主要制作工艺,是纹样得以呈现的技术条件。染,是以色彩成纹,其工艺主要包括画绘、染缬、印花;织,是将线束编制成具有一定面积的物品,同色或彩色经纬线的交组均可产生纹理或花样;绣,以针引线在织物上穿缀,即可成纹。每一次染、织、绣工艺的革新都会带来染织纹样的重大创新。
另一方面为染织纹样的造型、色彩、风格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因素,以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标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以中国古代染织纹样来看,有简约古朴、严谨有序的商周染织纹样,龙凤飞舞、花草烂漫的春秋战国染织纹样,气韵生动、富于变化的秦汉染织纹样,超然脱俗、兼收并蓄的魏晋南北朝染织纹样,富丽丰满、绚丽灿烂的唐代染织纹样,典雅秀美、清新自然的宋代染织纹样,粗狂豪放、错彩镂金的元代染织纹样,结构严谨、端庄敦厚的明代染织纹样,繁缛纤巧、意必吉祥的清代染织纹样。对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纹样进行归纳、总结、示例,并论述影响其发展演变的因素,是本课题研究内容的主要部分。
在装饰纹样领域,不同载体的纹样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中国古代染织纹样与中国古代其他载体的纹样之间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本书在论述染织纹样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同时代的不同载体纹样间影响的论述,以期给读者更全面的理解。
先秦时期的染织纹样,绣纹、绘纹形式多样,
而织纹全是几何形或类几何形。
如回纹、菱纹、云雷纹,
以及概括成几何形态的动物纹、人物纹、花草纹,
它们多数是以人物为主体的变化形。
其纹样的构成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用几何纹作均匀排列,
另一种是,用连续的几何纹网做骨架,
其中填入与之相适应的几何形或变体几何形。
先秦染织纹样的几何形风格,
初源于编织纹理的影响,
后又与陶器、漆器、金银器、铜器等载体上的纹饰相交流,
遂成先秦装饰纹样的时代风格。
先秦染织纹样的几何形风格是受生产条件、
生产技术的限制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