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数字与科技:相互赋能中不断革新

第一章 数字科技发展方兴未艾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字科技则是释放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数据是在科技与经济社会活动不断交互的过程中产生、沉淀和积累的。

·数据的沉淀和积累推动科技的迭代,随着数据价值被挖掘,科技不断革新。

一、数字科技发展方兴未艾

(一)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近30年来,在科技与经济社会不断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数据也在不断更新和沉淀。数据储量的增长与科技变革密切相关,在科技服务从以实现业务的电子化和自动化的IT(信息技术)硬件应用为主,演变到移动互联的过程中,全球数据储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储量规模已从GB(吉字节)/TB(太字节)/PB(拍字节)发展到EB(艾字节)和ZB(泽字节)量级。

如今,人类95%数据来源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中国信通院。以上的信息都以数字格式存储、传输和使用。仅2011年,全球的数据储量就达到1.8 ZB,并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在2014年之前,全球的数据储量一直保持着50%以上的增长。2015年起增速开始放缓,但依然稳定在30%左右,全球数据量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全年数据总量超过15.2 ZB数据来源于伙伴产业研究院(PAISI)研究统计数据。,同比增长31.0%。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接近50 ZB,这一数据是2011年的22倍。数据在激增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从深度看,数据产生的频次增多,流量数据激增和快速累积;二是从广度看,数据种类多元化,内容形态多元化,囊括了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形态,根据不同的标签,又构建了多层次的维度;三是从形式看,数据呈现出由静态向动态、由结构化向非结构化的转变。

积累的海量数据已成为社会基础性战略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能量。数据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人类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首先,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有效发挥了信息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以点带面,撬动了整体经济的效率提升。近年来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经济正在加快向其他产业融合渗透,提升经济发展空间。其次,利用数字技术对各行业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能够对行业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变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数据真正产生效益。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数字经济被视为推动经济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加速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美国和欧洲的数字化研究《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2017年。显示,行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企业盈利也越高。以美国为例,过去20年,美国高数字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增长为低数字化行业的2~3倍。

(二)科技与数据之间形成正反馈的良性互动机制

首先,如前所述,数据产生于技术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不断交互,并不断积累。

其次,技术的迭代与数据相伴,随着数据的累积,诸多科技革新又应运而生。在数据量不断扩容的同时,数据存储能力、计算处理能力也在飞速进步。数据的应用,特别是大数据的应用驱动了智能时代的开启,比如基于大数据不断演化的AI(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这些技术的进步又使数据的价值创造潜能大幅提升。

同时,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厘清数据、数字化和技术的关系。一是区分数据与数字化概念。数据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资源,数字化则是一种将传统的场景和服务以数字方式运用的行为和能力。二是技术依赖于数据存在。技术不再是辅助型工具,而是与数据结合成为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数据总量累积、数据关联度增强、数据形态多元化和数据服务方式的创新,呈现出基于大数据的机器智能驱动形态。数据科技能力直接决定数据价值的挖掘潜力。

(三)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字化大国

中国的数字化发展存在巨大潜力。

中国市场体量庞大,并且拥有数量可观的年轻用户,这有助于数字技术商业化的持续推进。2017年,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分别达到7.72亿人和7.53亿人,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55.8%,30岁以下用户占比达到52.9%。数据来源于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中心,2018年3月。如此庞大的用户总量和年轻网民数量有助于加速数字技术的普及,快速实现规模经济。

经历多次超大业务量的考验,计算效率得到保障。庞大的用户量为数字科技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电商企业而言,特殊促销日期等高峰时段,其销售量甚至超过平常数量的10倍。面对这样显著的数据波动与挑战,计算效率成为应对挑战的重要武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学习能力都会大幅度提高,这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数字产业生态圈不断拓展。当前,中国数字科技企业的业务已经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产业生态边界不断延展。从消费者角度看,数字科技正以全方位视角全面认知消费者偏好,并多维度深入分析客户特征,为每个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使最大化数据价值成为可能;从产业角度看,数字科技正促进行业中各类场景的互联互通,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形成一个全面覆盖线上线下业务范围的大数字生态。

二、数字科技迭代推动科技企业服务模式的转型

(一)科技企业服务模式演化的四个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科技企业服务模式经历了信息化、SaaS(软件即服务)化、移动化和AI化四个阶段。

1.信息化的企业服务

从1970年开始,PC(个人电脑)出现,并在企业经营中大规模应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通用类为主的企业服务在美国兴起,涌现出思爱普(1972)、微软(1975)和甲骨文公司(1977)等一批科技服务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1990年4月21日,美国加特纳公司发表的以“ERP:下一代MRPⅡ的远景设想”为题的报告(MRP意为物资需求计划),标志着ERP的起源。,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出现为节点,企业信息化开始规模化应用,企业运营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趋势的特点是科技企业依托其平台开发能力,为企业提供一个定制的信息平台,将已有的资源通过统一化的信息平台紧密结合,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1994年,思爱普在北京成立代表处,以ERP为代表的信息化企业服务在我国开始起步。1995—1997年,在市场策略上,思爱普的分支机构开始在中国开展相关业务,柯达、宝洁等是思爱普在中国的服务对象,思爱普还未真正开拓中国本土企业市场。1998年,思爱普走过市场准备期后,开始大力开拓市场,标志性事件是联想和海尔ERP系统先后上线。

2.SaaS化的企业服务

2000年开始,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云技术服务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云技术的兴起带来了软件的终结。传统模式下,企业建立一套IT系统不仅需要购买硬件等基础设施,还需购买软件的许可证,需要专门人员维护更新;通过云技术,企业服务由之前的出售软件演变为以租代卖、按需收费的灵活云服务模式,计算、服务和应用被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大大降低了用户获取服务的成本。云技术可以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如SaaS和平台即服务(PaaS),其中以SaaS最为典型。

2000年起,SaaS化浪潮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2003年Sun(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推出J2EE(Java2平台企业版)技术,微软推出.NET(软件和服务平台)技术,以Salesforce为首的多个企业推出了功能强大、用户体验良好的企业级产品企业级产品:相对于面向个人的产品,企业级产品主要面向企业端,围绕解决企业在管理、业务、流程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国内SaaS行业发端于2005年左右。随着美国SaaS模式的成功,国内厂商也开始了追赶模仿之路。2005年左右,少数企业开始仿照国外SaaS厂商推出SaaS产品,转型试水成为国内SaaS产品的雏形。就我国现状来看,SaaS亦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根据产业信息网2018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国SaaS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SaaS市场在2014—2015年经历了短暂的爆发式增长,增速分别高达71.3%和65.4%。从2016年开始,SaaS市场进入相对理性平稳的发展阶段,保持30%~40%的年度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国内SaaS市场规模将达473.4亿元,发展速度是传统套装软件的10倍。

3.移动化的企业服务

从2013年开始,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开始普及,用户实时在线,移动化成为增进企业管理效能的新突破点。这一趋势的特点是科技企业开始用数据来服务实时在线的人,线上线下融合成为企业服务的新趋势。

可以说,信息化与SaaS化是PC时代的产物,而移动化则是移动端时代的起点。从这一阶段起,数据积累和数字技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且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引领全球趋势。

4.AI化的企业服务

2016年之后,AI企业服务开始崭露头角,而且很快就展现出极大的潜力。这一趋势的特点是科技企业将其AI技术能力和技术产品输出,帮助企业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度量,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对内管理和对外管理。一方面,AI技术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更加智能化,可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物料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监控等方面。另一方面,AI技术的应用在对外管理中也具有极大的能量,使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客户精准洞察、市场需求预测、精准营销、柔性制造等成为可能。

(二)中国企业数字化服务前景可期

1.“四化合一”加速中国科技企业推进数字化服务

对标欧美国家,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中国科技企业服务发展非常缓慢,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信息化率和云服务化率也普遍偏低。2015年,中国企业服务迎来拐点,融资案例数量和金额达到历史峰值,这标志着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由起步期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呈现出明显的追赶之势(见图1.1)。

图1.1 数字化进展阶段

资料来源: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

放眼当下,中国已处在数字经济、金融科技发展的排头兵位置。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化、SaaS化、移动化和AI化同步推进,“四化合一”促使科技企业的服务模式已从提供技术产品逐渐演变为提供服务产品,构成中国企业数字化服务。

2.发展数字化企业服务正当其时

中国正处在经历经济增长动能的新旧转换和增长模式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数字科技企业需抓住转型势能,助力数字经济真正渗透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各个支柱产业中。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信通院测算表明,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已达到27.2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32.9%。

企业端(B端)服务已迎来风口。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科技服务在消费者端(C端)的发掘与创新遇到瓶颈。为打破对C端流量的依赖,中国科技企业服务商业模式逐渐向B端倾斜,通过B2B2C(供应商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的方式连接市场,服务B端、触达C端将成为企业服务的主流模式。

从技术条件来看,中国催生新兴数字化企业服务的技术土壤也已经成熟。一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全球领先。基于移动支付衍生出的各种商业模式,超过7亿的全球移动互联接纳度最高的成熟用户,用户的数字化和场景的数字化粗具成效,中国成为全球最具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基础的国家。二是AI技术已向多行业渗透。在零售、金融、物流等行业,中国科技公司利用AI技术从服务C端逐步向服务B端转换,联通消费端与生产端,使产品的数字化和运营管理的数字化成为可能。

(三)数字科技服务与金融业领域天然适配

金融行业中的数据积累、数据流转、数据存储已经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必备土壤。数字是数字科技与金融业的共同基因,这就是为什么数字科技会在金融业率先引发变革。

从传统金融机构角度看,互联网发展改变了零售银行客户的行为和预期,由于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全面覆盖各类消费场景,很多潜在客户逐渐转移到线上消费场景。虽然当前各大银行纷纷采取行动,部署线上业务,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但由于缺乏线上场景接入及相关数据积累,如果没有整体的数字科技发展战略,则容易形成“大数据孤岛”。

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金融机构品牌的权威性、业务的专业性及多年沉淀的线下数据,一旦与数字科技结合,将会创造巨大的价值。例如,如果将借贷、支付清算、投行业务、理财等业务与相应的数字科技匹配,将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变现其在品牌和数据方面长期积累的潜在价值的有效手段。传统金融机构和数字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比见表1.1。

表1.1 传统金融机构和数字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比

资料来源: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

从数字科技企业角度看,不同于传统科技服务企业仅对金融传统业务进行升级的服务模式,数字科技企业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海量数据的整合分析,结合数据、场景、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扩展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打破时空限制,深度挖掘用户属性,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对客户做更精准的筛选及服务匹配,帮助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服务效率和效益的双重提升。

同时,数字科技企业资金规模有限,无法与金融机构的雄厚资本抗衡,通过银行资本及资金的优势,可扩大业务覆盖的规模。对数字科技企业而言,通过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调动金融机构的运营和市场资源,有助于科技企业创造流量和转移流量成本,用数字技术服务金融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传统科技企业与数字科技企业服务模式对比见表1.2。

表1.2 传统科技企业与数字科技企业服务模式对比

资料来源: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

当前,我国数字科技服务金融已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2013年以来,以移动支付的崛起为契机,数字技术被逐步应用于货币基金、网络贷款、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保险等领域,从而延展了金融的广度,赋予了金融更多内涵。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尝试同科技企业开展业务合作。金融机构同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快速弥补其技术短板,推动其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另一方面,有助于科技企业借力金融机构的行业经验和资金,更好地发挥其技术优势,助力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