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报告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归宿。“德育生活化”是职业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落细、落小、落实的生动体现,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养成教育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自律、自信、自主、自强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把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回归于现实生活,从细节入手,开展具体化、可执行的德育实践,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满足未来岗位能力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归宿。学校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与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经历紧密结合才能行之有效。自2012年开始,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显性化和成效化,学校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职业院校德育特色的创新之路,赢得了各地职业院校的普遍关注。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两会”重点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人民的高度重视。“德育生活化”是职业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落细、落小、落实的生动体现,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养成教育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自律、自信、自主、自强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把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回归于现实生活,从细节入手,开展具体化、可执行的德育实践,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满足未来岗位能力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旨在解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三大问题。
问题一:中职学校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要在中小学校园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占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抽象和高度凝练的意识,中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难以接受和理解。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职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以传授和灌输为主,内容抽象,载体和形式单一,并没有找到将其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二是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寻找具体形象、生活化的德育途径让学生感知和领悟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问题二: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教育目标过高,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类型多样,如以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行为德育,以师生手牵手、老师关心和帮助学生成长为核心的牵手德育,以军事化、心理健康、人文素质培育为主的三元整合德育,以角色扮演进行德育渗透的角色教育,以素材的生活性和过程的体验性为主的德育,以专业化、系统化、军事化、自主化、人性化为特点的五化德育等。但是通过对比发现,现有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对学生的自我约束、自信心、志愿服务、劳动和吃苦精神、个性和特长、企业“7S”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培养是碎片化的,普遍缺乏系统化的实践体系。有些目标过高,难以实现;有些德育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趋向成人化,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和年龄特点,灌输说教多;有些德育活动单调,评价科学性和趣味性不足,吸引力和认同感不强,家庭和社会参与德育积极性低。虽然中职学校在德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评价依然不高。
问题三:中职学生自卑涣散现象明显,吃苦精神和合作沟通意识欠缺。
基于当地中职学校近年来学生中考成绩分析,我们发现全市中职学生平均总分占中考满分的55%~60%,55%左右的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50%左右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与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打架、骂人、吸烟、早恋、沉迷网络等现象时有发生,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67%左右的学生怕脏、怕苦、怕累,逃避打扫卫生。独生子女占60%左右,父母溺爱子女,过分重视分数,品质教育缺失。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很少有担任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的机会,管理能力弱、合作意识淡薄,导致学风不佳、校风不正,从而造成学校招生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总体设计思路为:
第一,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训实习,从细节着手,逐条落实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规范。
第二,把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凸显学生发展过程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由自卑向自信的转变。
第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创造条件,培养吃苦耐劳、合作沟通、志愿服务等职业素养。
第四,结合专业教学,引入“7S”理念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走向职场应具备的职业精神。
(一)教育内容通俗化,让学生内省自律生活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提高自律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职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人本化地解读和发展,让他们的潜力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与发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成中职学生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从而让抽象、高度凝练的价值观更容易被他们认同、掌握与践行。
1.101细节“炼”行为
学校提出“争做‘孝·礼·美’好青年”行动计划,开展“大孝爱祖国,中孝爱集体,小孝爱家庭”孝德教育,制定出101个生活细节。这些细节由学生自己寻找并选定,从学生的仪容仪表到西服、裙子的穿着,再到如何跳礼仪操、韵律操、华尔兹以及对老师和来访贵宾的见面问候等,涵盖品德、行为诸方面的具体要求,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与此同时,学校还给每名学生发了两本特殊的德育作业本,一本叫“心律本”,另一本叫“修身本”,时刻提醒学生把101个细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到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7S”管理“炼”意识
学校引进企业“7S”管理理念——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以此来规范教室、寝室、实训室的物品摆放,做到物品定位、有序排列、干净齐整。第一,设立专门的“卫生工具房”,卫生工具集中统一归类编号。第二,实训室功能区划分明确,工具量具放置规范,课桌椅物品摆放统一。第三,明确责任人,每天检查考核教室、寝室、实训室、工具房的“7S”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和整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职业精神。
3.经典诵读“炼”精神
学校推行“学经典、读经典、诵经典”活动,从《论语》《孟子》《三字经》等中华文化名著的经典篇章中提炼出慈孝、宽厚、敬业、向善、诚信和礼仪6个部分的内容,编写了《生活教育读本——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教育读本——励志诗歌80篇》等教材,通俗易懂,富有现代气息,贴近生活,并配上故事与漫画,深受学生喜爱。此外,学校每天开展“经典一刻”诵读活动,每周开设国学选修课,每学期举办全员参加的“诵经典、写好字”比赛,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忠、孝、仁、义、信、廉等中华传统美德入脑、入心、见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教育载体多样化,让学生体验自信生活
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推倒思维围墙,整合德育资源,向社会要力量,与中职学生的生活对接,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1.“五声”快乐回响
为了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积极的人生观,学校深化了包括口号声、歌声、掌声、笑声、感恩声的“五声教育”。每次集会都以国歌开始,以校歌结束,用掌声表示感谢;每班有班旗、班歌和口号,学生见到老师和来宾要主动问好;每年开展春季诗歌、夏季军歌、秋季红歌、冬季欢歌“四季沐歌”活动;每周放学,通过全校集会讲感恩故事、朗诵感恩词等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安全教育,最后师生互道再见。
2.“三联”活动育人
生活是一个关系体系,德育更是学生向社会生活过渡和回归的重要途径。通过师生联心、家校联盟和社校联动,丰富了“德育生活化”育人资源(见图1-1)。
图1-1 花季关护,“三联”育人
(1)师生联心。在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德育目标之中,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推行学生德行养护,以寝室为单位,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每位教师养护约10名学生,经常深入课堂、食堂、寝室、家庭和企业,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参与学生活动。
(2)家校联盟。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学校食堂、超市、校服等项目的招标,以及学生重大违纪处理的听证会。举办“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观摩技能节,开设创新创业讲坛、法制和道德讲堂、“职业导航”讲座。为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亲子关系、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课程。
(3)社校联动。学校与检察院共建“花季关护工作室”。检察官以法制讲座、主题班会、心理咨询、模拟法庭等为载体,进行传帮带教滚动式教育活动,编印《花季关护报》,开发“法制与人生”六大素养培训菜单,拍摄青少年普法微电影,用法律为学生的成长护航。与纪委共建廉洁教育基地,与司法局共建法制教育示范基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此外,还与卫计局共建青春健康俱乐部,与红十字会共建生命救护基地。建立“全国劳模工作室”,培养一支向全国劳模看齐的技能人才预备队,多名学生已成为劳模的徒弟。与当地知名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开展大师带徒、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做到校企无缝对接。
3.周四电话表扬
学校积极践行“赏识教育”。一方面,教师每周四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对学生进行表扬,引导家长发现孩子的优点,学会赏识孩子,增加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实现由“差评”向“点赞”的转变;另一方面,为有效防止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高标准建设“心灵之约”心理辅导站,每学期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时刻关注心理异常的学生,开设倾听热线等多种形式关注心理存在困惑的学生。此外,每周还通过校长接待日、学生与学校领导共进午餐等方式,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
(三)教育形式日常化,让学生担当生存责任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重在培育适宜它生长与传播的土壤。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自主管理等举措,解决了大部分学生欠缺吃苦精神的问题,使他们以诚信友善的态度与敬业的职业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进自己的心田。
1.厕所打扫,营造“劳动光荣”氛围
每学期通过招标,由班级承包教学楼、食堂、操场的厕所保洁除臭工作。每周轮流安排一个班级,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参与校园礼迎、洒扫,督查学生秩序。撤销教学楼的移动垃圾桶,要求学生从捡垃圾做起,捡回一份责任,捡回道德素养。每个班级认养一片绿化区。营造“劳动光荣”氛围,培养学生不怕累、不怕脏的吃苦精神。
案例一 甬江两岸遍开文明花——浙江宁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
在宁波杭州湾职校,扫厕所是学生们的一件大事,学校的目标很明确——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品格。2014年9月,全校23个班级的932名学生递交了投标书,争当厕所保洁员,场面相当火爆。该校副校长黄百央说:“扫厕所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德育不是喊口号,应该是有血有肉,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
(《甬江两岸遍开文明花——浙江宁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光明日报》2015年1月4日。)
2.自主管理,培养“主人翁”精神
以“五四精神”为榜样,加强学生会、共青团建设,设立1个主席、9个副主席、19个部门(见图1-2)。建立学生志愿服务大厅,向同学们提供招生就业咨询、阳光卡兑换、课程选择、学分认定、物品报修、快递派送等一站式服务。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养学生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
图1-2 “1919”学生自主管理结构图
3.志愿服务,树立“公民道德”意识
SMC是微笑(smile)、模范(model)、合作(cooperation)的简称,以“微笑促成合作”为服务理念,建立86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推出绿色环保、温馨服务、纪律督察和礼仪接待等28个学生服务岗位。每学期学生评优评先,要求志愿服务满20小时;团校毕业,要求志愿服务满8小时;业余党校毕业则要求志愿服务满16小时。每个学生毕业需3年累计志愿服务不少于20小时。
案例二 天生脑瘫的他有个中国梦:做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
“我要做好一名志愿者,更多地帮助别人,我也要像别人一样,尽力播撒爱和阳光。我会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名志愿者,尽最大努力去回馈和感恩,让世界都充满爱。”这就是阮鑫款的梦,一位天生脑瘫儿的中国梦。阮鑫款是杭州湾职校一名普通的学生,因为天生脑瘫,他的亲戚曾经劝其爸爸放弃让他读书。因为同学异样的眼光,他自卑过……但是在杭州湾职校的老师、家长、关工委和社区老党员的帮助下,凭借着自己对生命的顽强抗争,更凭借着对他人的无私帮助和奉献,他战胜自己,走出阴影,被同学尊称“最美款哥”。
(《天生脑瘫的他有个中国梦:做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钱江晚报》2014年1月21日。)
(四)教育评价趣味化,让学生感悟生命价值
科学而有趣味的评价机制能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内驱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针对中职学生喜动的特点,学校推出一系列趣味评价办法,让学生感受更多的不是压力,而是激励。同时,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自立自强,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1.阳光卡激励
针对学生的各种“善行”,学校推出阳光卡制度,聘请了64名“阳光经理”学生执行阳光卡评价,为全校学生建立志愿者积分数据库,鉴定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凡参加各类比赛、德育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学习进步等,可获得阳光卡。每周二集会,学生上台,由校长颁发阳光卡。阳光卡具有替换学分、兑换活动门票、缩短处分时间期限、取消降级或撤销处分等功能。
2.“校园星星”评比
每学期评出10类明星学生,诚信之星、友善之星、劳动之星、纪律之星、体育之星、阅读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7S”之星和技能之星。每年评出“十佳爱心家长”“校园感动人物”“百名慈孝之星”。通过分享一个个“平民英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秀事迹,从而培育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已有50位技能尖子、道德楷模的手印永久地留在“星光大道”上,让“星星”们在英雄般的礼遇中闪耀。
3.“五位一体”评价
构建学生自评,师生共评,家长、企业、社区参评的五位一体的动态评价体系(见图1-3)。以“学生成长手册”“修身本”“德育活动项目单”“101个细节量化考核表”为抓手,利用微信、QQ等“互联网+”教育为评价手段,实现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即时评价、家长赏识评价、社区服务评价、企业实习评价,全面记录学生在校的成长历程。
图1-3 五位一体的动态评价体系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理清了“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德育生活化”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养成教育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自律、自信、自主、自强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把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回归于现实生活,从细节入手,开展具体化、可执行的德育实践,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生活是德育的源泉,是德育的体现,是德育检验的标准。
(二)梳理了“德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第一,以生活化方式培育中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必然性。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工作性质、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决定的。第二,以生活化方式培育中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统摄、整合全社会的力量。这是由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现实决定的。第三,以生活化方式培育中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尽量避免把“生活”窄化。
(三)构建了“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体系
为了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落细、落小、落实,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通过“德育生活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对自律、自信、自主、自强的发展追求。以增强内省自律生活、体验自信生活、担当生存责任、感悟生命价值的能力为目标(见图1-4),以创新教育内容、载体、形式、评价4个维度为抓手,回归现实生活,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活化”实践体系(见图1-5)。
图1-4 “德育生活化”育人目标
图1-5 “德育生活化”实践体系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德育生活化”的育人模式,经过4年的实施和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学生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根据追踪分析(见图1-6),2015年比2012年,自律能力好的学生比例增加了35%,而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则减少了25%。由图1-7可知,2011—2015年,学生违纪比例由31%下降到1.1%,自主能力则从5.7%上升到71.3%。此外,学生人均获得阳光卡由0.73张上升到5.16张。
图1-6 2012—2015年学生自律能力统计分析
图1-7 2011—2015年学生违纪比例、自主能力统计分析
2.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赢得企业广泛赞誉
自“德育生活化”实施以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7S”理念、规范意识和心理素质,培养了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还有效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培养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学校层面,整体实力提升。学校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全国青春期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中职德育实验基地、一级心理辅导站、红十字会达标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教科研先进单位、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示范家长学校和五好关工委。
其次,人才培养层面,技术技能积累提升。学生素养的提升带动了学生专业技能大发展。中级工获证率年均96.5%。2012—2016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共获15金11银1铜;在全国中职学生作品展洽会上,学校共获2金2银1铜,并获两项发明专利;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共获金、银、铜奖牌289枚(见表1-1)。
表1-1 技能大赛获奖统计(2012—2016年)
最后,学生评价层面,社会美誉度显著攀升。学校招生逆势飘红,年年爆满。子女入校,家长放心。如2015年,学校计划招生960人,结果前来报名的学生有3000余人。“7S”达标率90%以上,学生素养行为与企业员工标准同步,企业争抢毕业生,就业率达99%。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员占13.8%(见图1-8),基层管理人员占32.9%,技术骨干占25.3%。平均月工资由2010年的2562元上升到2015年的4273元(见图1-9)。“德育生活化”通过点滴的改变,奠定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赢得了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图1-8 2011—2015年毕业生去向统计细分表
图1-9 2010—2015年毕业生就业工资统计分析
3.“德育生活化”社会服务功能彰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领导关注。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批示,“很有意义,从‘细节’入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不懈,必定会入心、入脑、见行”,希望学校继续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技术能手和骨干。2012年,学校“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被确立为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旨在理论引领,实践落实。
(2)同行学习。据统计,上海、江苏、海南、新疆等地310余批同仁来我校考察学习。目前,周边已有4所职业学校、8所义务制学校推广我校的做法。2016年12月6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德育类)推广交流会在我校成功举办,社会反响强烈。台湾中山工商职业学校校长陈国清评价我校:“在学生礼节、生活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都着实有精进成长,足为浙江区域教育界之楷模,令人感佩。”
(3)社会支持。一是企业的认同,当地42家知名企业在学校建立了企业理事会,专门设立了针对学生成长的奖教奖学基金,企业冠名班在本校实现了全覆盖。二是社会的赞誉,学校成为全国青春期教育示范基地,承办省检察院组织的花季关护现场会等各类具有教育公益意义的大型活动。三是家长的表扬,一名家长说:“自从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后,我的孩子变了:越来越勤快了,回家会主动做家务了,也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了,还懂得感恩父母了。”
(4)媒体宣传。2011—2015年,“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得到了《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主流纸质媒体,以及央广网、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等大型网站的报道,总计129次(见表1-2)。此外,从2014年11月25日开始,《宁波日报》连续一周头版报道我校“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
表1-2 主流媒体报道汇总表(2011—2015年)
图1-10 国家、省、地级市主流媒体报道我校
(二)反思
经过4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涣散走向自律,从自卑走向自信,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提高了团队合作和创新创业能力。但仍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避免重集体生活、轻个体生活,避免重校内生活、轻校外生活,避免重现实生活、轻虚拟生活,从而引领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道德生活中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植入真善美的道德因子,仍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实践的摸索。
附件一 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慈溪市委书记卞吉安批示
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对“关注杭职现象”作出批示:
很有意义,从“细节”入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不懈,必定会入心、入脑、见行。要总结完善、推广。
时任慈溪市委书记卞吉安对“杭职现象”作出批示:
杭州湾职校“德育生活化”的做法是遵循当代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有益探索,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这样从小、从细、从实抓起,持之以恒,使之真正内化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附件二 关于构建中职学校“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的调研报告
德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2016年“两会”重点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人民的高度重视。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归宿。学校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与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经历紧密结合,才能行之有效。自2012年开始,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显性化和成效化,学校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通过对中职学校德育现状的实证调查和分析,为中职学校“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构建提供了依据,走出了一条独具职业院校德育特色的创新之路。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我们随机抽取职业学校在校的高一至高三学生、中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中职学校教师。2012—2015年我们每年进行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5860份,有效问卷5625份,有效回收率为96%。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和数据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根据调查获得的实证材料,进行了归类整理、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以下3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1.中职学校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
我们通过文献查阅、调查比较,发现许多中职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以传授和灌输为主,内容抽象,载体和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文化布置上,没有找到将其落细、落小、落实的教育途径。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且高度凝练,中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历有限,难以接受和理解。在全国范围内,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成功案例。
2.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教育目标过高,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丰富多样,但是经过深思发现现有的中职德育模式对学生的自我约束、自信心、志愿服务、劳动和吃苦精神、个性和特长等方面的培养是碎片化的,普遍缺乏系统化的实践体系。教育目标过高,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教育评价科学性、趣味性不足等问题,导致中职学校德育成效不明显,社会评价不高。
3.中职学生自卑涣散现象明显,吃苦精神和合作沟通意识欠缺
(1)中职学生中考成绩不理想。
基于当地中职学校近年来学生中考成绩分析,我们发现全市中职学生平均总分占中考满分的55%~60%。高分与低分之间的分差为300~400分。从中可以看出,选择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普遍不够理想(表1)。
表1 2012—2015年慈溪市中职学校中考成绩分析
(2)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堪忧。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5%左右的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表2)。50%左右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与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打架、骂人、吸烟、早恋、沉迷网络等现象时有发生,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67%左右的学生怕脏、怕苦、怕累,逃避打扫卫生。独生子女占60%左右(表3),父母溺爱子女,过分重视分数。又由于离异、单亲、孤儿、空巢、隔代抚养等特殊家庭占比接近1/3,导致品德教育缺失。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很少有担任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的机会,管理能力弱,合作意识淡薄,因此学风不佳、校风不正,招生困难。
表2 2012—2015年中职学生人生目标的调查
表3 2012—2015年中职学生情况的调查
寻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建立一个德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系统化的可操作的德育实践体系十分紧迫,努力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三、构建“德育生活化”实践体系
1.体系构建
通过“德育生活化”,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对自律、自信、自主、自强的发展追求。以增强内省自律、体验自信、担当责任、感悟生命的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内容、载体、形式、评价4个维度为抓手,回归现实生活,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活化”实践体系。
2.实践策略
(1)教育内容通俗化,让学生内省自律生活。
通过101细节“炼”行为、“7S”管理“炼”意识、经典诵读“炼”精神,让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教育载体多样化,让学生体验自信生活。
实施口号声、歌声、掌声、笑声、感恩声“五声教育”;开展师生联心、家校联盟、社校联动育人活动;周四给家长打表扬电话、发短信,对学生进行表扬,实现由“差评”向“点赞”环境的转变。
(3)教育形式日常化,让学生担当生存责任。
一是厕所打扫招标,营造“劳动光荣”氛围。二是“1919”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三是志愿服务,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4)教育评价趣味化,让学生感悟生命价值。
一是推出阳光卡制度。针对学生的各种“善行”,学校推出阳光卡激励制度。二是“校园星星”评比。让“星星”们在英雄般的礼遇中闪耀。三是五位一体评价。构建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即时评价、家长赏识评价、社区志愿服务评价、企业实习评价五位一体的动态评价体系。
四、“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取得的成效
“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的实践和探索,让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学生从涣散走向自律,从自卑走向自信,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提高了团队合作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逐步实现学生素养行为与企业员工标准同步,赢得企业广泛赞誉,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德育生活化”成为知名品牌,社会服务功能也日益彰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以及同行的学习和媒体的广泛宣传,并获得了2016年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在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修正和探索,要避免重集体生活、轻个体生活,避免重校内生活、轻校外生活,避免重现实生活、轻虚拟生活,从而引领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道德生活中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植入真善美的道德因子。
附件三 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综合素养评价指标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