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世界级大湾区的基础理论与演进机理

一 世界级大湾区涉及的基础理论

(一)湾区及湾区经济的相关概念

1.湾区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是滨海城市特有的一种城市空间,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环境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生态、人文、经济价值。在国际上,“湾区”一词多用于描述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根据湾区所包围海面的大小,可以将湾区空间划分为四种尺度。

(1)小尺度的湾区空间:指陆地所包围海面面积较小,一般小于5平方公里,最大不超过10平方公里。

(2)中等尺度的湾区空间:湾区海面面积宽度适中,海湾两岸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交通,通常是城市的一部分,或隶属于某个行政区,如胶州湾、大连湾、英吉利湾等。

(3)大尺度的湾区空间:湾区海面面积较大,这类湾区通常周围有多个城市一起构成一个城市群或者经济圈,如渤海湾、东京湾、旧金山湾等。

(4)超大尺度的湾区空间:区域内可能包含很多小型和中型的海湾,如孟加拉湾、墨西哥湾等都是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尺度海湾,这类湾区通常包括很多国家。

我国提出湾区概念源于粤港合作。20世纪末期,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吴家玮教授最早提出了“香港湾区”(亦称“深港湾区”)的概念。之后,我国又相继提出了建设“港珠澳湾区”“珠三角湾区”“珠江口湾区”及“粤港澳湾区”等。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资源在全球内互动与分配,在海陆空等渠道中,海洋经济成为主流,并逐步形成以湾区为核心的经济集群中心。

2.湾区经济

湾区经济是指由湾区衍生的经济效应。湾区经济不仅是一个区域概念,还是一个产业概念,即需要有临港产业群(或称为濒海产业圈),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被称作湾区经济。因此,湾区经济更多的是基于地理特征和地域分工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集合,它强调(国际化与现代化)城市发展形态与(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金融产业、海港工作带)经济发展形态的结合。同时,湾区经济应承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目标,即集核心功能区、新兴经济区、跨界协作区于一身(详见表1-1)。典型的湾区经济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是世界一流城市的显著特征。

表1-1 湾区经济的三个层次规划目标[1]

湾区经济的形成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湾区经济形成的基本单元是发达的港口城市。依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外部性经济会产生于诸如商品、劳动力以及资金之类的资源在城市网络的流动过程之中。一般来说,如果城市网络系统中的能级越大、能差越小,网络经济效应就会越明显。湾区经济与其他都市圈相比具有的高度竞争力主要是在于港口城市特别是大能级的数目更多。

(2)湾区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是优越的地理条件。湾区由于三面环陆,它与其他两种类型的滨海地区相比,更适于建设港口,另外,湾区还拥有海岸线绵长和腹地广阔的天然优势,狭小的湾区空间就可拥有多个港口城市。而且建设湾区通道还可以降低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程度也因此得到加强。

(3)湾区经济形成的根本动力是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城市产业的聚集以及扩散使得城市边缘不断向外扩张,因此可以带来两种效果,城市间的分工合作紧密加强,实现了城市间的一体化发展。无论是服务业占绝对优势的纽约湾区,还是拥有发达高新技术产业的东京湾区经济,它们的发展都经历了工业领域的持续扩张过程。回顾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它们分别拥有占统治地位的服务业和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工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集聚与扩散和持续扩张。

(4)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牵引力是强大的核心城市。多核都市圈中的海湾城市作用各有不同。纽约湾区经济与东京湾区经济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比如,在日本东京湾区,它们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路径,其目的就是提高竞争力,促进东京湾区城市的职能转变和经济发展。

(5)湾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需要完善的创新体系。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港口城市在城市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趋下降,此时需要转换港口城市发展的动力,可以通过要素推动以及城市自身发展资源入手,这样才有可能确保城市发展的持续性。

(6)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支撑是高效的交通体系。湾区中高效的交通体系大大缩短了湾区中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缩减,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得到了紧密加强,产业聚集效应以及城市网络效应的作用凸显。

(7)湾区经济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合理的分工协作。经济学十大原理中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所以合理的分工合作可以很明显地提高各城市间的工作效率,城市间的无序竞争的局限也可以得到避免,这也正是湾区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标志。

(8)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指标是宜人的居住环境。宜居的环境因素可以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大竞争优势。环水域面积大、风景优美、温差小,同时还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给居民带来极高的生活品质,考虑诸如此类的种种因素,湾区极其宜居。同时城市的宜居指数高也是吸引企业来此投资的重要因素。

(9)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的协调机制。在协调机制方面,无论是产业的分工协作以及城市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衔接等,还是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都需要对区域进行协调,因此完整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成为湾区经济形成的重要保障。

(二)湾区经济的相关理论

1.湾区经济的研究形态

湾区经济作为一种有较长发展历史的经济现象和一个新的经济概念,近年来成为经济学者研究的焦点。当前对湾区经济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空间角度看,湾区经济是依托湾区资源,以湾区为圆心,向周围区域辐射发展,带动腹地湾区相关产业发展的特色经济形态。

(2)从产业角度看,湾区经济就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通常能够产生横向或纵向的关联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湾区经济作为特殊的产业集群形式也发挥了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且湾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机制更好地促进了湾区以及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从经济形态角度看,湾区经济是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的结合点,具备了海洋和陆地的双重优势,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湾区“进”以海洋优势为支撑,“退”以腹地经济为后盾,将海陆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海陆资源的优化配置。

(4)从交易成本角度看,湾区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和区域间贸易的成本,尤其是湾区港口设施的不断升级,极大地降低了商品的运输成本,依托湾区而兴起的海洋运输方式在国际要素流动、产品交换和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5)从物流角度看,湾区是物流链的重要一环,不仅是货物周转、装载等活动的场所,还是各种经济业务的结合体,在保证湾区物流链完整运作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湾区经济在价值链中的作用。

综合目前对于湾区经济的研究现状,可以认为,湾区经济作为海陆经济的结合体,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复杂性的系统,它以湾区港口或湾区城市为中心,借助交通网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与湾区产业相关的特色经济,通过向周围区域辐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全方位、一体化发展。

2.湾区经济的相关理论

湾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特殊形态,经济增长理论在其演化过程中一直有所体现。首先,湾区经济的形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相比内陆区域,湾区在区位上的优势,使各种生产要素向湾区集中,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其次,湾区经济依赖区域优势产业,不断积累经济实力,湾区为了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以主导产业为动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湾区在发展过程中,从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到追求湾区经济的综合效益,也是经济增长内涵提升的表现。湾区经济理论也是在相关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海港区位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等。

(1)海港区位理论是由德国学者高兹提出来的,他认为腹地是决定海港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港口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完善的海洋运输网络,还要以腹地强大的经济资源作为后盾,以便腹地为港口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生产力要素。港口的区位选择一般是以“最小成本”为原则的,港口与腹地区域的运输费用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交通线路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了港口定位。海港区位论的发展是港口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它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它突出了海港与腹地之间的经济关联,把腹地看作是港口发展的支撑,为以后港口或港口群的规划选址确定了理论依据;其次,港口的发展与运输网络是息息相关的,运输体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港口先天区位不良的劣势,港口的演进必须跟进交通系统的同步升级;再次,腹地经济要素向港口流动,港口又是区域对外联系的门户,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节点,发挥着商品交换、技术交流、经验引进等多种作用,积极带动了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

(2)区域分工体系的建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区域分工奠定了基础,各区域由于比较优势不同,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率和效益,会优先选择自己的优势产业,地域间的分工协作由此形成。湾区由于具备先天的区位因素,凭借优越的海洋运输优势,会优先发展物流业,由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腹地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借助资源优势发展工业,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湾区提供货物来源和消费市场。湾区和腹地之间的分工也是区域分工的一种形式,良好的分工体系有助于实现港口腹地的良性互动发展。

(3)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解释了企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同产业或者关联产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共同投资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外溢效应,促进技术经验的交流,可以产生巨大的外部吸引力,促使资源要素的流入。湾区作为连接海陆经济的节点,经济要素的高度集中能够带来相关产业的集聚,以湾区物流业为例,大量物流公司的集聚,可以促进竞争,加速创新,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带动物流业所依托的前向后向关联产业的聚集,由此形成湾区经济优势产业集群。

(三)湾区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湾区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

湾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表现为多方面。首先表现为湾区对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可以直接增加国民收入、政府税收和就业机会。从产业角度讲,湾区具有广泛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带动湾区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前向关联是指湾区可以带动湾区建设所需基础设施制造业的发展;后向关联是指湾区运行过程中,会对其他产业构成需求,带动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湾区作为区域经济对外联系的窗口,在技术交流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由于优越的区位条件,湾区城市往往成为跨国公司、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区,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带动城市产业层次的提高。伴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加深,各国为加强经验技术交流、发展对外贸易,都先后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自由港、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区,有助于消除国际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分工,为湾区城市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同时,湾区的发展还促进了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湾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湾区城市与外部不断进行产品和劳务交换过程中,湾区城市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成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部分用于湾区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继续为城市获取更多的收入,湾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提供资金,使城市功能日趋丰富和完善。

2.区域经济发展对湾区的支撑

早在20世纪30年代,高兹就对腹地因素对海港区的支撑作用进行了研究。实践表明,湾区发展的动力需要以腹地经济规模的扩大为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持久性能为区域内湾区城市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影响湾区内部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同时也使湾区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服务范围等发生变化。随着湾区功能的演化,湾区已从单一的人流、货物运输拓展到物流业、临港工业、供应链管理等,形成了依托信息化、技术化、集约化为主要发展路径的发展模式,湾区的功能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湾区城市在形成了一定的经济结构后,对城市经济运行中的资源条件做出了质的选择和量的规定,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湾区的发展方向。

腹地是湾区正常运转和蓬勃发展的物质基础。腹地的管理服务功能、政策机制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保障,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湾区功能的提升。腹地经济实力越雄厚,与区域外经济贸易越频繁,越能带动湾区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湾区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土地、集疏运等硬件设施,也不能缺少金融和贸易等软环境,而这些需求必须要依托于港口腹地。湾区腹地为湾区提供能量,使湾区得以发展,经济腹地越广,经济能量越大,区域联系越紧密,湾区发展前途越大。

在湾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湾区为核心的产业链群,包括由湾区的存在而直接产生的湾区共生产业,依赖湾区及共生产业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湾区依存产业,将发挥支撑湾区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区域经济的发达,腹地区域通过湾区与区外和国外的贸易量加大,对外联系相当密切,促使湾区成为与外部互补性很强的货物、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的流动纽带,湾区所在区域内部联系也相当密切,巩固和拓展了湾区的枢纽地位,区域经济发展支撑湾区经济的作用逐步显现。

3.湾区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湾区的发展最终会形成合理分工、错落有致的湾区城市群。某个区域内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水平高低以及城市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能否为湾区提供必要的发展环境,区域经济差异也会以湾区发展差异的形式表现出来,湾区作为区域经济的一部分,还受到区域经济政策、发展战略、规划的影响。同样,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也会使区域经济差异发生变化。

湾区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是逐步深化的结果。借助于城市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城市对港口运输的强大需求,湾区经济得以发展。伴随着湾区经济的发展,港城关系也进一步深化。在初期,区位条件发挥明显优势,经济活动大多会选择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逐渐形成贸易集聚地,湾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湾区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以发挥积极的连带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湾区的飞速发展,其所带动的前后向关联效应不断加强,推动湾区的直接和间接产业发展,形成具有湾区特色的产业结构,湾区成为重要的城市经济增长点;激烈的竞争使得湾区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湾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也进入成熟期,在这一阶段,湾区的功能更加完善,湾区和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湾区能够为辐射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产生稳定的影响,要素配置达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在后成熟期,湾区面临两种关键选择,一是进入衰退阶段,二是湾区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二 世界级大湾区的演进机理

从世界主要湾区经济发展的表象特征来看,湾区多分布于港口或者入海口,区位优势明显,且多与发达的城市群相衔接。总结湾区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湾区演进至少包含动力机制、引领机制、协调机制等方面。

(一)动力机制

1.基础动力机制

基础动力机制是基础设施资源的驱动力,由基础设施本身对经济活动某要素产生吸引力的特质来决定,如深港湾区及周边密集的港口群、密集的路网、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等,都是构成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湾区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的辐射网络、客货吞吐量规模、高端消费群体等资源的聚集,在这一进程中,基础动力机制是为腹地运输货物,在湾区完成货流的产生、中转和消失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湾区演进的基础动力机制来源于港口综合运输、临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港口功能建设、航运服务业、就业人口之间形成正因果反馈环,推动湾区城市群的良性循环发展。

2.内生动力机制

内生动力机制是湾区经济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力量,表现为市场分工、知识共享、规模经济、网络创新、产业发展导向等。从区域经济学的维度来看,湾区是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区域,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各种专业市场、金融市场以及服务业构成了湾区发展的自组织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成为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加快,供应链服务能力增强,湾区凭借供应链协作网络,逐步形成集聚和辐射功能更加强大的引领机制。随着湾区内生动力机制的迅速增强,市场导向能力更加强大,并且随着湾区要素的进一步积聚,湾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有利于成熟业态逐步成型。

3.外源动力机制

外源动力机制主要源于外部环境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以及某种经济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某种外力的强大推动作用。外部环境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突出表现为政府规划、对出口投资领域的引导,外部推动力量主要包括外部竞争、市场兼并整合等。湾区的发展要注重开放性和市场性体制建设,强化外源性要素对湾区的推动作用,形成湾区本身优质要素与外界优质资源的良性互动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要素流动氛围,保障湾区经济的持久创新活力,在外源动力机制中,尤其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在湾区的演进过程中,难免出现资源匹配度低、市场信息不透明、市场调节失灵等问题,此时,内生资源必须与外部资源相互匹配,政府要做好湾区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和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政府政策对湾区经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快湾区的发展进程。

(二)引领机制

创新引领是世界一流湾区经济的发展特点,也是湾区经济得以形成的内在条件。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形成国内外资源的高度聚集,形成一定规模的湾区经济城市群和产业群。湾区城市在对外开放中,最先汇集了新的信息和人才资源,激发了创新活力,催生了创新机构发展,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逐步成为有全球影响的创新中心。同时,创新又增强了城市发展动力,使得城市在不同阶段都保持了领先地位。农业文明时代,也就是港口发展初期,为满足货物装卸、运输、补给等功能的需要,产生了不同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专业港口运输及其服务业。工业文明时代,率先形成了依赖于大规模港口运输的临港工业,伴随而来的贸易、金融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后工业化时代,湾区城市率先发展信息技术,并推动了信息服务业、新兴商业模式等发展,继续依靠创新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创新引领机制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级大湾区都拥有一大批科研与教育机构、创新性国际化领军人才。从世界各国著名湾区发展历程看,科研与教育机构和创新型人才是湾区发展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如东京湾区内的京滨工业区集聚了NEC、佳能、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三菱化学、丰田研究所、索尼、东芝、富士通等具有技术研发功能的大企业和研究所,以及庆应大学、武藏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大批日本著名高等学府。其经验做法:一是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各大学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建立专业的产、学、研协作平台。二是建立竞争型创新体系,将原隶属于多个省厅的大学和研究所调整为独立法人机构,赋予大学和科研单位更大的行政权力。三是突出企业的科研主体地位,每年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均占日本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80%左右。

(三)协调机制

协同发展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湾区往往是“多核”发展,是一个多层级的城市集群,区域之间会呈现出“多圈、多核、叠合、共生”的新形态。港口城市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发展壮大,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世界级港口需要有世界级腹地的支撑,否则很难持久兴盛。港口城市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发展壮大,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形成港口城市和湾区腹地紧密依存、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如曾跻身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的中国台湾高雄港,虽然具备强大的运输转运能力,但由于没有广阔腹地货运量的有力支撑,逐渐被新的港口替代。同时,腹地的货物也要通过港口才能更便捷地运到海外,为谋求自身发展,周边区域也会主动承接外溢的相关产业和功能。港口城市和湾区腹地形成紧密依存、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合理的分工协作是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湾区一般涉及多个行政区,不管是产业的分工合作、城市基础设施的衔接,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需要区域协调,这就对区域的协调合作机制提出了要求。合理的分工协作是避免城市间无序竞争、提升湾区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湾区经济是否形成的标志,发展成熟的世界级大湾区,无一不有着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

从区域合作上看,世界级大湾区往往都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整体合力。一方面,港口城市群协同发展。如东京湾区将包括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滨港、横须贺港、木更津港和船桥港在内的7个港口整合为“广域港湾”:东京主营内贸,千叶负责原料输入,川崎是原材料和制成品所在地,横滨专攻对外贸易,各港口对内各自独立经营、分工明确,对外则形成统一整体,实现城市群港口群巨大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港口城市与湾区腹地实现产业互补。旧金山湾区为协调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湾区协同发展,建立了合适的区域治理机制,比如建立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大都市交通委员会、海湾区保护和开发委员会以及区域水资源质量控制委员会的专业委员会,负责专项区域的建设和管理,大幅提高了湾区建设和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