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不断夯实两国合作的物质基础
不断加强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点,其核心含义就是要使两国在所有领域的合作、互动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态度上,更能为两国经济社会进步带来实际效益,其目标就是充分挖掘两国合作的巨大潜力,把深化各个领域务实合作的愿望转变为现实行动,作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基本任务;同时又依据两国务实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取得实质性绩效,把两国战略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1.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化发展
经济合作是中俄战略合作极其重要的领域,也是双边关系重要的战略支撑。如果没有在两国建立起健康的经济关系,两国构建伙伴关系的大厦就缺少了一个稳固的基础,就会使双边其他战略性的合作蜕变成传统大国间的政治博弈,也很难真正长久。
两国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都意味着双方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地域合作优势,其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以后,两国经济合作步入快行道,多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实际上已经成为两国务实合作最活跃的领域。双边贸易的持续扩大有效地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和俄罗斯已经互相成为对方主要的贸易伙伴,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务实合作最活跃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所谓“政热经冷”的局面。
表1—1 2000—2016年中俄双边贸易额
续表
油气合作是中俄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在两国贸易额中占比最大,也最能反映两国经济的基本需求。2010年9月,历经十多年的原油管道建设终于竣工,并于2011年开始向中国输送原油。以此为标志,中俄重要的能源运输管线网络开始在两国间布局。除了直接购买原料以外,中俄双方也将关注点扩展到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等方面,并开始讨论在下游生产和销售方面进行合作的计划。这些合作一方面改善了俄罗斯全球油气供给和贸易格局,促进了俄罗斯油气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其东部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完善了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程度和中国重要油气企业的国际运营能力。
在电力合作方面,中国在不断增加自俄罗斯远东购电量的同时,也开始参与俄罗斯电网新建和现代化改造升级项目,提升两国电力合作的水平。在煤炭合作领域,俄罗斯已成为中国五大煤炭进口国之一,2015年进口1579.70万吨。除进口之外,中国企业还积极投资与俄罗斯共同开发煤矿。2013年3月,中国神华集团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20亿美元融资,与俄罗斯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煤炭资源。核能利用也是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取得成果后,双方正积极推进二期项目的合作。2016年11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深化和平利用核能领域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将在项目、技术和设备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
投资合作是带动中俄双边贸易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加深两国经济依存度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方面统计,2015年中国对俄投资呈爆发性增长,当年直接投资29.61亿美元,增长367.3%,已累计投资140亿美元。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在欧洲投资第三大对象国,也是俄罗斯第四大投资来源国。2015年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和存量中,俄罗斯位列第二位。这些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农林业、租赁和商业服务、批发和零售业等领域。[6]
为促进双边贸易、满足经济主体降低汇兑成本的需要,双方还决定扩大两国经贸交往中卢布与人民币的使用范围。2010年11月和12月,卢布和人民币先后在对方国家金融市场挂牌交易。2011年6月,两国央行签订了新的双边本币结算协定。该协定签订后,中俄本币结算从边境贸易扩大到了一般贸易,并扩大了地域范围。
2.相邻地区合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20多年来,中国东北一直处于对俄合作的前沿。对俄经贸合作成为引领和牵动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东北地区积极构建“南联北开(放)、东进西出、全方位开发”的战略格局,凭借东北对俄合作的地理优势,利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产品与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创造出相互呼应、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中国北方陆路沿边经济开发带。同时,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东部地区对华贸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华贸易在其整体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占比也随之不断增大,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中国商品消费群体,当地社会对中国商品的依存度明显增强。中国早已成为远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国(前两位分别为日本和韩国)。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挥中俄沿边地区区域间比较优势,推动中俄两国地区经济合作战略升级,提高两国毗邻地区综合竞争实力,成为两国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近在咫尺的优越地理条件,大力促进两国民众的交往,增进互信与友谊,以共同的利益诉求为动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造福两国边境地区,营造安宁和谐的边境社会氛围是中俄两国共同的利益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两国政府对相邻地区合作、协调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
中国方面,从2003年起的十余年间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东北、加快东北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战略规划。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新领导集体在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继续加大对中俄相邻地区合作的关注,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35条”)。这些政策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与俄罗斯毗邻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做好“以中俄地区合作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同时强调,要把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相衔接,启动中俄远东开发合作机制,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加快筹备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力度,重点推进中俄同江铁路大桥建设,同时开展中俄抚远、黑河等跨境铁路项目前期研究。这些规划都充分体现出中国政府对进一步加快东北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战略部署、加快内部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共同推进的战略思路,以及用开放促发展、发展提升开放的战略规划。
俄罗斯方面,2007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2013年前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规划》和2009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体现了俄罗斯政府对发展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总体设想。2014年后,在与西方关系恶化和经济发展下滑的双重压力下,俄罗斯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加快远东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要在远东建立一系列经济开发区、自由区。2016年8月,俄罗斯联邦政府出台了新版远东开发国家纲要,将跨越式开发区、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除了进一步扩大联邦财政对远东地区发展的投入,也期望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参与开发建设。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俄相邻地区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邻地区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带动起来的多领域的双边经济合作有力地刺激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地方的经济实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边境口岸地区城乡社会经济面貌。
一是贸易额持续增加。与两国总经贸合作额不断增加同步,地区间的贸易量也在持续增长,相邻地区贸易已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东北地区对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254.6亿美元,占中国对俄贸易额的28.5%;其中出口86亿美元,占全国对俄出口额的17.5%;进口额为168.5亿美元,占全国对俄贸易额的42.4 %。至2013年末,黑龙江省累计核准对俄投资企业416家,合同投资总额49.1亿美元,占全国对俄投资的22.4%。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边境贸易内容日趋多样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如今贸易内容早已不再局限于服装、鞋帽和简单日用品,而是几乎涵盖了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全部内容,除传统贸易品种保持持续增长之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日益活跃,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二是建立了多种合作协商机制。为了实现两国相邻地区协调发展,两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经贸合作实践中不断寻求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系列运行机制,这些机制的运行对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中央政府一级的,包括元首峰会、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外,在地区层面,中俄两国建立了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协调委员会。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后贝加尔边疆区、萨哈(雅库特)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等地都建立起了定期会晤机制。两国从完善经贸合作的模式与手段、促进贸易增长、降低贸易壁垒、加强边界建设、协调有关法律法规、边境合作发展经验交流、改善跨境河流生态状况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合作。
三是合作正向深层次、多领域发展,其中,发展境内外园区合作已经成为中俄合作一种新的重要形式。近年来黑龙江省已经在俄罗斯建立了15个不同形式的园区,其中乌苏里斯克经贸园区是目前全国6个境外园区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境外园区。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入区企业达到30家,拉动进出口6亿多美元。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经济合作区耕地面积达到5万公顷,年产量10万吨。在莫斯科格林伍德开办的黑龙江品牌商品营销中心,已有34家企业入驻,商品涵盖轴承、亚麻、机电等。这些园区初步形成了境内、跨境、境外园区和产业基地相结合的对俄沿边发展支撑体系。在境内,建设了以俄能源、原材料进口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园区和以对俄出口为重点的加工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扩大了相邻地区相互投资的规模,提升了经贸往来的层次。
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为加深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双方已经和计划实施的如交通、电信、电网、能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与运营等项目为两国相邻地区长期合作创造了新的机会和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相邻地区经贸合作集中在一般商品交易的形式。目前双方相关公司已经开始启动欧亚洲际光缆计划,就是把俄联邦“北极网”工程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经绥芬河,与哈尔滨主干光纤网相连接。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俄远东和中国东北信息的传输速度与容量,对发展欧亚大陆信息通道产生积极影响。
依托北极网建设和哈尔滨云计算中心建设,中国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与俄罗斯Yandex和Beeline等企业正在磋商合作,推动两国共同发展连接亚欧的新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和淘宝正在绥芬河考察建设网络交易平台和仓储设施的项目。
同江铁路大桥中方一侧已经开工建设,该项目完成有助两国陆路通道建设,上可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下可连接中国国家铁路网,并与俄瓦尼诺港、苏维埃港、纳霍德卡港,中国上海、深圳等港口合作,将真正使欧亚大陆的铁路连通运输与港口运输连通实现有机结合。两国正努力打造以绥芬河—满洲里—俄罗斯—欧洲铁路和绥芬河—俄罗斯远东港口陆海联运的战略通道。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两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合作为内容的区域大合作对提升两国经济合作质量与合作水平都会有重要的推动。
当然,实现共赢的务实合作往往需要经历磨合、探索、等待,在两国利益、视角出现差异时更是如此。两国合作的道路未必一帆风顺,面临的问题也需要认真对待、合力解决。
3.两国经贸合作进入盘整期
2014年以来,国际能源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价格迅速下降,加上西方国家因乌克兰危机实施的经济制裁,俄罗斯经济陷入了自1999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内需不振、外贸下滑。同一时期,中国经济也进入了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民经济正逐步适应新常态。在这样的内外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也大受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双边贸易规模大幅萎缩。2015年中俄贸易额从2014年的952.9亿美元下降为680.7亿美元,同比降幅达28.6%,其中中国对俄出口348亿美元,同比下降35.2%,俄罗斯对华出口332.6亿美元,同比下降20%。受市场环境、需求下降和汇率因素的影响,两国企业对扩大相互投资信心不足。特别是卢布汇率剧烈的波动对中资企业扩大在俄经营影响甚大。俄罗斯对中国经济增长也表现出担忧,担心中国增长放缓会导致对俄需求降低。主要也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两国达成共识的一些大项目也未能顺利实施。比如从讨论、谈判历经十余年的同江大桥,俄方一侧一直不能开工,项目建设已经明确推迟,何时能够顺利通车、发挥作用还是未知因素。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西伯利亚2号)也因能源价格下跌、中国需求压力减弱等因素而延宕。
从各种因素分析,两国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盘整期。在这期间,增长的速度和实际贸易值可能都无法再现前十年快速增长的状况,两国曾经规划的到2020年实现贸易量2000亿美元的目标基本不能实现。由于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徘徊的时间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点。第一,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形势。国际经济能够企稳回升,市场活跃和需求增加、资金充裕,相应地就能带动两国贸易额增加。第二,两国经济发展状况。虽然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法“独善其身”,但两个体量较大的国家如果自身经济调整能够较快到位,新的增长点能够较快发挥效能,特别是俄罗斯如果能够较快摆脱危机,两国经贸合作就有望迎来新的春天。第三,两国能否凭借新的领域和项目,催生合作增长的机遇。在两国达成发展战略对接共识的背景下,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可以相互呼应,在产能对接和升级、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改扩建、传统行业拓展和新业态发展等诸多领域有广泛合作的可能。
经贸往来增速放缓对继续关注两国一些“老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机遇,这种机遇有赖于两国自身的改革和调整。
表1—2 2016年俄罗斯对华出口主要商品
续表
表1—3 2016年俄罗斯对华进口主要商品
续表
长期以来,贸易结构就一直为两国“纠结”和苦恼。根据中国方面统计,最近十年在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中,机电产品的比重最大,2016年总额达到201.69亿美元,占当年对俄出口总额的53%。在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商品中,矿产品占比最大,达到68.3%。从表1—2和表1—3中可以看出,中俄之间主要基于自然禀赋的产业间进行贸易,商品结构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依旧未突破低层次产品占主导地位的限制,且贸易额也基本以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为支撑。以2015年为例,尽管当年俄罗斯对华出口原油有较大增加,全年达3762万吨,比上一年增加了28%,但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两国贸易额反而下降。即使2006年后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对俄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但其中也是以一般技术产品为主,一些机电产品或以加工贸易为特征,或以集成模式为基础(指主要通过引进第三方技术、专利,国际采购核心部件加工装配),具有国际竞争力、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低。长期以来,中俄均认为,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然而,仔细分析两国经贸往来内容,对比两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即可发现,两国之间一般产品的互补性目前并非不可替代、基本不具有唯一性。无论是俄罗斯对华出口的资源性产品,还是中国对俄出口的劳动密集和一般技术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均可正常采购,且竞争激烈,可替代性较高。相反,两国与发达国家合作中的技术和资本因素却对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有时是关键的作用。例如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在部分油气开采技术和设备方面对俄罗斯实行制裁,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对北极和页岩油气的开发。这种状况同样反映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尽管机电产品是中美双边贸易的第一大类产品,但中美相互出口的机电产品存在很大差异,美对华出口的机电产品以大型计算器设备及零部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代表当今世界领先技术、工艺、制造水平;而中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以家电产品、轻工业日用品为主。
不能不承认,中俄间目前的贸易结构其实是两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在世界经济体系分工状况的客观反映,符合国际经济学界对两国的描述——中国是“世界加工厂”,俄罗斯是“世界能源提供者”。因而,短期内指望两国贸易结构改写谱系并不现实,也不能指望政府命令改变这种状况。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这种贸易结构不仅不利于双边贸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双边合作长期稳定发展,更不利于两个大国在世界经济竞争和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改善贸易结构的关键还在于两国自身练“内功”,在两国利用目前的调整期,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增长方式转型。中俄两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分工状况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调整目前双边的贸易结构。
多年来,两国经济合作一直主要依靠一般货物贸易,相互投资、合作研发,以及金融、服务、劳务等其他要素的合作还处于较低水平。两国相互投资无论与自身的贸易额相比,还是在两国各自对外投资总额和相互投资在对方吸引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均处于绝对低的水平。到2015年初,中国对俄罗斯投资只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5%。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仅仅依赖一般货物贸易远不能在两国建立紧密、稳定的经济联系,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合作的质量。因此,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俄罗斯经济发展对接、振兴东北与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协调的机会,扩大两国,首先是两国相邻地区的全要素合作规模有利于实现两国经济合作向更全面、更有质量发展,也是调整两国贸易结构的重要路径。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推动两国结构转型,共同提升在一些领域的竞争能力,改善两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为中俄扩大和加深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例如,在能源领域也可以寻找突破传统合作模式的新思路,在既有传统油气买卖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寻求创新,开辟新内容和新方式。其一,随着两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和污染等也有了新的合作要求,开展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合作势在必行。其二,在世界能源变革的背景下,中俄两个大国不能落后,新能源、新技术既有利于中国这个能源消费大国,也符合俄罗斯能源战略升级的愿望。中俄两国除了继续扩大在传统能源领域的合作外,还应积极探索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内容和重点,努力开展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合作。其三,亚太能源需求旺盛,也是俄罗斯未来能源出口新伙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和上海合作组织扩大,两国能源合作也应该有新的合作框架和视野。如果把中俄能源合作新模式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就会发现空间和影响非常大。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鳌论坛上就提出,各国应该推动建设亚洲能源资源合作机制,保障能源资源安全。[7]目前,亚太能源市场仍然呈碎片化、单一项目合作化状态,远未形成欧洲、北美那样的稳定供应网络和成熟价格机制,如果能够开辟新的多元合作框架,比如东北亚诸国、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机制,既符合各方利益,也有助于推动亚太能源合作形成稳定多元和有竞争的供应和价格机制,形成能与欧美对冲的新能源市场。同时,新空间的形成,也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各方发展战略的对接,有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引进和运用。
俄罗斯如何在这个盘整期改善两国务实合作的环境,在行动中更加积极地落实两国高层达成的一系列合作意向,对于提升两国合作水平同样是重要的。从过去多年的实际情况看,两国相邻地区合作一般都呈现出俄方不如中方积极的状态。为了提高中俄地区间合作水平,两国早在2009年就签署了相邻地区合作发展纲要[8],确定了包括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跨境园区、劳务合作、旅游与人文交流和环境保护等7个方面的57个合作项目。然而,截止到2015年,纲要规划的205项相邻地区合作重点项目中,在中国境内的111项多数已经完成或完成过半,而在俄罗斯境内的91项则进展缓慢,有些项目甚至还没有被纳入当地建设日程,最为突出的是俄方口岸基础设施的对接建设基本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纲要中规划的多个科技园区的执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尽管俄罗斯在理论上、规划上对发展远东、融入亚太区域和加强中俄合作表示非常重视,但相应配套的具体措施并未真正跟上。无论是其内部发展的政策倾斜、资金到位、项目选择,还是对外经济合作的具体步骤都往往表现出“雷声大、雨点小”。历史上多次有过的规划完整、落实很难,设想美好、行动迟缓,最终不了了之,过段时间从头再来的情况。
俄罗斯营商环境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重点不在法规的完整性,而在变化的频繁和执行的随意,以及行政的低效和滥权。其结果往往使投资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中方企业考虑到周期长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投资十分谨慎,制约了可持续性、长期合作的规模。许多中资企业往往采取“打一枪就跑”的短期经营行为,以期尽快盈利、规避不确定的风险。而这又导致俄罗斯行政部门越发严苛的管理和监控,从而陷入一个怪圈。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俄罗斯远东发展,两国相互投资,特别是中资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将不断增加,如何营造适宜企业扩大投资、长期经营、健康成长的环境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过去的经验证明,中俄合作中的分歧、矛盾并没有成为严重的负担,倒是成为寻找达成共识突破口的压力。一旦时机成熟、办法找到,徘徊多时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曙光。而这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双方多次强调的,两国关系“高水平”“成熟”和“大国新型关系的典范”。
[1] 这些联合声明包括:1997年4月《关于建立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7月《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8年5月《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11年6月《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2014年5月。
[3] 参见《三部委关于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
[4] 《中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5/09/c_127780866.htm。
[5] 普京:《俄中互信与合作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水平》,俄罗斯卫星通讯社,http://sputniknews.cn/russia_china_relations/20160701/1019916467.html。
[6] 参见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报告2016》。
[7]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9/c_127632707.htm。
[8]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