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操千曲而后晓声

马自力 王朋飞

 

清末民初词坛,绍承常州词派余绪,大家辈出,此期词学研究亦为大观。“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继武前贤,非唯工于填词,亦精于词学。王国维、吴梅等继之而起,为晚清词学向现代词学之过渡。龙榆生师承朱祖谋,与夏承焘、唐圭璋等并为现代词学之奠基。其中,唐圭璋尤致力于词籍校勘、词学评论,夏承焘尤“用力于考证”(见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龙榆生尤“长于推论”(同上),三人于现代词学之成立与发展功莫大焉,为词学界公认的三大宗师。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家族中行七,又名龙七,号忍寒、箨公等,江西万载人。幼时在其父龙赓言创办的集义小学中研习经史,十多岁时作《苏武牧羊赋》,便有“发余几何,齿落八九”的警句。乃父所教法门,“总是终身吃着不尽的呢”(见龙榆生《苜蓿生涯过廿年》)。1921年,龙榆生在武昌从黄侃学习音韵文字,蒙黄侃相赠亲手批点过的《梦窗四稿》,遂为龙榆生学词之始。

1924年至1928年,龙榆生任教于厦门集美中学。其间拜厦门大学国文系著名诗人陈衍为师,大量阅读哲学、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著作,经历了一段相对安定的读书时光。后经陈衍推荐,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结识了陈三立、朱祖谋、郑孝胥、夏敬观等前辈学人,尤为朱祖谋所激赏。朱祖谋卒前以遗稿和校词朱墨双砚相授,并以未竟之业相托,俨然视龙榆生为传薪之人。夏敬观、徐悲鸿等都绘有《受砚图》以志其事,一时传颂学林。而龙榆生自此也以朱氏传人自居,走上了专研词学的道路。

1932年,龙榆生与著名作曲家黄自合作完成《玫瑰三愿》等歌曲,9月担任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1933年4月,他主编的《词学季刊》创刊,该刊撰稿人几乎囊括当时词学界的中坚人物,如朱祖谋、况周颐、吴梅、夏敬观、叶恭绰、王易、赵尊岳、夏承焘、唐圭璋、俞平伯、詹安泰、龙榆生、缪钺等,该刊对词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叶恭绰称其“主持东南风会”,可见一斑。一年后龙榆生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并提出研究词学的八个方面,对以后词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1940年后,龙榆生完成了《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并在南京创办《同声月刊》,虽不及《词学季刊》之影响,但在特殊的环境里,于当时、于以后却有其特殊的作用。抗战期间,龙榆生不得已出任伪职,后被囚禁27个月,于1948年2月才被释放。新中国成立后,龙榆生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审部馆外编审、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上海市博物馆编纂、上海博物馆资料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等职。1958年被打成右派,1961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一年后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授课,《词学十讲》即作于此时。1966年11月,龙榆生家被上海音乐学院造反派查抄,这对刚刚手术出院的他打击甚大,以致旧病复发,不久便与世长辞。此期龙榆生的词学研究更趋成熟,为戏剧创作、词学研究等领域培育了许多栋梁之材。

龙榆生转益多师,毕生从事词学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为词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著作等身,如《词曲概论》《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中国韵文史》《唐宋诗学概论》《东坡乐府笺》《风雨龙吟室丛稿》《忍寒词》《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等。其研究涉及词的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声调之学、批评之学以及目录之学等方面,规划了词学研究的疆域;其词起源于盛唐燕乐的传入和流行的观点、对两宋词风转变的论述以及对去声字的重视等至今仍被探讨、采用,推动了词学研究的进程;其创办有《词学季刊》和《同声月刊》,引人以治词方向;其编选有《唐宋名家词选》和《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示人以学词规范;其整理和校勘有大量的词学文献,泽被后人;其培养了一大批词学研究者,沾溉后世。他因词学而闻名,词学亦因他而光大。

《词学十讲》是龙榆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戏剧学院为戏曲创作研究班上课时所撰的讲义。他当时为研究班重点开了两门课:一门是“唐宋词定格”,即后来的《唐宋词格律》;另一门即为本书,又名《倚声学》。两书理论联系实践,相辅相成,互相参看对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皆有益处。

本书共有十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讲和第二讲论词的特质和起源,第三讲至第八讲是关于词的音乐性的论述,第九讲和第十讲主要探讨词的艺术手法和欣赏创作。另有三个附录可与正文参读:附录一“四声的辨别和练习”可随同第八讲“论四声阴阳”一并观看;附录二“谈谈词的艺术特征”仍是关于词与音乐关系的论述,可与正文第二部分相互参照;附录三“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是关于宋代词史的描述,可在正文读完之后来读,在了解了词的横向方面之后来感受词的纵向发展过程,这样才能对词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书十讲,每讲都可作为一篇独立的论文,而把十讲合起来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书在各讲之下没有再分标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阅读的难度。为方便阅读,兹将各讲内容归纳如下(据“龙榆生先生纪念网站”《词学十讲》目录有所改动)。

第一讲 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唐宋词的特殊形式,唐宋词的发展规律;

第二讲 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近体诗的格式,近体诗与短调小令的演化关系,近体诗与慢曲长调的演化关系;

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选调须声意相谐,选韵须细辨声情;

第四讲 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长短句歌词形式美之由来,郁勃激越的曲调,流丽和婉的曲调,仄韵短调句式之安排与情感关系,慢曲长调的句式安排与情感关系;

第五讲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小令短调的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长调的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柳永、周邦彦等人慢曲长调的韵位安排与感情起伏;

第六讲 论对偶:对偶的形式与对法,小令短调的谐婉对法,略带拗怒的对句,长调慢词中对句的提挈与收束,拗怒音节构成的排偶,暗藏在单行中的对偶;

第七讲 论结构:文学作品结构的一般规律,倚声填词要求精密的结构,辛词的结构艺术特点,前人在词的结构方面的理论;

第八讲 论四声阴阳:四声阴阳理论与唱法的关系,三仄中去声字的重要特性,周邦彦创调中对四声字调的安排,短调小令中去声字的处理;

第九讲 论比兴:比兴传统的意义,宋词名作中比兴手法的实际运用;

第十讲 论欣赏和创作:前人读词的色香之说,欣赏和创作的三个阶段与两种境界,“真色”与真情实感,“借色”与慎用代字,词的开阖跌宕的结构手法。

《词学十讲》虽则小书,实为龙榆生毕生治词经验的总结,语言通俗而不失隽永,含义深刻却不落晦涩,五十余年后读来仍口角噙香、收获良多。

本书既为“语文教师小丛书”中之一部,阅读对象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所以这里有必要谈谈语文教师何以适合阅读本书。

对非词学研究者而言,《词学十讲》绝非读词入门书籍,当是学词进阶读物。它既为戏曲创作研究班而设,自有其为创作而撰写的目的,本书对词的选调选韵、句度长短、韵位安排、对偶、结构、四声阴阳、比兴手法等都有所要求,于填词者而言,足够起从入门到入室之用。

而语文教师正是《词学十讲》的绝佳读者。因为语文教师对词这种文学样式已有相当的了解,对词的填制也多少有一些训练,这时来读《词学十讲》,纵然其所讲内容有些难懂,但作者龙榆生深入浅出的讲述却令人如沐春风,两者是恰到好处的。加之《词学十讲》中有大量配合欣赏、创作方法而列举的实例,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唐太宗《帝范》有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相信语文教师取法《词学十讲》,一定会受益匪浅。

另鉴于语文教师及其他读者的词学素养不尽相同,也为满足读者对进一步研习词学的需求,特介绍一些词学相关知识及书籍如下。

传统的词学研究以评点赏鉴为主,其内容多见于词话,如王灼的《碧鸡漫志》、张炎的《词源》、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等。现代的词学研究涉及词的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声调之学、批评之学以及目录之学等方面:夏承焘开创词人谱牒之学,其《唐宋词人年谱》使不少词人的生平、史实得以廓清;刘尧民的《词与音乐》以及施议对的《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是词的音律之学方面的力著;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是现代词韵之学的代表;胡云翼的《中国词史略》全面描述了词的发展过程;唐圭璋关于《全宋词》《全金元词》的整理是近百年来词学上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关于词集的校勘、笺注更是成果丰硕,如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朱孝臧、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等;词的批评之学大致自《花间集序》肇始,历代词话皆其后续,近现代尤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为大成;词的目录之学约始于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历代各有论述,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关于词的目录较为精审,赵尊岳的《词集提要》颇为可观。

至于学词过程,初学者可先读夏承焘、吴熊和所著《读词常识》,格律不通者可先读王力《诗词格律》,对词与音乐关系感兴趣者可读刘尧民《词与音乐》及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对词作欣赏有妙悟者可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唐宋词欲作通览者可读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另读本书可参看作者《唐宋词格律》,在理论学习中进行填词实践;亦可参看吴梅《词学通论》,在比较中加深理解。至于其中横放杰出辈,则可直阅词人词集、词话词论,直入研究者之列,执师礼以事沐勋,成异代知音可也。

2016年10月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