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题都城南庄—问世间,情为何物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他是在那一年的清明遇见她的。那个时候,他刚刚参加完科考,原本信心满满,未料结果却是名落孙山。
博陵崔护,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熟读诗书,文采风流,出口成章,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才子。想当初他临走之时,家乡父老都以为他可以金榜题名,满载而归。如今科举落地,他无颜回乡面对亲友,遂定居长安,发愤图强,以期下次能够一偿夙愿。
是日,正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连日苦读的他没有注意,窗外竟然已经是一派桃红柳绿的春日景象。眼前,鸟儿啼叫,百花争艳,甚是醉人。
他伸了伸懒腰,决定小憩半日,去城郊踏春赏景,也当是让自己放松放松。
城郊的景色比先前院中所见,更加宜人。十里桃花开遍,春草离离惹眼,让人仿佛置身仙境。他喜不自胜,多日的疲惫在此刻一扫而光。于他而言,没有什么比这大好春光更加醉人的。偷得浮生半日闲,若不好好欣赏美景,岂对得起这宝贵时光?
他沿着桃花林一直往前漫步,脑中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他就像是寻找世外桃源的武陵渔人。
走得久了,他觉得有些口渴,便四处寻找人家,想要讨点水喝。而他的运气也甚好,没多远的地方,正好有一户庄园。
那庄园很大,占地约一亩,墙内桃花灼灼,就算是在外面,也不难看到那满园春色。
他上前,轻叩门扉,然而半晌无人答应。他以为家中没人,正要转身离开,却听到有女子的声音,问了句:“是谁啊?”
他回头,只见一个明眸皓齿的少女从门缝往外看,眨巴眨巴眼睛望着他。他心跳一滞,不由得看呆了,他还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美丽的眼睛。
意识到自己失态,他马上作了个揖,如实回答:“博陵崔护,出门踏春到此,有些口渴,不知姑娘是否方便给我一碗水喝?”
少女应允,开了门让他进去。
那女孩不过二八年华,身段窈窕,容貌端庄,眼波流转……那样的美丽,便是这满园的桃花,也及不上她万分之一。
少女端了水上来,他接过,指尖不小心触碰到了她的肌肤。刹那间,她如触电般将手缩了回去。他怔怔愣在原地,忘了喝水。
“请喝水。”女孩有点不自然,忙提醒他。
他喝了水,将碗递给少女,双眼却停在她的脸上,再也收不回来。
少女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羞涩着低着头,时不时抬眼,小心翼翼地看看他。
他们就这样立在原地,久久凝视对方。直到夕阳西下,他不得不起身告辞。
然,仅仅一面之缘,少女的倩影却生生刻在了他的心上,他时不时会想起她来。他尽量克制自己,他知道,眼下对他最重要的是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至于儿女情长,只能暂且放在一边。
世间的许多爱情,如星星之火,一旦燃烧,便会带着燎原的趋势,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年春天,依旧是清明节。崔护不由自主地,再一次想到了城郊桃花园中的那位少女。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他却分明记得她明亮如水的眼眸。
他难以抑制心中的思念之情,打定主意去找她。
他与她已经错过一年,他不想错过一辈子。
他循着记忆来到了城郊,果然找到了那户庄园。园中桃花开得旺盛,一如往昔。少女的面容再次浮现在脑海中,他笑了,走上前叩门。
一下,两下,三下……
柴扉紧闭,半晌又半晌,依旧没有人应答。
他心下怅然,于是提笔在门上提了一首诗,便是让崔护的名字流传千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的今天,我在这扇门中遇见了那位美丽的少女。她的容颜与盛放的桃花一般美好,相得益彰。今年的今天,我再次来到这扇门前,昔日美丽的少女不知身处何处,只有满园的桃花在春风中微笑绽放,一如往昔。
他写下这首诗,原本只想抒发心中的惆怅之情,孰料,却害死了他心心念念的姑娘。
寻人不遇的崔护带着满心失落回到家中,那几日他辗转难眠,若不再见少女一次,心中的结怕是再难解开。带着这样复杂的情绪,他终于决定,再去城郊找她一次。
他再一次站在那扇门前。这一次不同以往,他才走近便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哭声,异常哀怨。他觉得奇怪,伸手敲门。
开门的是一个老者。
他不解地向他询问原委。
老者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难道你就是在我家门上写诗的崔护?”
他回答:“正是。”
老者痛不欲生:“就是你害死了我女儿呀!”
原来,自从去年清明一别后,那少女就开始心情低落,时常精神恍惚。父母以为她到了适婚年龄,该嫁人了。可是给她说了几门亲事,都被她拒绝了。直到几天前看到门上的诗,她一病不起,绝食而死。
他大为吃惊,当下又悲伤又自责。他向老者请求进门去拜祭死者,老者念他是女儿喜欢的人,就答应了。
进门后,看到躺在床上的姑娘,他不由得失声痛哭。边哭边说:“就是我啊,我在这里,我回来找你了。”
奇怪的事情就在这时候发生了,那少女居然睁开了眼睛,她活了过来。全家人又惊又喜,老者更是喜不自胜,立刻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
这原本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却因为传奇性的结局而成了喜剧,崔护的这首诗也流传千古。
不知究竟是故事丰富了诗句,还是诗句点缀了故事,“人面桃花相映红”逐渐成了千古名句。后世之人夸赞女子美丽,也经常会以“人面桃花”形容之。
爱情,无论悲喜,总是因人而变得美好。也正是因为带着传奇的色彩,崔护和他的桃花姑娘得以被后人熟知。而这个故事也被演变成多个版本,出现在各种书册中,他们在描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少女取了个动听的名字,叫绛娘。
“人面桃花”的故事固然美好,却美得有点不真实。人死而复生,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有人说,那是后人为了让他们有个美好的结局而动了笔墨,特意增添了传奇的色彩罢了。
类似的故事,我更喜欢南朝乐府中的《华山畿》: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诗中的故事是这样的。
宋少帝时,南徐的一个士子从华山边前往云阳,途中,他见客舍有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女,亭亭玉立,美丽动人。他无法自拔地沉浸在了对少女的思念当中。即便离开后很久,他还是满心想着少女,并因此相思成疾。
士子的母亲见他日渐消瘦,觉得奇怪,就追问他。他如实相告,说他爱上了客舍的这位少女。
母亲担心再这样下去儿子的病情会越来越严重,便去华山一带寻访这位女子。按照士子的描述,她果然找到了那位美丽的少女。
母亲把士子爱上少女并因相思成疾的事说给少女听。女子听了,十分感动,当即解下围裙交给母亲,让她带回去偷偷放在士子的席子下面。说只要这样做,士子的病就会很快痊愈。
母亲如言这么做,不多日,士子就能下床了。
有一天,士子整理床铺的时候发现了围裙,他想起了曾经见过少女穿着它,便抱着围裙想吞食它,吞食未成,他却被噎死了。
这个情节想必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士子看到围裙会想到去吞食?围裙又不是食物……换作他人,看到之后第一件事应该是向母亲追问少女的事啊!
不过,不奇怪也就不是传奇了。
士子死后,母亲按照他临终遗言,安葬他时,要用车子载着他的遗体从华山经过。
载着士子遗体的车到了少女家门口,拉车的牛却再也不动了,无论怎么抽打它都没用。女子听到声音,开门从屋子里出来,她对母亲说:“暂且等我一会儿。”
她进屋沐浴,洗漱完毕后方才出门。然后对着棺木唱道“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奇怪的事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棺木居然应声而开。女子见了,立刻跳了进去,棺木刹那间合上,之后就再也无法打开了。
后来,两家人把他们合葬在了一起,他们的墓被称作“神女冢”。
这个故事大概就是后来《梁祝》的原型吧,何其相似的结局,当然,除了更具神话色彩的化蝶之外。
《华山畿》的故事,较之崔护的“人面桃花”,虽然少了一分浪漫,却因悲剧效果的结局而更打动人。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有一种缺憾美,让人时刻去惦记,去感慨。太完美的东西,反而失了这样一分味道。
这大概就是悲剧的力量吧,唏嘘的结局总是令人扼腕,甚至想着去美化它,或是臆想一个理想中的结局。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不也正是这般,比他的喜剧更能感染人吗?
崔护的成名,几乎完全依靠他那首《题都城南庄》。诗本身写得好是自然,但不可否认,诗中的故事所起到的感染作用更大。
可是,抛开成名作《题都城南庄》不说,关于崔护的生平,历史上的记载少之又少,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未曾提到。只能大概知道他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考上进士,于大和三年(829年)官拜京兆尹。
崔护的官运还算不错,继京兆尹之后,他又担任了御史大夫和岭南节度使等官职。
至于崔护的妻子绛娘的身份,也一直存在很多种说法。绛娘家那占地一亩的庄园,实非小户人家可以拥有,可以看出她家底还算丰厚,并且绛娘的父亲一直没有对崔护言明他的身份。他显然不是官,没有官员会住在如此偏僻的地方。他也不是当地乡绅,更不是靠经商致富的商贾……
有一种被接受比较多的说法是,绛娘的父亲曾是朝中官员,因得罪人而遭到排挤,他不得已才隐姓埋名,带着家人隐居在城郊。不过,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一点不影响这个故事的美丽和浪漫。
故事的最后,崔护带着绛娘前往岭南,夫妻生活一直非常恩爱和睦。绛娘是个非常贤惠的女子,她时常会给崔护提建议,帮助他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在妻子的帮助和监督下,崔护为官清廉,深受当地百姓拥戴。而他和绛娘的爱情,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成一个不朽的传奇。
除了《题都城南庄》,崔护留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中仅收录了六首,其中艺术成就比较高的,如这首《五月水边柳》: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
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怅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这首诗虽然没有他的《题都城南庄》来得出名,却也是不俗之作。
五月水边的柳树,摇曳多姿,温柔多情,似在烟霞美景中沉醉,又像因忧愁而粘满露水……春日柳树的姿态,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那不是柳树,而是一位化作柳树的绿衣少女。
由此,崔护的文采可见一斑。他不愧是博陵县的才子,人生中那次科考落地,或许是注定。若非如此,他又怎会遇到命中注定的姑娘?
我一直信奉一句话:不是你的,即便是抢来了,最终也会失去;若是属于你的,即便是你不小心把它弄丢了,它兜兜转转,最终还是会回到你身边。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命中注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