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史诗《列王纪》的作者——伟大的诗人菲尔多西
菲尔多西出生于霍拉桑古城图斯,家庭属伊朗社会上的德赫甘阶层。[1]他的全名是阿布尔·卡赛姆·曼苏尔·本·哈桑·本·沙拉夫沙赫,以笔名菲尔多西闻名于世。
菲尔多西幼年受过很好的教育,掌握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也可能掌握巴列维语。他在宗教信仰上属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在政治上他是舒毕思想的支持者。从《列王纪》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他是伊朗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歌者。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创作歌颂伊朗辉煌的历史和祖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巨著。他曾用心搜集材料:
我无数次向人们请教询问,
怕年深日久,往事湮没无闻。
目前关于诗人可靠的生平资料主要来自他的《列王纪》。他在《列王纪》里,有时脱离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对自己的身世发表感慨。诗人自己的话应该是可靠的,也是极其宝贵的。综观诗人一生,可以说他的整个命运的起伏都是与这部史诗联系在一起的。他大约从40岁左右,即公元980或981年,动手写《列王纪》。到公元1010或1011年,即诗人70岁左右,完成初稿。(有的研究者指出,他并不是从头到尾顺序写,而是不按次序分头写,最后合成一书)。当他完成《列王纪》时,萨曼王朝已经灭亡。他决定把这部史诗献给公元999年入主霍拉桑的伽兹尼王朝的国王玛赫穆德,在诗中加入了多处歌颂这位国王的诗句。
有一种说法,到诗人生命接近终点时,即公元1020年之前,他又把这部巨著修改了一次。这样算来,如果把公元980年认作是《列王纪》开始写作的年代,到公元1011年是31年时间,到最终完成的1020年是40年,也就是说诗人把整个自己后半生都献给了这部史诗。
他的诗稿抄写人是阿里·戴拉姆,他的诗诵读人是阿布·杜尔夫。[2]他在开始酝酿写作阶段,曾经得到不少人的大力帮助和热情鼓励。其中有名人显贵,也有平民百姓。最使诗人激动的一件事就是一位同乡送给他一部久已盼望的书:
我本乡一位可亲的朋友,
他与我交称莫逆友情深厚。
他说你的这个想法值得称赞,
想定就着手去做,举步向前。
他说:我有一本巴列维语的书,
甘愿奉送,你可要仔细阅读。
你的语言优美又正值年轻,
你有驾驭语言的杰出才能。
你应着手把这帝王之书完成
写成此书你就在贵人中成名。
当他把那书放在我的面前,
我忧郁的心腾地便被火点燃。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怀着多么热烈的创作激情。这时诗人苦于无人相助,手头又缺乏必需的资料,可以想见这位朋友的义举对诗人是多么宝贵的支持。赠书人说明这是一本巴列维语的书,因此可以推断此书可能就是萨珊王朝时期编成的伊朗王朝史《帝王纪》。
第二位支持诗人的是图斯地方长官霍伊·格提巴。他免除了诗人的赋税,在经济上给予诗人帮助:
霍伊·格提巴这位高贵的正直人,
他索取诗句时从不拒付酬金。
他赠我金银,使我有吃有穿,
使我心情振奋,工作时心安。
我不必因交纳赋税劳心分神,
入夜,拥被安卧睡得安稳。
第三个支持诗人创作的是一位名为法兹尔·本·阿赫迈德·埃斯夫拉耶尼的人。此人是伽兹尼王朝玛赫穆德国王的首相。他尊重传统,奖掖艺文。菲尔多西可能就是通过他把《列王纪》送给玛赫穆德的。菲尔多西有诗赞扬他:
文明善举需要襄助之人,
求助应进法兹尔·本·阿赫迈德之门。
王上找不到比他再好的大臣,
他廉洁公道,尊重传统,见解超群。
第四个支持诗人创作的是一个名叫阿扎德·萨尔夫的木鹿人。此人自称是鲁斯塔姆家族的后人。他保存了全部鲁斯塔姆家族故事,并把这些故事提供给了诗人。
在《列王纪》第610节,写鲁斯塔姆被害的故事开头,菲尔多西记述了此人:
现在我讲述鲁斯塔姆如何被害,
我讲的故事都有文字记载。
在艾哈迈德当政时的木鹿,
有一位老者阿扎德·萨尔夫。
他有一本描写国王事迹的书。
书中记述了不少英雄人物。
他知识渊博而且娴于辞令,
讲述古代故事情节生动。
论血缘他与萨姆家族同属一系,
鲁斯塔姆的故事他极其熟悉。
我写的都是从他那里得来,
得到材料,我又重新作了安排。
从这些诗句中看到诗人写的鲁斯塔姆故事是根据这位热心人阿扎德·萨尔夫向他提供的民间传说。这位萨尔夫对菲尔多西的创作作出巨大的贡献。因为鲁斯塔姆家族故事在《列王纪》里占有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这部分还是此书的最精彩的篇章。
第五位支持和帮助菲尔多西创作《列王纪》的人是一位萨曼王朝的高官霍拉桑总督阿布·曼苏尔·穆罕默德·阿卜杜列扎格。诗人在《列王纪》第11节中记述了此人:
当我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
还应感谢一位高贵的贤人。
他年富力强,是古代勇士之后,
他心胸广阔,为人聪明忠厚。
他腹有良谋,做事出于真心,
心存仁义,话语亲切动人。
他对我说:你尽管安心写书,
直言相告,有什么事要我帮助。
只要我能够做到,力所能及,
一定尽力相助不使你向人讨乞。
据史料记载,这位阿布·曼苏尔是当年的一位权倾一时的人物。萨曼王朝的霍拉桑总督,是仅在国王和首相之下的人物,手握实权。据一部历史著作《历史选粹》(Zeyno'l Akhbar)[3]记载:这位阿布·曼苏尔·穆罕默德在其霍拉桑总督任期内“多有建树,同情被迫害者。断案果断,爱护农夫。阿布·曼苏尔清正廉洁,尊重传统规范。待人亲切和善,颇多善举”。[4]他最大的善举就是下令给手下的大臣曼苏尔召集四方熟悉历史传说的人,口述历史。由曼苏尔编写一部散文体的《王书》,即伊朗王朝史。这样一位人物,按菲尔多西在《列王纪》中叙述,“突然便永远消失不见,如同草坪上的翠柏受到狂风摧残”。
其实是他陷入政治斗争旋涡,被人暗害。据伊朗《波斯语百科词典》,他被害于961年。这一时间值得特别注意。这时菲尔多西还不过是一个20左右的年轻人。一个其名不显的年轻人与这位权贵如此密切的接触,而且还谈到《列王纪》的创作,是意味深长的。由此可见菲尔多西从早年立志要写皇家历史的传说是有根据的。而这位贵人如此慷慨地向诗人许诺给予帮助,这说明他不仅是撰写散文体曼苏尔《王书》的主持人,而且还是流传千古的菲尔多西《列王纪》的直接鼓励者和赞助者。
以上的资料清楚表明:在阿拉伯人入侵统治伊朗以后,伊朗全国上上下下都对外族侵略者强烈不满。他们心怀对故国的眷恋和怀念,痛恨外族统治者给他们带来的奴隶般的生活。所以上至国王、大臣总督,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希望以某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悲愤心情和宣扬自己祖国的光荣与辉煌。于是《王书》或《列王纪》的创作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诗人菲尔多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这股创作潮流中的一个,而且创造了辉煌成果。
从诗人自己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他开始写作时,家境尚好,生活可以维持。一直到他58岁,即公元998年,诗人还是充满信心的。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心境也越来越凄凉。其间,由于把书献给玛赫穆德,一度对这位国王抱有较大的希望。但是到了晚年,由于生活的压力和人生的坎坷,他表现出一种近于绝望的心情。看来,58岁应当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他在写霍斯鲁大战阿夫拉西亚伯时,回忆道:
那时,我正当五十八岁的年纪,
还没有衰老,而今都已成为过去。
到60岁时,是诗人生命历程的又一个转折点。这时,这种心境就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
岁月悠悠,我已过了六十高龄,
不要再给我酒,时光使我沉醉昏庸。
时光老人掠走马缰,给了我拐杖,
财产散尽,生活变得枯燥凄凉。
63岁时,诗人已经忧虑自己生命会突然告终,担心自己的工作无法继续:
喂,年届六十三岁的老朽,
你讴歌这宴饮逸乐何时到头?
你的寿命会突然之间告终,
及早忏悔吧,只有这样才算聪明。
愿宇宙之主佑助他的奴隶,
使他以理智为本,使他诗文于人有益。
他遣词造句如同劈开一根发丝,
在逆境中把语句巧妙地编织。
或许早已开始了的这项创作,
到老年才能看到个结果。
65岁时,他经历了人生途程上的最为沉重的打击,他的年届三十七岁的儿子早逝,诗人沉痛地叹道:
我今年已然六十有五,
不再为积攒钱财而徒自辛苦。
但有一件事始终挥之不去,
我日夜想着儿子的早逝。
本该我走,却是年轻人先走,
我像一具僵尸承受着丧子之苦。
我真想在他身后循踪而去,
一把抱住他,狠狠责备他几句:
本应我先去,你为何先我而走?
带走我的欢乐,留给我痛苦。
困难时我离不开你的帮助,
你却抛下老父独自踏上不归路。
这次打击无疑是致命的。从此诗人便贫病交加,我们听到的只是他的慨叹和呻吟了:
六十以后才过了五年时光,
六十六已然衰老,步履如同醉汉一样。
郁金香般的脸老得如同干草,
乌黑的头发白得如同樟脑。
挺直的腰板弱得直不起来,
像美丽的水仙失去了色彩。
诗人写到《列王纪》的后半部,即到萨珊王朝国王巴赫拉姆登基时,已经贫穷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突然间天空卷起乌云,天昏地暗,
从乌云中飘落下雪花片片。
漫山遍野登时一片雪白,
连乌鸦的双翅也被白雪覆盖。
举炊艰难,缺柴无米下锅,
没有余粮如何挨到收获新禾?
沉重的捐税加上飘落的雪花,
放眼远眺,大地如同覆盖着一层象牙。
一切都不如意,事事都不顺心,
不知朋友是否还关怀故人。
还是请听我把这段故事描绘,
什么故事也不如它有滋有味。
从这几行诗里,我们不仅看到诗人生活艰难到了什么程度,而且更加可敬的是诗人在这种食不果腹的境遇中,仍然如此坚强地继续创作他的史诗。当他写到萨珊王朝的亡国之君耶兹德卡尔德被杀死的一节,诗人又对一场冰雹发出了怨声:
今年下了一场要命的冰雹,
对我这比死亡还要糟。
无情的苍天对我关闭了仓门,
断绝了我的小麦干柴和羊群。
叹来日无多,快取来美酒,
命中注定,你我都得远走。
说来对我们实在不公,
饮下这杯酒吧,何必还苦苦拼争。
在《列王纪》的终篇,诗人不仅没有完成一部巨著的喜悦心情,恰恰相反,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刺痛人心的情景。一群人得知这部空前巨著完成,纷纷上门抄写,他们只是白白抄去,不提供任何帮助,诗人眼睁睁地在一旁观看:
当我的年龄达到七十一,
我的诗可与青天一比高低。
整整三十五载的人生光阴,
为挣得报酬付出几多艰辛。
到头来我的辛苦尽付东风,
三十五年后仍旧两手空空。
如今我的年纪已然接近80岁,
还空谈什么希望什么际会。
耶兹德卡尔德的故事已完,
时值穆罕默德迁移四百年。
到十一月二十五日这一天,
写完《列王纪》最后一篇。
我渴望写完这部诸王的史纪,
无奈命星不明,事事都不如意。
贵胄学人为抄录此书纷纷上门,
白白抄录,并不付与分文。
我在旁远远望着这番情景,
似乎我是这些贵人们的长工。
他们的回报仅仅限于一声称赞,
听着称赞我的心在簌簌抖颤。
他们的钱袋紧紧封住了口,
看着紧锁的钱袋我愁溢心头。
诗中提到写完《列王纪》是在穆罕默德迁移四百年,即公元1009年。读着这些沉痛而悲怆感人的诗句,我们真的要怨苍天不公了。为后世留下这样一部伟大的史诗的诗人,一生如此潦倒艰辛。他不但得不到当时官府的照顾(当时的伽兹尼宫廷,还是很重视波斯文诗歌创作的。比如国王玛赫穆德为他喜欢的四句诗,就命人用珠宝把诗人昂萨里的嘴填满三次),最后连朋友的周济也断绝了。在一场雪和一场冰雹都可能威胁到生活的日子里,他仍然顽强地写作,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笔。可以说诗人菲尔多西的整个生命都是与《列王纪》这部伟大史诗交织在一起的。在世界各民族的诗人中,为我们留下这样一部辉煌巨著的,并不多见。在著名的波斯诗人中,菲尔多西的遭遇应属最为不幸的。波斯诗歌之父鲁达基晚年穷愁潦倒,但他是宫廷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受到萨曼王朝的照顾,他在一首诗中,写自己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因为他承受了萨曼家族的恩惠。具有叛逆精神的海亚姆与统治集团中人物也有较好的个人友谊,得到他们的照顾与尊重。设拉子双星萨迪和哈菲兹也都与权贵人物有所过从,受到保护与关爱。叙事诗人内扎米同样有较高社会地位,地方王朝的国王也致信请他写诗,自然也会给他提供丰厚的报酬。比起这些后来的诗人们,菲尔多西的成就不可谓不大,但是他的遭遇却最为悲惨。世世代代伊朗人民和世界人民永远怀着感激的心情怀念这位伟大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诗人的墓地在现伊朗霍拉桑图斯城,公元1934年建成,其地即原诗人葬地。他由于不见容于当年的权贵和宗教首领,死后不许葬在公墓,只好葬于图斯城门附近的一块自家的地里。1934年,伊朗政府邀请世界著名学者,举行菲尔多西诞生千年学术讨论会。在德黑兰开过讨论会后,与会人随礼查国王到马什哈德市图斯城,为诗人新建的墓地揭幕。
注释
[1]德赫甘是伊朗社会上的中上层,土地所有者。这个阶层掌握文化,熟悉伊朗古代传统,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是伊朗的社会中坚。
[2]在伊朗古代,一位诗人的诗稿由一位善于书写的人抄写。他的诗句还要由一位善于诵读的人朗诵。诗人到什么地方,要带着自己的诗歌朗诵人。
[3]《历史选粹》是一部成书于11世纪的历史著作,作者是阿布·赛义德·阿伯都尔希·依本·佐哈克·依本·玛赫穆德·古尔迪兹依。
[4]转引自《伊朗史诗创作》,扎毕胡拉·萨法著,第101页,皮鲁兹出版社,1954年,德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