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伊朗古代宗教琐罗亚斯德教
伊朗古代萨珊王朝时期,伊朗的主要宗教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祆教,或火祆教)。其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1](一译为扎尔多什特)。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建标志着印伊两大民族宗教和神话的开始分离。
琐罗亚斯德教是具有革新意义的宗教。它的创立标志着伊朗雅利安人早期宗教信仰中的两个派别,即迪弗·亚斯纳(雅利安人游牧时期的多神信仰)和马兹达·亚斯纳(琐罗亚斯德教的一神信仰)的分离。它创立于伊朗社会转型期,即从游牧生活转向农耕定居生活时期,从多神信仰转向一神信仰。
早期伊朗社会中有三种人:武士、祭司和牧人(后又有农耕者)。武士和祭司属上层,牧人属社会下层。由于雅利安人内部各氏族之间不断争斗,进入高原后,又与土著居民进行武力冲突,武士以其勇武善战,冲杀在前的特性,在社会上据有特殊地位,成为左右一切的集团势力。这一时期的信仰还是早期的多神信仰。武士热衷血腥厮杀,掠夺牧场水源,抢夺牲畜奴隶,进行大规模血祭(杀牛祭神),狂饮胡摩汁,肆无忌惮,霸道横行。这些行为在社会转型期代表一种落后的意识形态,妨碍社会进步,极大地破坏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宰杀耕牛,更是摧残农业生产,阻碍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琐罗亚斯德所反对的正是这种落后的意识形态和野蛮的行为。
琐罗亚斯德教的古经是《阿维斯塔》。这部经书初步成书大概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内。据说是以金汁书写在12000张牛皮上,当时只书写了两部。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进军伊朗时,毁于战火。
《阿维斯塔》(Avesta)一词意为知识总汇,或箴言总汇。它的发音与印度的《吠陀》(Veda)的发音有些相似,而且两部书名都与知识相关。这部书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它是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这一漫长时期中成书的,其文字为阿维斯塔文。这种文字与印度古代吠陀文相近。
《阿维斯塔》不仅是一部经书,它也是伊朗古代神话传说的总集,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同时,这部古代神话传说总汇也是菲尔多西《列王纪》的重要素材。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入侵伊朗时,把这部书焚毁。一说希腊人把其中的有关天文哲学等部分携回希腊,并译为希腊文。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马苏第在《黄金草原》一书中提到《阿维斯塔》。他写道:“一直到亚历山大杀死大流士,将该著的一部分投入火中为止,此书一直为波斯国王们的法典。”[2]伊朗著名古代文献《坦萨尔信》中也提到亚历山大焚毁《阿维斯塔》一事。“亚历山大在伊斯塔赫尔(伊朗南方法尔斯附近之古城—作者)焚烧了我们写于一万二千张牛皮上的这部经书。书中内容三分之一尚存于人们的记忆中。其中主要为传说故事。教规教法已被遗忘。故事传说也因年深日久而发生记忆错误。朝代更迭、后来叙事者的夸大心理和创作欲望也使其内容变得面貌全非,看来若想恢复其本来面目已非易事”[3]。
安息王朝和萨珊王朝时期,都进行过整理《阿维斯塔》的工作。萨珊王朝时,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共整理出34万字,流传至今只余8万字。《阿维斯塔》不仅仅限于教法教规,祭祀词语和颂神歌词,而且包括大量的雅利安族早期神话传说,是研究伊朗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的重要文献。此书中的故事传说也是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中许多故事情节的源头。
《阿维斯塔》内容分六大部分:
1.伽萨,有5篇17章238节。伽萨意为颂词或赞歌。文体为章节诗。从文字风格与用词上看,伽萨是最古朴的。所以研究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部分是琐罗亚斯德本人所作。在伽萨中,作者宣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善恶二元,描述了天神阿胡拉·马兹达创造天界和人世的过程,提出世人应该遵循善思、善言、善行正道,反对恶思、恶言、恶行,谴责了代表恶的魔鬼首领阿赫里曼和其他众魔(据琐罗亚斯德教教义,在极乐世界到来之前,双方永远处于斗争之中)。
2.亚斯纳,有一种说法:17章伽萨也包括在亚斯纳之中。除了17章萨伽,亚斯纳还有55章。其中包括许多古代传说故事,也有教徒忠于自己信仰的宣誓,表示自己绝对忠于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坚决与恶魔断绝一切关系。
3.亚什特,亚什特意思与亚斯纳大体相同,都是颂词的意思。亚斯纳主要是歌颂天神,亚什特主要是歌颂各位助神。亚什特中包括大量古代英雄故事。这些故事和人物都成为后世史诗类作品的素材。
4.维斯佩拉德,共27章。是每年不同节日的颂词。
5.万迪达德,共22章。这部分是驱魔法规。其中还包括要求教徒应遵守的道德准则。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部分提出教徒应重视农业生产,种植粮食和按时耕作。这反映琐罗亚斯德教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的世界观。
6.胡尔德阿维斯塔(小阿维斯塔,简明阿维斯塔),这是萨珊王朝国王沙普尔二世时(公元310年—公元379年当政)的祭司长阿扎尔巴德·梅赫尔扎斯帕丹编写的经文普及本,供教徒日常诵读。
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教义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马兹达创造和主宰的。阿胡拉·马兹达是善的代表,与天神对立的是恶的代表恶魔之首阿赫里曼。在宇宙之内,善恶两种力量处于永不停息的斗争之中。善的体现是光明、坦诚、正直、健康、正义和风调雨顺和作物丰收等,恶的体现是黑暗、虚伪、谎言、暴虐、疾病和干旱歉产等。
琐罗亚斯德教是最早的一神教,首先提出灵魂不灭的说法和天堂地狱等观念。对人生的看法琐罗亚斯德教也区别于其他宗教。它并不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它提倡健康与欢乐的人生,主张人生于世应助善抑恶。
琐罗亚斯德教教义最集中的体现是“三善”,即善思、善言和善行。它把善与真紧密联系在一起。善是真的基础,真是善的体现。《阿维斯塔》中规定:“从原始洪荒就有两个本源并存。这两个本源体现在善思善言善行和恶思恶言恶行之中。善思者唯真,恶思者向伪。[4]到末日,一切以真善为立身之本的人都入天堂,得天神保护。一切虚伪邪恶之徒都在阿赫里曼的暗狱中栖身”[5]。
“三善”既是宗教教义,又是伊朗人古代社会生活的道德原则。提出“三善”这一思想作为世人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举。它的重要性在于给予生活在下层,毫无权力和地位的奴隶以一种相对的自由,即选择的自由。按照琐罗亚斯德的观点,世人可以在善恶两者中进行选择。先知鼓励世人选择从善的生活道路,在生前和死后获得幸福。在此以前,在命运决定一切的传统思想统治下,世人(牧民和农民)只有屈从命运,死后也不可能升入天堂。琐罗亚斯德提出的世人有从善的可能。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武士祭司所宣扬的宿命论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下层民众以做人的自由,提倡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观点看,琐罗亚斯德不仅是一位宗教先知,而且是勇敢而明智的改革者。
三善的内容是什么呢?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在宗教信仰上,教徒向善应该承认阿胡拉·马兹达的最高天神地位。听从先知的教导,严格遵守宗教教规和履行宗教义务。
2.在社会生活上,教徒向善应该从事农业生产,保护土地水源、火、环境和空气的清洁,爱护牲畜,特别是保护耕牛。
3.在个人道德修养上,教徒向善应该保持身心两个方面的纯洁,应该注重个人与环境卫生,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灵纯洁,求真去伪,应该注重知识和理智。
宗教教义的宗旨都是塑造善良的人性,教导世人成为符合教义要求理想的人。按琐罗亚斯德教教规,一个人如果完成上述三方面的要求,他就成为一个完人了。这里,第一条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教徒肯定要承认阿胡拉·马兹达天神主宰一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履行宗教义务。重要的是第二点和第三点。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社会从游牧生活方式过渡到农业定居生活方式的要求。第二项是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项则是关系保护人们的生态环境,防止生活环境遭受污染。在《阿维斯塔》的“万迪达德”第三章第30节中,有这样的文字:谁播种小麦就是播种善,就是使马兹达教兴旺发达,就是发展壮大马兹达教,这犹如百遍祈祷,千份奉祀,万种祭品。关于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也看到这样有关波斯人的叙述:“他们决不向河里小便吐唾沫或在河里洗手,也不允许别人这样做”。琐罗亚斯德教的这些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符合普通人利益的教规充分说明它不是一个脱离社会实际,把人引入空门的宗教,而是关注社会生产力发展,关注人生的宗教。
注释
[1]琐罗亚斯德教(我国又译为祅教)于6世纪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北魏、北周、北齐时的一些上层统治者都信奉琐罗亚斯德教。隋唐时东西两京都建有祆祠。有人把琐罗亚斯德教称为拜火教,但其教徒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这一名称不能反映他们宗教的本质。
[2]见《黄金草原》(汉译本),耿升译,第295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大流士不是亚历山大杀死的。
[3]坦萨尔是萨珊王朝开国君主阿尔达希尔的大臣。他写信给马赞得朗国王劝降。
[4]见依伯拉希姆·普尔达伍德译波斯文本《阿维斯塔》,第38页。
[5]同注1,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