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生活质量研究中的相关范畴探讨

生活质量是一个仁者见仁、众说纷纭和难以捉摸的概念,而研究生活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先明确概念的内涵。目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将生活质量和相关概念如生活水平、社会指标、主观幸福感等混淆使用,学术界也较少有专门论文对这些相关概念进行详细的梳理。鉴于此,本章将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和对比,以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社会指标、生活水平与客观生活质量

社会指标是在社会学和社会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朱庆芳、吴寒光,2001: 11)。社会指标一词是由美国学者雷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在其1966年发表的《社会指标》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指标是用来“判断社会在准则、价值和目标等方面的表现”的依据,是“作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状况的指数”,是对经济指标的“补充”和“扩大”,“在那些通常不易于定量测量或不属于经济学家专业范围的领域内,为我们提供有关社会状况的信息”(袁方,1995: 28)。关于社会指标的定义还有很多,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社会指标的基本特点。例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在其1975年发表的《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一书中指出:“社会指标是观察资料,通常是定量的观察资料构成的产物,它表明我们所关心的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或社会生活中正在变化的某些情况”(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1985: 71)。

尽管人们对社会指标众说不一,但各种定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指标的共同特点和性质:全面评价社会发展进程,制定社会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构建具有描述功能、分析功能和预测功能的数据集;除包括反映客观实际的社会统计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及目标)指标,以及反映社会成员主观感受的主观指标等;可以动态地反映社会变迁的深度和社会结构的广度。社会指标是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从各项权威组织发布的社会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生活质量指标是其构成的核心。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指标课题组提出的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省级46个社会指标中,生活质量指标占全部社会评价指标的60%以上(朱庆芳,1992b: 13)。

生活质量的定义和社会指标的定义一样,智者见智。生活质量是反映社会成员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各种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人类生活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对社会发展包括人类自身发展进程的一种标识(陈义平,1993)。国内学者基本认可这样一个定义,即生活质量是“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状态特征,主要是现代人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交生活、闲暇生活的特征、水平及其满足程度;二是人们的价值实现和幸福感,主要指现代人与社会群体的双向认知、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认知、人的发展机会、自我完善和自尊的需要与满足等;三是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以及物质短缺、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现代人生活困难的多少和克服的难易度,等等(叶南客,1991)。

虽然生活质量是社会指标的核心内容,并在社会指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两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并不代表两者之间没有差异。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掌握,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在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分歧和研究取向方面存在越来越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①生活质量既可以从宏观层面测量社会总体状况或社会结构变迁,也可以从微观层面测量个体的生活质量或某些特殊社会问题,而社会指标仅仅研究社会宏观层面;②生活质量的测量包括三个核心特征:满足基本需求、与主体的自主性相连、生活幸福感,社会指标基本上没有形成清晰的核心特征指标;③生活质量是一个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多重差异理论、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需求理论等,社会指标基本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④生活质量更注重对个体的主观感受进行测量,即生活质量更注重从“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测量,而社会指标则更注重从“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进行测量。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经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交互使用。生活水平是指社会提供给广大居民实际生活消费的商品及服务的数量与质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居民物质需要的满足状况,主要用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费水平等指标来衡量(杨桃源,1999)。通常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社交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或环境的客观指标来进行测量与评估。因此,生活水平基本体现了“见物不见人”,而生活质量则将个体的需求与宏观环境相结合来反映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总体情况,主要包括自我感觉、数量指标、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真正体现了“既见物又见人”(孙鹃娟,2007: 39)。衡量和比较“生活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等。

当我们谈到生活质量时,不少人可能会很自然地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当然也会随之提高。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尽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两者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却并不相同。生活水平相同,满意度不同,可以理解为这是同一生活层次或发展等级上的主观生活感觉上的差异,属于同质异量;至于生活满意度相同的人们,物质生活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说明他们在生活需求和满足感方面具有同一性,但在社会生活发展等级上有着质的差别,即属同量异质(詹天庠、陈义平,1997)。因此,生活水平只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生活质量不仅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客观指标内容,而且还包括人们对社会提供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的主观评价内容。生活水平主要反映的是数量层次上的增长水平,而生活质量则主要反映的是质量层次上的增长水平,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

(二)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与主观生活质量

主观生活质量,也被称为可感生活质量,即为实际生活的人们所感觉到的或所承担的生活质量,体现出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主观生活质量指标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并在随后逐渐趋于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讲,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主观方面,并以个体的幸福作为研究的中心或出发点。美国社会学家坎贝尔将生活质量界定为“生活幸福的总体感觉”;华裔学者林南则认为生活质量是“对生活各方面的评价和总结”。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一般将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的社会看成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这种“以人为本”的思路使得研究者把对生活的满意度当成研究的基本概念,满意度包含的是判断的或认知的体验,它是对原来的期望水平和达到目标之间的差异的知觉(周长城、蔡静诚,2004)。

在生活质量的研究传统中,有的选择用生活的满意度测量生活质量,也有的选择用幸福感来测量生活质量。这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在人们态度中的“认知”(cognitive)层面进行的探讨,主要询问人们对休闲娱乐、社会参与、居住环境、医疗保健、家庭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项目的满意度;后者是在人们态度中的“情感”(affective)层面进行的探讨,主要询问人们对精力状态、疼痛状况、情绪状况等能量充盈的状态的感觉。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生活满意度反映的是人们比较稳定和长久的态度,而幸福感则主要反映的是人们一时的或瞬间的情绪(Campbell, 1981)。这两个不同的层次都反映了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知态度和评价。这种认知态度和评价往往包含着个体对所指涉方面的个体情况及整个社会情况的判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论是主观生活质量还是幸福感,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微妙,因为有国外学者发现这些要素彼此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并不是彼此独立、清晰可见的。比如,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将会越多,消极情感将会越少,个体的幸福感也将会越强。虽然主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均存在诸多重合的地方,但分歧还是主要的,这不仅和学科差异有关系,也和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有关系。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区分。

(1)从基本概念来看,幸福感是人们一种满足的、满意的、愉悦的、快乐的心理和情绪的感受、体验或感觉。而“满意度”则是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之间差距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它是人们对于“生活应该如何”与他们所看到的“生活实际如何”之间差距的一种主观反映(风笑天,2007)。

(2)从研究手段来看,心理学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使用各种量表,尤其强调心理健康层面的测量。然后比较各年龄亚组、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个体在每个项目上的平均得分及标准差。而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可分为总的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前者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认知评价;后者是对构成全部生活的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评价,如家庭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健康满意度等。一般来讲,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最终还是要通过不同领域的满意度评价相加(加权或不加权)从而组成一个总的生活满意度。

(3)从研究目的来看,幸福感研究主要用来服务于提升个体的精神健康、躯体健康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主要服务于提高社会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

(4)从研究对象来看,幸福感的研究对象以个体为主,而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对象可以涉及个体、家庭、单位和社会等不同层面。

由于主观幸福感和主观生活质量都属于纯主观和纯抽象的概念,所以无法用具体的数值进行客观操作化或数学函数表达。因此无论是被访者还是研究者,对幸福感和主观生活质量的理解在很多时候都是不一致的。目前的研究限于“能表达的幸福感或满意度”,用量表评定时更是如此。虽然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不同的个体对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理解林林总总,但学术界一直在不断努力,并加强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以便能更好地促进测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