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山西已成为新天师道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

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时,曾得到道教徒雁门(今代县)人董子华等的支持。隋朝建立以后,杨坚又利用山西道教徒为他制造符谶来巩固统治。由于山西道教徒为杨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有功劳,因此杨坚在山西大兴土木,修建道观,位于今闻喜县的道教祁观就是当时建造的。

由于隋朝统治者在山西大搞崇道活动并优礼山西道教徒,山西成为当时道教徒活动的热点地区。少时好道学,曾出家为道士的魏征,即曾云游山西,并在恒山下见一道士,策青竹杖,悬《黄庭经》。《黄庭经》为道教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颇为道教茅山派崇重。茅山派兴起于南方。南朝末期及隋唐之际,茅山派道士北上传道,使上清经法传入北方。同时,茅山派的势力也在北方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山西也成为茅山派传播的主要地区。

到了唐朝,统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提高统治地位,道教想借统治者的权势求得发展,两者互为利用,使山西道教进入历史上的兴盛时期。

隋末,李渊在太原积极谋划起兵,曾有意识地利用道教谶语,为自己作政治宣传。当时,一些政治嗅觉敏锐的道士觉察到李渊喜好符命的心理,也转而为他大造舆论。年近90岁高龄的茅山宗领袖王远知,不顾年高路远,天下纷扰,从南方跑到太原。向李渊“密传符命”。其他道士也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偶然天象和事件,大肆宣扬李渊已是“天命所在”的真龙天子,并编造大量谶语,为李渊起兵作舆论上的宣传。

武德三年(620),道士王远知因给李渊密传符命被授朝散大夫并赐缕金冠和紫衣,后太宗又因他的预言得以实现加封其为银青光禄大夫。老子是唐室的先祖成了不能不信的“事实”,道教和唐室的关系也变得极为密切,并受到特别保护。道士接受皇室赐紫衣者,王远知是第一个。武德七年(624),唐高祖亲临终南山参拜老子庙。

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637)在宫中举行仪式时,僧侣和道士的顺序为道士在先、僧侣在后。太宗的理由是:朕的本系来自柱史,即老子,现在唐朝之所以昌盛,是托福老子所说的上德;天下之所以太平,也是托福于老子主张的无为。太宗完全相信自己的家庭来源于老子,唐朝的皇帝们也认为道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家或同族宗教,这种看法一直贯穿整个唐代。

帝室认为是祖先的老子,道教方面称为太上老君,接近于最高神。皇帝修建老子庙、参拜老子庙被理解为国家信仰道教,在如此背景下,道教教团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旌表医学家孙思邈在洪洞一带治疗唐军伤员,敕封其为安乐真人,修建了占地三十余亩的药王庙(今洪洞孙真人庙)。到高宗以后的年代,道士们的热望完全实现了。高宗继承了高祖的意志,敬献老子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号,成为第一个对老子敬献尊号的皇帝,道教具有了更大的权威。唐玄宗对道教的信仰在唐朝历代皇帝中尤其特别。开元九年(721),玄宗将当时住天台山某道观的茅山派第十二代宗师马承祯迎于宫中,亲受法箓,成了道士皇帝。随后又出现了道士官员。本省各县修建庙观的数目也逐渐增加,如开元十年(722)翼城在观头村建庆唐观,十四年(726)在石桥南河岸建庆唐宫。二十一年(733),玄宗要求一般人家每户必备一本《道德经》,把《道德经》置于诸经之首。二十九年(741),下令在全国各州建立玄元皇帝庙,并遵从道士的规矩决定每年举行一次斋醮。于是,全国上下崇道成风,恒山上道庙成林,各地也建了不少庙观,专供道士修炼使用。据记载,开元二年(714)玄宗在恒山建庄泉观,上有二泉(一甘一苦),李隆基曾赐给匾额,并重修恒山庙。八仙之一张果老带领徒弟在恒山修道炼丹,命道人菅草结庐悟道。灵丘创建白音观。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道士羽客风鸣岐在应县城内创建冲虚观。贞元年间(785~804),唐德宗遣丞相李泌封战国时水利家李冰为霍泉水神明应王,并在洪洞建水神庙,庙中主体建筑是明应王殿。唐武宗即位前早就倾心于道教,他刚刚即位便规定二月十五日老子诞生这天为降圣节,各地道观每年于此日做道场,诵《道德真经》以为纪念。唐朝是道教最兴盛的时期,全省各地共建宫观庙宇几百处,如洪洞的长春观、碧欢观、清真观、清和观、祥光观,柳林的天真观、卧龙观、老君观等,都建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