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中的距离逻辑及关系动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关系生态中的分化与和谐

一 关系动力生态中的跨距离

跨距离的关系动力是“差别与联系”所激励的一种动力梯度。对于一大距离性存在,个体对其内含的距离关系及其动力所占有的距离的量与质总是不足的。距离逻辑下,实践过程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距离关系占有量,需要尽可能以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距离关系。跨距离的特性决定它可以形成一种包含大距离、大的梯度,能激励产生强大动力的存在,形成有序发展的结构分岔。

关系动力生态的跨距离关系弥合,应是纵贯融合性的,在个体占有的距离关系不足的时候,就必须减少跨距离关系成本。距离弥合性越好,标志着关系动力越强,体现了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跨距离实现着的价值。那些关系动力丰富的主体,其跨距离能力就强,跨距离对人的全面的关系支持对于提高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跨距离关系的程度与速度,表达着关系动力过程的强度。从关系动力的时间特征来看,一定的时间内应完成一定的空间距离的客观规定,对过程需要进行速度控制。速度要适当,实现适合发展的距离关系控制速度,实现共同的一致的速度,以达到大于等于各自的原来的速度的目的。

关系变化速度的控制关键在于对时间中介距离关系的控制,即时间运动变化中的完成距离的控制。从运动视角看,理想的跨距离过程应是一个高速度的控制过程,保持对控制节点刺激的敏感和积极回应。节点是对一定距离进行速度变化过程控制的现实关系动力点。在一定的关系变换速度下,运动关系的连续、有无产生现实距离中介,其作为关系变化运动速度的实现载体,表示相互作用关系的一致性、连续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定的距离关系就只能相应地规定一个确定的质。这里,恒等关系动力应在关系动力中具有支持功能、核心功能,提供有效的距离关系及其动力保证,维系和推动关系的发展。跨距离实现的动力机制要基于恒等元功能的发挥。相对的,在一定距离阶段上只有一个由一定关系动力以固定方式推动,这就决定了距离速度,即距离为定值。跨距离,在各阶段上,应从简单向复杂逐步过渡,由低水平的部分向高水平的整体逐步完成。横向与纵向的关系距离融合,反映了跨距离关系的阶段与层次的整合,体现着距离运动关系内驱动力过程与结构的耦合性。

关系的纵深发展会使距离关系越来越远,如果没有强大的关系动力,跨距离将是不可能的。要善于在差别很大的现象及问题中找到内在的跨距离联系和统一,找到合适的跨距离关系及其动力激励,必须与生活实践、主体信息架构及其对未知探索融为一体,并使跨距离最大限度地基于整体距离无缝化。这样,跨距离关系动力建构及机制应在主体、客体及中介的存在为前提的“三元关系”框架内解释。

“三元一致”是关系动力思想形成和系统化的发轫点。从“心理距离”到“三元一致”的发展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随着主体、客体与中介“三元关系”矛盾关系的变化,其具体跨距离关系也不断变化。“三元一致”的强关系动力价值使我们对实践主体的本质有更全面的认识。

在一定的关系中考察三元的生存和发展,应基于特定的关系论或以建立新的关系论为旨趣。将三元存在当作互不相干,不但不能互相促进,反而互相干扰,从而也影响关系动力整体的提高。

在关系动力生态中,如何在跨距离进程中做到“三元关系”差异的距离弥合或“三元一致”?这就要实现:(1)对跨距离关系的认识。(2)探索跨距离关系表征的特点。(3)分析影响关系动力发挥的因素。(4)跨距离分割并比较跨距离关系分割中的差异。(5)辨析跨距离关系连接中的错误。使处于自由状态下的无序关系的路径最短,联系最紧密,而使有序发展关系按照一定的距离梯度排列成势,形成大的关系动力。关键在于速度控制的距离节点、时间节点与距离密度、难度等,即进行距速(一定距离中的运动速度)控制。就距离关系动力生态运动来说,要保持距离关系体系的连贯运动,保持一种匀高速直线运动,这样的关系动力生态才不会太疏散,空间内不会有太多的空白区。如果过程的距离关系太曲线迂回,实现目标的距离,比如时间距离太长,则效率低,这也是一种有难度了。所以,就应优化搜索的距离关系,找到适合系统对象元素的速度。

距离弥合与主体的起始速度关系重大。可以用“离度”概念表示一种个体既定的现实的离始(历史)关系,即在一定距离过程中的起始关系。距离关系存在复杂的情境的离始关系。距离弥合需要面对复杂的离始关系,以及高速的“离开”运动控制,首先要找到离始(历史)关系的起点或“零点”。从一定的距离定值开始,就要实现控制离度(离开)变速。一个良好的关系动力,就应使个体在距离关系的“零点”阶梯上,实现同新的距离发生更为广阔、便利的距离联系,使其实现在广度和深度上此前发展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动力,达到个体发展阶段的最高点。站在这个高度的个体,一定意义上将结束自己的距离弥合过程。

二 社会关系动力生态中的分化与竞争

(一)分化与竞争的含义

对人类而言,生态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对应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人类不仅有物质性生存和活动,而且有精神性生存和活动。人类的物质性生存与活动需要自然生态,人类的精神性生存与活动也需要社会关系生态。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社会关系生态环境是现实的。而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社会关系生态环境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人们可以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环境中生存和活动。关系生态位也包括网络关系生态位,包括网络生态位。

在社会关系动力网络中,分化与突出中的社会竞争是指一个关系体在其从属的关系网络中相对于其他关系体的资源动力优化配置。通俗地说,社会竞争是本关系体在关系网络中吸引资源和争夺社会关系动力。“社会竞争”可以是综合的全面发展,也可以是个别的快速发展。社会关系生态由于外界和内部本质的激励与推动而衍生出“分化体”与突出体,而“分化与突出”的原因,一是本身不符合社会关系生态的需求特性和标准而日趋败落,以至消失,进而导致整个体系的衰落。二是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旺盛的发展势头,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脱离出原来的系统,组建成更先进、更具有创新能力的新的社会关系动力体系,原有社会关系动力体系也会由于“社会分化”而得到不断的升级,整体功能不断增值或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把一个社会关系动力体看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社会分化与“社会竞争”相统一。

社会分化过程中除了不同层面、不同隶属关系外,也存在不同的空间属性。隶属关系指“社会分化体”属于哪个部门,受来源方制约。不同层面指所处的社会位,如阶层、企业、网络化和社会层面等。空间属性指各社会关系动力的区位的分布,社会关系动力结构体系在区位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高度集中于一个很小的区位也可能高度分散,分散于一个国家内较广泛的区域,甚至更广。但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介于国家和城市之间的载体——区域正以各种方式参加到发展空间,区域成为重要的“社会分化”载体。一般来说,不同的价值主体有不同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最优区位,由于不同的区位所具有的动力供给状况、资源等的不同,其优势也往往只体现在某一环节、某一阶段和某一区位上。关系体的分化在时间上可将其发展阶段分为“萌芽、成长、成熟和衰退”四阶段。在萌芽阶段与衰退阶段自然社会分化需求不高,社会分化程度也低;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更容易出现“社会分化体”。

社会关系动力结构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各系统间健康、协调和谐的发展这一属性要求系统注重自身行为对网络内部环境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只有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系统网络,才能得到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竞争的展开必须改变,打破系统的旧有平衡,实现从不平衡向动态平衡的变化。作为一个系统,就必然会与其周围的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因此,关系体因素的主要属性,如程度、规模、生命周期阶段,同时历史、文化、风俗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等对竞争激烈程度、发展程度都是制约因素。

“社会竞争”是通过培育关键种或功能种,使其向整个传统系统组织结构根基动摇的方向变革。如果它不符合关系生态的需要,那么社会分化体就会很快解体,继续进行循环运动。如果外界条件适应,那么它就会很快组织成一个突出的、新的甚至与原先社会关系动力体系完全相异的存在。

社会关系动力结构体系也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组织,“社会分化与突出”的程度在不同的关系体中存在较大的差异。组织系统发展可分为渐变与突变两种:渐变以完善现有系统为目标,而在长时间内对其进行缓慢、波动范围较小的变革。突变是一种迅捷的、根本变革式的创新,但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特别是对于比较成熟的组织,仅仅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发展是不充分与不现实的。

(二)竞争策略

(1)协同。协同即通过各子关系体之间关系结构的协同性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增强关系体的整体竞争优势。协同思想要求把关系生态中的子关系体都看做一个相对独立的关系体,建立起复杂的关系动力体系指标,去描述和判断关系实力。然后通过与其他关系动力社会主体的比较,按照规模化与特色化原则要求,进行社会竞争的关系动力资源配置。

在这里“规模”不仅指个体规模、集团规模,而且指群体规模和品牌规模等。“规模化”,即通过竞争获得规模关系动力效应,从而强化关系体竞争优势。就协同与规模化的区别来说,协同主要从关系活动的角度强调各子关系体的关联性;规模化则主要从关系效益的角度强调各子关系体的关联性。这两个原则都是关系系统规律、整体大于局部之总和规律的综合运用,但角度有所不同。

特色化主要是防止关系生态走向平衡态,而规模化则是防止小关系体走向平衡态。这里,关系体应利用关系生态中出现的可以利用并且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变化趋势趁势造势,加速发展。

(2)开放。这是社会竞争中的关系动力生态的开放系统思想的应用。系统理论认为,关系动力结构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的结构特征、形成机理、作用过程及演化机制都表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性,其本身也正因为其适应了上述结构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环境或本身的性质而不断升级与改善。

社会竞争把相关要素分为“直接关系动力因素”和“间接关系动力因素”,包括制约关系动力构建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认为所有的因素都对竞争起制约作用。社会竞争不应仅仅是关系体内部关系的建构,而是面向开放的、创新性的关系动力结构系统。鉴于此,扩展距离关系动力结构的链接延伸关系,不应把关系动力结构认为是闭环流动性的,其结构本身是封闭的。把关系动力体系看成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不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一切只在系统内消耗与循环。把组织的升级、变迁看成内部要素的影响或激励。关系动力结构网络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正是系统自我创新、自我增值、自我进化的结果,缺乏充分的开放性,内部各关联不紧密的系统必将衰亡。

因此,在社会竞争中,“协同”与“开放”原则要求在考虑关系体的突出与社会分化发展时,要把思路扩大到一个更大的开放范畴中去,在更大的关系生态范围里考虑关系体的定位和功能,以及关系体资源优化配置。强调利用关系生态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变化趋势,当这种趋势没有出现时,那就应该主动把更广阔范围中的关系生态中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关系体的优势,以提高关系体在关系生态中的地位,并使这种地位得到认同,这样,关系体就能在更大距离空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一定意义上已经进入社会关系动力的时代,社会关系生态是表征人的“类”本质和本质力量的“确证”。暂不论市场本身就是各种社会关系动力的总和,从日常生活来看,社会关系的交往是必须进行的。

社会竞争,可以说是社会关系的竞争,或者是在社会关系动力中进行的,它是关系主体之间的一种实力的较量。关系主体要占据应有的社会关系动力生态位,实现潜在的社会关系动力生态位向现实的社会关系动力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向理想生态位的科学转化。

三 社会关系生态的有序和谐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各项事业改革的推进,由于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追求眼前利益,很多人陷入一次性、临时性、流水线式的极端功利性的社会关系生态中。同时,区域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动力资源结构比例的不发展,导致了人的社会关系行为在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没有占据相应的生态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行使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限制了人的社会关系生态位的健康发展,这种巨大的差距显示出社会关系生态发展的不成熟性,使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生态位严重分离。

人类在适应社会生态的变化过程中,生态位势要求将每一位社会关系主体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来对待,正视并尊重社会关系主体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可以预见,追求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困惑,社会关系动力资源占有的不均衡性等,这一现实社会关系的矛盾与困惑将体现得更加集中。而当这种社会关系生态发展到极端,就成为一种统治人、压抑人的力量了。健全的社会需要良好的社会关系动力生态,不断地塑造、完善着自我。所以,当前构建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生态极端重要。

纯粹自然界的社会关系动力是一种自发的关系,社会关系生态位变化主要是自觉的,这就为社会关系生态的自觉优化、构建有序与和谐的发展生态提供了条件。

社会关系生态的优化要特别重视关系主体的和谐社会关系能力培养。因此,在实际的关系动力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应该根据关系动力生态的有序、和谐发展系统的内在矛盾运动、客观规律合乎逻辑地、观念地再现其中的核心要素。

在关系动力系统中,关系要素可分为无感关系和敏感关系。前者是对关系动力系统影响不大,可忽略不计的因素。敏感关系是指对关系动力生态有序、和谐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因素,它是实现关系动力生态的有序、和谐发展的必要保证。关系主体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关系动力,也即关系主体是敏感关系。

在现代主义语境中,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常把受动者仅当作客体看待,视为被改造的对象,这会使关系动力生态的有序、和谐发展的针对性受到严重制约。关系动力的生态思维范式,认为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有着极大的片面性。在社会关系中,受动者其实也是作为一个客观的主体位势存在。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出来的“交互主体”性,实现关系动力生态的有序、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的价值诉求。

关系主体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开放的社会生态密切相联系。同时,反作用及影响社会生态,制约着社会生态的有序、和谐发展。

社会生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在社会关系动力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在一封闭共同体内,在社会关系动力一定下,当关系主体之间功能和社会关系动力资源占用方面重叠较多,就会加剧关系主体的竞争,某些弱势关系主体则可能由于自身的能力被排除在社会关系生态圈外。而如果社会关系动力生态位彼此分离则可能会出现关系功能生态位的缺失,有可能影响关系主体的多样化的需求。当某些关系主体占据的社会关系生态位较宽时,其他关系主体的社会关系动力生态位则会被压缩,或者容易发生竞争。

还应该面对的事实是:关系主体的社会关系动力资源需求增长总是无限的,现实中的供给是有限制的。根据人的社会关系行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位置,注重当前生态位状态,而且还要根据供给来规定和预示人未来特定时期社会关系生态位的可发展变化方向。

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关系生态应是社会关系动力结构相对均衡,关系主体的社会关系动力水平、比例、增长速度合理,关系主体不承受过度的压力等。从社会关系动力实效来看,这种社会关系是每一位社会关系主体都能接受适合他们个性特点和需求的、健康成长的和促使他们自我发展的有序、和谐生态。

从根本上说,社会关系生态位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主体社会关系职能的变化、社会关系动力资源的变化、社会关系主体能力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社会关系主体自身的能力强,可以扩展其社会关系生态位,或开辟新的活动领域并利用新的社会关系动力资源而特意使自己的社会关系生态位发生移动。

社会关系生态结构的非均衡性,反映了人社会关系的社会关系动力资源生态位较窄,或者说社会关系生态位重叠现象严重,导致了社会关系生态中的功能生态位出现了问题。在全然开放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从社会关系主体的需求出发寻求社会规范与社会关系主体需要的对话渠道,找到适合每一位社会关系主体的社会关系实效性位,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协同变化。

环境有助于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一定程度上,社会生态决定着社会关系动力生态的有序、和谐发展,社会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动力过程,这对于关系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序、和谐发展系统来自关系主体的社会生活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关系动力生态满足主体的社会需求。这里的需求有双层含义:一是指现实需要,二是指发展需求。这样,在关系动力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关系主体充分认识到关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生活是非评判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主流价值的导向、兴趣、意愿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使关系主体真正成为关系动力的主体,使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真正成为自觉。把社会生活看做社会关系动力生态的有序、和谐发展源头,大大增强社会关系动力系统的吸引力和渗透性与实效性。

网络化、价值多元时代,社会生态环境信息会不断地生成,关系主体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关系主体所拥有的社会信息是因人而异的,其质量也更依赖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而社会不断地输入、更新大量多样性的特征信息,各种社会信息形态不可避免地与关系主体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换,会对关系主体的主流关系产生干扰,甚至引起动荡,引起关系主体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由于其中所传递的信息是动态的、全方位的,关系主体的信息生态要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相协调,要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中收集大量的相关关系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促使各相关动力要素全面协调、合理互动,实现有机多元动力组合,有效地促进关系主体的关系动力生态的有序、和谐发展。

社会关系生态有序、和谐发展问题还与政治生态密切相关。利益观上的所谓“精英中心主义”政治生态有很深的思想基础。这种利益观表现在发展过程中就是要优先保证一部分人的利益,它表面上是对社会公正和正义的维护,实为对既得利益者的辩护。对“精英中心主义”的政治并不是全部否定的,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在优先与否的选择上,这种条件就是,“优先”事实必须是真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在获得优先发展之后要对没有优先权的进行及时的补偿。必须对各方的利益矛盾进行严格的调查和论证以保证在优先发展和后发展之间产生的矛盾是真的且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调和的。不是要牺牲哪一方,而是要全力避免这种利益冲突。“社会关系动力”特征在于整体的利益意识,防止有不同社会关系利益的生态位发生不可调和的对抗,平衡各社会关系主体的利益对抗。

这种利益观在伦理上认为人与人之间都应是互为中介的关系。应积极推动互为中介关系生态的发展,打破社会关系圈子垄断的局面,推动多元化,促进社会关系生态位的结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