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遣辽使臣群体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宋朝遣辽使臣出使时间的特点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宋,史称北宋。公元974年,即宋太祖开宝七年、辽景宗保宁六年。这一年揭开了宋辽双方互派使者访问的友好关系的序幕,即宋辽关系史上的首次交聘。从此双方不断互派使臣,宋朝派遣使臣遵循一正一副同时派遣的原则。

从附录中五个宋朝遣辽使臣表可见,宋朝向辽国遣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宋太祖开宝八年(975)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自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辽出兵援北汉,宋辽绝交,此后25年间宋辽没有通使。第二阶段: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至宣和三年(1121)。两国间保持使臣往来122年,维持和平关系123年,由上可见宋辽使臣维持时间特征:(1)维持和平时间长;(2)战、和交替出现。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但内政也是在外交压力之下的一种选择,宋辽间外交又总围绕燕云十六州展开。

首先,辽对燕云的占有,宋太祖和宋太宗初期,在对辽防御战略下首次约和。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与辽,即幽(今北京)、顺(今北京顺义)、儒(今北京延庆)、檀(今北京密云)、蓟(今天津蓟县)、涿(今河北涿州)、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云(今山西大同)。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称“山前七州”;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山后九州”。幽云十六州既有富庶的农业,又具重要的军事地位。“自顺州以南,皆平陆广饶,桑谷沃茂。而幽为大府,襟带八州,提控中会,将家所保也。”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第87页。从此使中原腹地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契丹面前,对中原王朝造成了极大威胁。

公元959年,周世宗亲自率军大举北伐契丹,收复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瀛、莫二州,并把瓦桥关改为雄州,益津关改为霸州,北宋时期,称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以南地区为关南。相当于今河北白洋淀以东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一带。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区,为辽宋间争夺埋下伏笔。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参酌枢密使赵普的意见,确定了向南开拓发展,向北暂取防御的政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上曰:‘吾欲收太原。’……(赵)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上笑曰:‘吾意正尔,姑试卿耳。’”《长编》卷九,开宝元年秋七月丙午,第205页。于是先消灭南方诸国,后夺取辽属幽云地区。

当时宋太祖收拾五代十国绝非易事,太祖分析当时宋朝最大的对手是北面的辽。因此对攻燕必须慎重,不可轻举妄动。宋太祖曾这样描述他的战略计划“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遗北虏赎之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则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一,祖宗圣训,“太祖皇帝”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3页。。赎金的来源是“讨平诸国,收其府藏”,以及“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一《帝德》,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第3页。的经济收入。可见宋朝订立这样内策也是迫于当时外交压力的一种选择。

此时,辽国自辽太宗耶律德光占据中原又失去之后,大同元年(947),契丹又灭掉后晋,耶律德光做了中原的皇帝,正式建立“大辽帝国”。但是统治中原并非像耶律德光想象的那样简单,当时的东部宋州、亳州、密州三地发生人民起义,因此耶律德光慨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六,后汉天福十二年二月辛巳,中华书局,1956,第9346页。其实,“中国之人,困于契丹之陵暴掊克,咸不聊生,起而为盗,乌有难制者乎!盍亦反其本矣”。《资治通鉴》卷二八六,后汉天福十二年二月辛巳,第9346页。这样,耶律德光在中原统治时间不久,便退师并于回国途中病死。辽朝转入衰弱,一时无力与宋朝争雄。述律太后说:“自古但闻汉和番,不闻番和汉,汉儿果能回意,我亦何惜与和。”(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一三《述律太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139页。这说明,辽朝统治者在中原人民的反抗下,也早有和议的意愿。

宋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974)双方互致书信,表示修好。史载:辽三月“以涿州(今河北涿州)刺史耶律昌术加侍中与宋议和”(元)脱脱:《辽史》卷八《景宗纪》,中华书局,1974,第94页。。十一月,契丹涿州刺史耶律琮致宋权知雄州内团使孙全兴书的内容是:“切思南北两地,古今所同,曷常不世载欢盟,时通贽币。往者晋氏后主,政出多门,惑彼疆臣,亡我大义;干戈以之日用,生灵于是罹灾。今兹两朝,本无纤隙。若或交驰一介之使,显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重修旧好,长为与国,不亦休哉!”《宋会要辑稿》蕃夷一之二。(孙)全兴以闻,太祖“遂命知雄州孙全兴答涿州修好书”(元)脱脱:《宋史》卷三《太祖纪三》,中华书局,1985,第43页。。双方通和之举成功,于是在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双方正式派遣使臣进行交聘,两朝关系友好。有的学者专门论及辽宋首次交聘原因曹显征:《辽宋实现首次通和历史背景分析》,《北方文物》2006年第1期。,此不赘述。

其次,高粱河之战到雍熙北伐,宋太宗对燕云的争取与消极防御,宋辽绝和。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亲征北汉,辽遣使问宋兴师之故,宋答:“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则和好如故,不然则战。”《辽史》,卷九《景宗纪下》,第101页。结果辽出兵援北汉,宋辽绝和。自此到澶渊之盟25年两国未通使。

宋太宗平定北汉之后,收复幽云地区提上日程。宋辽两国在幽云地区交战不断,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发兵镇定(今正定)北伐幽州,宋军在高粱河大战中被辽打败。

第二次是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兵分东、中、西三路,宋辽军大战歧沟关,宋军大败,因东路军曹彬的溃败招致雍熙北伐满盘皆输。至此宋太宗对幽云十六州收复设想化为泡影,宋朝逐渐放弃以武力收复幽云地区的信念。宋太宗对辽采取“守内虚外”之策漆侠:《宋太宗与守内虚外》,《宋史研究论丛》第3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第1页。,从此宋统治集团放弃武力收复幽云的目标,也停止了开拓疆土的活动,积极防御的战略被消极防御战略所取代。陈峰:《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第41页。宋朝订立防御战略也是迫于宋辽战争失败的一种选择。宋开始储水为塞,何承矩上塘泊屯田之利,塘水御敌的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中间也曾积极和辽议和,但是没有成功。

再次,澶渊之盟,宋真宗亲征与御辽策略,宋辽和平遣使。

宋真宗即位后,完全继承了前朝的御辽战略,但对辽军南犯,一筹莫展。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闰九月,辽倾全国之兵力分东、西两路攻宋,西入河东,东入河北。辽军一直打到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直接威胁到北宋首都开封。在消极防御不利的情况下,十一月,宋真宗亲征,渡过黄河,宋兵远望御盖,士气大振。辽军接二连三失利,宋军用床子弩射杀辽军大帅挞览,辽军士气大挫。当时辽国状况是:辽景宗死后,辽圣宗即位不久,承天太后泣曰:“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辽的这次进攻“是为了掠夺财富,并不是为了消灭北宋”武玉环、陈德洋:《澶渊之盟与宋辽关系》,张希清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57页。。因此,澶渊之盟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的状态下形成的。

辽萧太后向宋议和,宋遣曹利用和谈,最终在十二月,订立盟约,即澶渊之盟。双方规定:“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一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垅亩稼穑,南北勿纵警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掘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长编》卷五八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第1299页。从此宋辽实现第二次约和,宋朝承认辽对燕云十六州占有,辽占有长城,宋边界推进到东起白沟河,中经河北省北部西至山西省中部一线。此后宋辽再无大的战争,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当然,宋辽间的小冲突还是有的。宋仁宗庆历二年、辽重熙十年(1042),辽趁宋夏战争之际,谋取“宋旧割关南十县地,遂遣萧英、刘六符使宋”《辽史》卷一九《兴宗纪》,中华书局1974,第226页。。后签订《关南誓书》,增“绢十一万匹,银十一万两”;同时还对溏淀双方沿边守军和逃亡人都较前有更仔细的规定。《契丹国志》卷二〇《关南誓书》,第193页。

自订立和约开始的景德元年(1004)到宣和三年(1121),双方为维持和平关系,不断派遣使臣交聘。宋辽双方社会经济在和平的117年中,获得恢复和发展。如:宋朝宰相王旦言:“国家纳契丹和约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第9542页。辽道宗在接见宋使时谈道:“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苏辙:《栾城集》卷四二,《北使还论边事札子五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表明宋辽双方和平也是深得民意的。

最后,金的兴起,唤醒了宋徽宗对燕云地区的幻想,宋辽绝交。

北宋末年,天灾人祸弄得人民无法忍受,纷纷起来反抗朝廷,当时形成两支起义军:一支是江南的方腊起义军,另一支是京东、河北的宋江起义军。此时辽朝在辽道宗统治下也出现由盛转衰之势,特别是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后,统治基础日削,处于崩溃前夕。

在宋、辽渐衰的时候,一个新的势力悄然兴起。公元111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朝,是为金太祖。从此,金太祖抗辽的斗争更加激烈。金朝势力日益强大,竟唤起了昏庸的宋徽宗的幻想,欲借助金朝力量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建立不世之功。

宣和二年(1120),北宋派马植赴金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境),宋军攻取辽的南京(今北京)和西京(今山西大同)。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宣和四年(1122),宋军忙于镇压方腊起义军,金军独自攻下辽中京和西京,辽天祚帝率领残兵退入夹山。燕王耶律淳被拥为皇帝。三月,辽遣使来,宋以天祚在夹山,燕王擅立,不受,从此,宋朝正式撕毁澶渊之盟和约,宋辽绝交。

宋徽宗手诏以收复燕云地区、恢复汉地为名向辽宣战,但是不幸的是宋攻辽失败,使收复燕云的幻想再次落空。宣和七年(1125),辽天祚帝被俘获于应州,至此,建立了210年的辽国灭亡,靖康元年(1126),金攻入开封。随后宋朝徽、钦二帝及皇后、妃嫔、宗室约2000人被金掠去,立国167年的北宋灭亡。

纵观辽宋关系,与其说北宋对辽的外交政策是内政的延伸,不如说是在当时外部外交关系压力下对内政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