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是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大约在战国初年编辑成书,即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孔子去世70年左右)。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之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拜金主义盛行,腐败现象严重,人们的信仰随之而缺失,道德随之而失范,思想随之而迷茫。《论语》一书,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君子人格、促进身心和谐等,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汲取《论语》智慧,来感悟人生哲理,从而寻找到我们曾经失落的精神家园。

当今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然而当今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论语》一书,充满哲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虽经两千余年沧海桑田的社会变迁,仍不失其普遍适用的价值,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来提升行政能力,从而寻找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把金钥匙。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又开始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依赖于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中华文化,才能与西方强势文化形成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才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才能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只有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才能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只有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如果没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大国心态,就不可能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如果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就成为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打造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从夏商以来就是多元文化;自汉代以来,儒家文化成为中华多元文化中的主体,而《论语》又是儒家文化的原典、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的形成和发展皆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言语行为以及社会习俗等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受到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论语》曾经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也将在新时代绽放其智慧的光芒;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华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如果抛弃了《论语》《老子》等经典,就等于斩断了中华文化的根。

人的一生总得读几本好书才行。《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既然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可能追求无限的知识,那么我们就选择读精品吧。精品也数不胜数而难以读完,那么我们就选择读经典吧,《论语》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从2007年开始,我为大学生开设《论语导读》校选课,每次讲课都是座位爆满;学生听我的课,一般要提前半小时去占座位,甚至经常还有不少学生站在教室里的过道上听课;并且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该门课程结束。恐口说无凭,下面从网上摘录学生对我讲授《论语导读》(后来更名为《论语与人生智慧》)课的十则留言为例。

 

(1)听了黎千驹老师的课,我才知道自己报考湖师文学院是正确的选择,我们为文学院有这样高水平并且讲课幽默生动的老师而自豪。黎老师,我们喜欢你!

(2)我从未想过,一个老师可以把选修课上的如此生动!在我印象中,每次上课教室都是人满为患,走道堵的水泄不通,而我也是其中渴求知识的那一位。黎千驹老师德高望重,才华横溢,讲起课来信手拈来,讲话幽默风趣,以至于每次课上完了我都会感叹: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得加时才行啊!

(3)作为毕业生,早已没课了,本来是挑个教室自习的,可是黎老师来上《论语导读》选修课了,本来不认识老师的,却被老师的课深深吸引,也认识了我们湖师这么优秀的一位老师,我听了这么优秀的我的人生最后一课。

(4)其他课程或多或少的会因为课程的沉闷而倦怠,惟独《论语导读》课一直吸引着我,我也没有逃过老师的一节课。许多同学也很喜爱这门课程,我想可能是老师的人格魅力使然。《论语导读》课让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乐观,学会了爱人,学会了思考。它是我们人生的指路标,引导我们不断前进,激励我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敬重黎老师!

(5)在课堂上我领略了黎老师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老师教育我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这门课确实让我感受颇深,将使我一生受益。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谢谢黎教授的教诲,这将是我一生的记忆。

(6)记得第一次上黎教授的课,老师一身帅气的西装,挺拔的身躯,以那充满睿智的眼神注视着我们,一股学者风范竖立在我们众多学子当中。老师讲课那可真是一个字,绝!从头到尾,神采飞扬,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小哲理,都让我深深地沉溺在这精彩的课堂中。每次上课,我都感觉是在与大师在交谈。从教授的课中,我学习到了做人的诸多道理,我懂得了真诚待人、尊师重道,懂得了求同存异、谦虚谨慎,懂得了宁静致远、安贫乐道。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铭记先生给我们的教导,从生活中实践,用论语的智慧来引领人生。

(7)黎教授不仅是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来影响学生,更是以自己的高尚品质来指引学生。这样的教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授。我深刻记得教授的那句话:“我是为了孩子们才来上这门选修课的。”作为“孩子们”中的一个,现在回想起这句话还会有想哭的冲动。是的,这就是我们的黎教授,他专注于学术,不求名不求利;他声名远扬,却甘愿为了学生来认认真真的上这并不被人重视的选修课。他风趣幽默,他文采飞扬,他能惹得全场掌声连连。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仍会毫不犹豫的把最响亮的掌声献给我们敬爱的黎教授,亲爱的黎老师!最后,再一次把诚挚的敬意和谢意献给“湖师骄傲”——黎千驹教授!

(8)黎千驹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一股涤荡心灵的清泉,冲去心里的某些名利,金钱的污垢,塑造完美的人格。这门课结束了,可是那些体会是不会流失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会在我的人生中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感谢黎千驹老师上了这门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课程。

(9)初来大学,和很多同学一样,我的内心是很迷惘的,既不知道大学四年该怎样过,也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是黎老师的《论语与人生智慧》课,带领我拨开了迷雾,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10)我小时候认为老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总期待着有老师能够引导我的人生道路,可是后来遇到的一个个老师都挺让人失望的,甚至我都会排斥成为一名教师。黎老师的课让我庆幸我考进了湖师,很庆幸选了黎老师这门课,很庆幸能遇到黎老师这样的老师。谢谢黎老师。

 

我也曾多次应邀到黄石市委党校给副处级干部讲授《论语与行政管理》;也曾作为黄石市委讲师团成员以《儒家文化与先进文化建设》为题,应邀到不少企事业单位去宣讲“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种全会精神”(2011年);又以《论语与和谐社会和谐人生》为题,应邀到不少企事业单位去宣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精神”(2015年);接着以《孔子的修身观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三严三实”》为题,应邀到县(区)委中心学习小组去宣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讲话精神”,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承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宋月华社长邀请,约我撰写《论语导读》,并规定了撰写体例,即由《论语》原文、译文、注释和解读四部分构成,字数30万字左右。

本书的《论语》原文是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为底本(中华书局,2009年第3版),但把杨本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把异体字改为正体字,并对其中的个别标点作了适当的修改。

在注释部分,本书根据前贤遗留的训诂资料和文献语言材料来探求和诠释词义,不说无证据之言;在吸收前贤的训诂成果时,我们既不妄自非古,也不盲目泥古佞古,对诸家注释择善而从;如果前贤对某个词义皆解释错了,或者都没有论及,则出己意,目的是力求恢复《论语》的原貌和探求《论语》的原意。但限于本书的体例和篇幅,故不作繁琐考证。

在译文部分,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而以直译为主的方法,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今译;力求译文与原文的字、词、句三者一一对应,句式和语气也基本相当,以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原貌,反映出原文的语言特点。

在解读部分,力图杜绝当今某些《论语》读本中用“六经注我”的方法来任意发挥或肆意歪曲《论语》,或者说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论语》的做法;力求扣住《论语》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价值,主要根据“尊重经典、古为今用”的义理阐释原则,试图在准确理解《论语》原意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阐发《论语》中所蕴含的意旨或哲理及其在当代的价值,从而为现实社会服务,同时引导人们汲取《论语》智慧,感悟人生哲理,提升行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也只有这样,以《论语》为源头的儒学才能不断地注入活水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论语》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本书既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是研究《论语》的学术专著,又能够雅俗共赏,是广大《论语》爱好者的理想读本,亦可将此书作为开设《论语》课程的教材。

两千年来关于《论语》的注释汗牛充栋、歧解纷呈,何况仆道不笃,业甚浅近,加之见仁见智,因此本书的译注并非皆正确,解读并非皆到位,我诚恳地期待着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我的邮箱是:liqianju2005@126.com,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黎千驹

2016年5月于湖北师范大学耐寂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