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拔罐养生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罐疗法的操作要领

◆拔罐常用体位

在进行拔罐之前,要先让患者选好一定的适宜位置,可以将选好的患病部位和穴位露出来。然后施治者站在患者的旁边,严格按照火罐法、抽气罐法或者水罐法等不同的操作要领对患者进行拔罐。

在选择拔罐体位的时候,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一要使治疗部位充分地暴露出来;二要使病人感到舒适持久;三要便于施治者进行拔罐操作。最常用到的体位有以下5种:

仰卧位

仰卧位就是使病人在床上平躺,使双上肢自然放在身体的两侧。此体位适用于对头面,胸腹,上肢内、外侧,下肢内、前、外侧部位进行拔罐治疗。

⊙仰卧位

俯卧位

俯卧位就是使患者在床上俯卧,两臂自然地放在身体的两侧,在颌下垫一个薄枕。这种体位适用于对腰部、臀部、背部、双下肢后侧及颈后部等处进行拔罐治疗。

⊙俯卧位

侧卧位

侧卧位就是病人自然地侧卧在床上,两只下肢屈曲,在前臂的下面可以垫上一个软枕。这种体位适用于对腰、背、胸、腹、下肢的前后及侧部进行拔罐治疗。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仰靠坐位就是病人仰首靠坐在椅子上。这种体位适用于对头面、肩臂、前胸、腿部进行拔罐治疗。

⊙侧靠坐位

俯伏坐位

俯伏坐位就是病人俯首而坐,将两只手平放在桌子上,露出颈项背腰部。这种体位适用于对后项、肩背部进行拔罐治疗。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侧伏坐位适用于对面颊等部位进行取穴操作。

⊙侧伏坐位

◆拔罐过程

在选定拔罐部位以后,需要对一些施术部位进行特殊处理,比如,如果选择走罐法和旋罐法,需要施术前在皮肤上涂上一层润滑油;如果选择的是针罐法,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如果施术部位的皮肤凹凸不平,或者有痈疮、溃疡等,应该选择面垫罐法;如果患者皮肤干燥,皮下脂肪非常少,应该用热毛巾湿敷以后再进行拔罐;如果在一些毛际部位,或者是毫毛比较粗密的部位进行拔罐,要事先将毛发剃除;对于一些皮肤娇嫩的小孩子,为了避免损伤皮肤,可以先在其皮肤上贴上一层蘸湿的纸,然后再进行拔罐;如果在肌肤消瘦、骨突的部位进行拔罐,为了防止漏气和减轻拔罐时的疼痛,可以在罐口涂抹一层凡士林。

开始拔罐以后,施治者应随时对罐内皮肤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随时询问患者感觉如何。罐具的大小、罐内温度、扣罐时机及速度等因素都会对吸拔力的大小产生影响。在用火力或水煮、水蒸气排气拔罐的时候,如果罐子里的温度过高,扣罐的速度太快或者罐具深而大的话,吸拔力就会非常大,反之就会很小。通常要根据病情来灵活地掌握。如果罐力太大,导致患者感到很疼痛的时候,要放进一些空气,使吸拔力减小。具体方法是一只手拿住罐体,使其稍微倾斜,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其形成一个非常小的空隙,让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如果拔罐以后患者没有感觉,就说明吸拔力不足,需要重新进行拔罐。如果是因为拔罐部位凹凸不平而导致漏气,应该换个部位进行拔罐或者改用面垫罐法。

在进行拔罐的时候,要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并确保拔罐部位的平整,以使罐具处于稳定的状态。

在进行拔罐的时候,室内要保持温暖,患者躺卧的地方要远离风口,以防着凉。

在进行拔罐的时候,应该给患者加盖衣物,以防着凉。施治者要认真地对罐内皮肤隆起的程度和皮色的变化进行观察,不仅要避免因为吸拔力不够而导致火罐脱落,而且要避免因吸拔力过大或者留罐的时间太长使患者皮肤出现较大的水疱。

如果在患者身上拔出了脓、血,要用无菌棉球将其清洗干净,然后用纱布包裹好。

◆拔罐时间

确定拔罐时间的决定因素有以下几点:

1.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和所拔罐的部位进行判断。

例如,如果患者比较年轻,拔罐时间就可以稍微长一些,而如果是年老的患者,拔罐的时间就要稍微短一些;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拔罐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病情较重的话就要将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如果拔罐的部位是面、头、颈、肩、上肢等部位,时间可以稍短;如果拔罐的部位是腰、背、腹部、臂部以及下肢部位,时间就可以稍微长些。

2.要根据不同的罐具来确定拔罐的时间。

如果选择的是大罐,大罐的吸拔力比较强,每次只能拔5~10分钟;如果选择的是小罐,因为小罐的吸拔力较弱,每次可以拔10~15分钟。

3.还要根据选择的拔罐方法来确定时间。

比如,如果选择的是闪罐法或走罐法,应该以罐下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呈红豆点状的痧块、痧斑和瘀斑等为准来决定留罐治疗时间;如果选择的是针罐法,应该根据针感和出血情况等来决定留罐时间;如果选择的是其他罐法,就要根据具体拔罐方法的不同而以罐下皮肤出现疼痛、潮红、肿胀、紫斑、灼热、抽拉感等为准。

如果拔罐时间太长或者拔罐的压力太大时,会非常容易出现小水疱。如果出现的水疱很小,而且数量不多的话,会自然吸收,没有必要进行处理;但是如果水疱的数量很多,就要覆盖上一层无菌纱布,以防擦破;如果水疱比较大,就要立刻用一次性毫针将水疱穿透,将水液排出,在表面涂上一层甲紫药水,并覆盖上一层无菌纱布。

◆起罐方法

起罐就是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子取下来,又被称为脱罐。在火罐起罐的时候,要用一只手握住火罐,然后稍微向一侧倾斜,另一只手的手指按在罐边缘一侧的皮肤上,然后手指用力地向下压,同时握罐的手朝着倾斜的方向拉罐,就会导致罐口漏气,从而使负压消失,罐子就会脱落。在起罐的时候,切忌生拉硬扯,否则,容易导致皮肤被损伤。通常,起罐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起罐

在挤压罐起罐的时候,如果是中、小罐,要用两只手的大拇指用力地向下压,如果是大罐,要用单手掌根用力地向下压,以使罐内的负压消失,使罐具稍向一侧倾斜,与皮肤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这时,罐具就会自然脱落。

⊙挤压罐起罐法

在抽气小罐起罐的时候,可以选择采用火罐起罐法,还可以用空针或唧筒将空气注射到罐内,使负压消失。

⊙注射空气起罐法

对于贮水、贮药罐,因为罐中存在水液或者药液,在起罐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不要让水、药液向外流出,以免弄脏衣物。可以在起罐之前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原来罐口是向下的,将其调整为横向或向上的位置以后再起罐,这样会保证水、药液不会溢出。

⊙贮水药液罐调整体位起罐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移罐的方法来起罐,就是在拔罐的一侧涂抹上一层润滑油或水,把罐具从罐口向下推拉移到横向,或移到朝上的位置,然后再起罐,这样也可以使罐内的水、药液不致外溢。

⊙贮水、药液罐走罐起罐法

在起罐的时候注意动作要轻柔,用力要适当。所有让患者感到疼痛,或者给患者造成损伤的起罐操作都是错误的,应严格避免。

单纯拔罐起罐后,无须处理或在吸附部位局部涂上拔罐润肤剂,以防干裂、疼痛。在非常寒冷的时候,如果患者的身体很弱,为了避免风寒,应该注意拔罐(吸附)部位的保暖。在拔罐后的30分钟内严禁使拔罐吸附处的皮肤沾凉水。在起罐以后,要让患者喝1杯温凉开水或者矿泉水,以起到补充津液、增强活血通络、托毒外透的作用。如果在走罐的时候在皮肤上涂抹了润滑介质,在起罐以后一定要用干净纸巾擦干。在起罐以后,如果发现被吸附的皮肤表面有黄水、红水、水珠等,要用干净棉球或纸巾将其擦干。如果在皮肤上长出了水疱,可以用消毒针或一次性针灸针将水疱刺破,然后用医用棉球擦干,再在长水疱的地方涂上紫药水,也可以让其自行吸收。如果使用的是先针刺后拔罐的手法,在吸附部位上可能会出现针孔处出血的现象,这时,可以用医用消毒棉球进行局部按压止血。

◆罐斑的意义

罐斑就是拔罐后皮肤上留有的印记,这对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常见的罐斑多是紫红、潮红或紫黑色的小点状的瘀斑或痧点,局部会有不同程度的热痛。罐斑可以持续一天到数天,这是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通常,没有病的人大多都没有明显的罐斑变化。

不同的罐斑有不同的中医临床意义:

·如果罐斑上有水汽、水疱或者水肿,就说明患者因湿盛、寒凉或者受寒潮湿而致病。

·如果罐斑上有血红或黑红色的水疱,就说明患者久病湿夹血瘀。

·如果罐斑呈紫黑色或紫红色,且没有丹痧和发热的现象,就说明患者寒加血瘀证,而且轻重有差别。

·如果罐斑呈紫黑色或紫红色,或者出现触之微痛、丹痧、身体发热的现象,就说明患者有热毒证。

·如果罐斑处有一点痒或者出现皮纹,就说明患者有风证。

·如果罐斑的皮色没有变化,而且触之不温,就说明患者有虚寒证。

·如果在拔罐以后没有出现罐印,或者虽然有罐印,但是很快就消失恢复正常,说明病邪比较轻;如果罐印很长时间都没有消退,就说明病邪已久,治疗时间应延长。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的颜色会慢慢地减轻,这预示着病情的转归。

以上这些对罐印的说明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出现了上面这些情况,不可以单纯地按照上面的说法来判断。而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

拔罐指南

通常,如果在开始拔罐的时候,罐斑的颜色比较深,但是经过几次拔罐以后,罐斑的颜色慢慢变浅,就说明患者体内的邪气正在逐渐消失。如果罐斑比较重的人,脸色没有光泽,皮肤暗淡、粗糙,在罐斑变淡或者消失以后,脸上的皮肤也会变得越来越有光泽,毛孔会变得细腻,整个人都会变得精神爽朗。

在起罐以后,触摸罐斑部位的皮肤,如果比较凉,就说明该患者多是虚证、寒证、湿证、风证;如果罐斑处发热,则说明患者多是实证、热证、瘀证、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