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永望大陆:玉山之巅有国殇
2003年3月1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说:“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在两岸关系上有哪些问题要有所推动?您个人的期待又是什么?”温家宝总理十分激动地引用了一首诗作答:“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
温家宝总理引用的这首《望大陆》哀歌,是于右任先生写于1962年1月24日凌晨的泣血之作。为什么四十多年过去了,仍能深深地打动共和国第六任总理的心呢?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句,却能引起海峡两岸同胞的共鸣?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右任,陕西三原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举人后,效法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披头散发,脱去上衣,光着膀子,右手握刀,请友人拍照留念,表明自己反对清朝统治的决心。在日本他见到了渴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了同盟会。1907年,他创办了反清的《神州日报》,以后又相继创办了《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他在民众中赢得了“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的美誉。武昌起义后,于右任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后又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孤岛,晚年备感孤寂,十分思念大陆与故乡。他自知此生无法重返大陆、回归故里,于是在日记中安排了身后之事。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22日的日记中写道:“葬我在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是山要最高者。”24日,他在晨光熹微之时,写下了《望大陆》这首撕肝裂肺的哀歌。
《望大陆》原本是一首无题诗歌,在于右任生前并未发表。1964年,于右任先生辞世后,他的秘书在整理遗物时从其日记中发现了这首诗。这首诗一经披露,就不胫而走,为人们争相传颂,于是人们将这首无题的心灵悲歌或命名为《望大陆》,或称为《望故乡》,或称为《国殇》。
尽管治丧委员会并没有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台湾的最高峰,但台湾的爱国民众还是发起了“每人一元”的捐款活动,用这笔募集的资金为于右任塑了一尊连台基高3米的半身铜像,将它竖立于台湾最高山峰(海拔3997米)——玉山之巅。
于右任,一个值得中华儿女世代景仰的辛亥革命老人,一位赢得了海峡两岸爱国民众共同尊敬的诗人,却不容于陈水扁之流的“台独”分子。1995年11月,建立在玉山之巅的于右任半身铜像被“台独”分子砸坏;1997年元旦的午夜,竖立在台北市仁爱路高达7米的于右任铜像被偷偷锯割并搬迁。
陈水扁之流能拆毁于右任的铜像,但却无法阻止海峡两岸人民对于右任的怀念,无法阻止人们对于右任爱国诗篇《望大陆》的传诵。
资料来源
魏建宽.玉山之巅有国殇——于右任诗《望大陆》赏析[J].阅读与鉴赏,2004(3).
于右任,刘永平.于右任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许有成.于右任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案例点评
于右任的诗篇《望大陆》,是一首眷恋的哀歌,思乡的绝唱。全诗借用“楚辞体”,可谓一咏三叹,情悲意切,撼人心魄,饱含了于右任先生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和对祖国家园的热爱。
割不断的“乡愁”、理不清的情思,总是融在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之中。1962年1月12日,于老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最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有生之年无法回到故乡,死后也要在高处永望大陆。故土家园,是于老先生魂牵梦萦的地方;永望大陆,是于老先生至死不渝的情思。
鲁迅先生曾说:“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望大陆》何以能“撄人心”,万人传唱?根本原因就在于,于右任先生用自己心底所喷涌出的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将家国之痛和民族之忧交融在一起,将爱国思乡的情思和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交融在一起。跟随老先生30年,又是于右任研究者之一的台湾书画家刘延涛先生,曾经感慨无限地说:怀乡是人共有的感情,只是于老的感情特别深;统一是中国人共有的愿望,只是于老的愿望特别切。
执笔人:浙江师范大学 鲍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