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时期
司马懿的登场
179年,司马懿出生于河内一户名门望族。后来,他作为魏军的统帅与诸葛亮在五丈原对战,奠定了统一三国的西晋王朝的基础。司马懿出生时正值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之前夜。当时儒家官僚遭受宦官势力的镇压,因“登龙门”的典故而广为人知的士人领袖李膺等人被捕入狱,史称“党锢之禁”(169年)。不久黄巾之乱(184年)爆发。
司马懿的家世自称是秦灭亡后与项羽、刘邦等同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殷王司马卬之后,到了东汉时期,司马氏已成为郡守辈出的名族。司马氏家族与曹操的关系早在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的时候就已建立,他本人则在208年到曹操手下供职。此后担任曹操的参谋,并辅佐曹操嫡子曹丕,在曹操的丞相府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220年,一代英雄曹操去世。在由此可能引发政情混乱之际,作为丞相府的司马,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接着在拥戴曹丕继任丞相并夺取帝位(即位后为魏文帝)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因此,司马懿深得魏文帝的信任和器重,甚至被文帝比作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宰相萧何。
重用司马懿的魏文帝作为一位有名的文人皇帝,曾如此论述和颂扬文学的价值:“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26年这位皇帝临终时,将刚立为皇太子不久的曹叡(魏明帝)托付给宗室曹真、曹休、建议实施九品官人法的陈群以及司马懿等四人后,便一命归西了。
10 司马懿(历代古人像赞)
这时,诸葛亮向对此政治形势感到不安的魏国边关守将孟达派遣使者,劝说其归顺蜀汉。孟达为此所动准备反叛魏国,对此司马懿巧施谋略镇压了这起谋反,成功地挫败了诸葛亮的北进之志。
这一次诸葛亮并没有与司马懿直接过招,这个回合可谓从228年起到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的阵中去世为止蜀国所进行的五次北伐战争的前哨战。就这样,司马懿担负着魏国军事行动的最高责任,与蜀国的诸葛亮对峙,直到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成功抑制了蜀国的威势。此后,司马懿掉转马头,于238年讨伐东方辽东地区的割据势力、屡次与吴国联合攻打魏国的公孙渊。而司马懿在魏国内的威势则稳如磐石。
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就在这时卧病在床的明帝召见回到河内的司马懿,握着他的手说道:“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随后驾崩。
司马懿接受遗诏辅佐新皇帝齐王芳,却与同为顾命大臣的魏朝宗室曹爽不和,事态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司马懿的实权一时被剥夺的程度。
11 从五丈原远望渭水 诸葛亮为了与司马懿对战,在五丈原布下阵势。五丈原北临渭水,东西都是深沟,有石头河、麦里河流过,是面积为100多平方公里的一处台地
虚虚实实明争暗斗七旬老翁夺取权力
然而,249年司马懿却通过政变诛灭了曹爽一派,将魏国的实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本系列的第四卷中也有介绍,这段时期司马懿与曹爽之间展开虚虚实实的明争暗斗,从史书记载的以下片段中可窥一斑。虽然这段记述真伪莫辨,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当时的紧迫状况。
247年四月,司马懿之妻张春华去世(年五十九岁)。五月,司马懿称病,不再过问朝政。曹爽阵营中的一人、国都所属辖区河南郡的郡守李胜被任命为荆州(湖南省)的长官,假装前来向司马懿告别,实际上是为了探听他的虚实。当时,司马懿在两个婢女的搀扶下出来迎接,衣服却从手上滑落。他用手指了指嘴,意思是口渴了,婢女把粥端上来后,司马懿不用汤勺,直接端起碗喝,粥全都流了出来,弄湿了胸口。李胜说道:“听说太傅旧病复发,却不曾想有这么严重。”司马懿气息奄奄地说道:“年老卧病在床,死期将至了。你说你要被派到并州(今山西省),并州离北方胡人的地方很近,请多加防备。恐怕下次你回来就见不到我了。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还请你多关照。”李胜回答说:“我要去的是老家荆州,不是并州。”但司马懿仍然弄错了,问道:“你要去并州吧?”李胜只好再说一遍:“我被任命到荆州。”司马懿回答道:“我年纪大了,头脑不中用了,刚才没听清楚你的话。原来你是要回老家当长官呀!太好了,好好干!”李胜离开司马懿家,紧急向曹爽汇报说:“司马公恐不久于人世,他的身体和精神已经分离。您可以放心了。”
然而,249年正月初六,齐王芳(废帝)外出拜谒明帝的陵墓,曹爽阵营的人全都跟随皇帝一同前往。司马懿伺机发动政变。结果,曹爽及其所有党羽全家一同被拉到闹市处斩。至此司马懿的霸权形成,上边下诏任命他为丞相。这时司马懿七十一岁,在当时来说是稀有的高龄。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时期
政变两年后,251年八月,司马懿结束了其波折跌宕的一生。司马懿有九个儿子,继承司马懿事业的司马师、继承司马师事业的司马昭这两兄弟为其元配张春华所生(参看插图12)。
据说发动政变时,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人一起仔细谋划,司马师及其私下募养的“死士”三千人为政变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而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是否有能力作为继承人担负起重任,后人不得而知。
12 西晋(司马氏)系图
就在这时,252年魏国与吴国在东关展开大战,魏国大败。这是一次由魏国勇将毌丘俭、诸葛诞等所领军的大规模对吴作战。魏军被当时吴国大将诸葛恪的军队击溃,这时朝廷准备对从军的诸将问罪。
然而,司马师却说:“不听谏言才落得这个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将何罪之有?”史书记载,由于司马师自己承担败军之罪,众人感到羞愧,佩服其度量。对于这一举动,《资治通鉴》的注释人、著名的胡三省给予了辛辣的评价:“(司马师如此言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盗贼也有道,更何况司马师盗的是国家!”总之,司马师通过这些做法,在司马懿去世后成功地收揽了人心,之后便向魏晋禅让的计划逐步前进。
254年二月发生了一件事,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反对司马师,事情泄露后,与此有牵连的人都被处死。皇帝(齐王芳)也参与了这一事件,司马师借皇太后懿旨,斥责皇帝堕落,将其废黜。随后将文帝之孙、明帝之弟高贵乡公曹髦(被称为魏后废帝)立为傀儡皇帝。
然而,这一擅权的废立之举招致了在对吴战线的重镇驻防的毌丘俭、文钦等魏国众宿将的强烈反对,事态进一步发展,乃至于司马师亲自率军镇压叛乱(255年正月)。虽然打了胜仗,但司马师那只病眼却在战争中掉了出来,为了避免动摇军心,他隐瞒了病情继续领军作战,情形非常悲壮。司马师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在叛乱的主谋毌丘俭死后,过了七天,司马师在班师回洛阳的途中,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县东)病逝。
当时奉哥哥的命令留守都城洛阳的弟弟司马昭急忙赶到许昌。司马师在临终前将全军委托给司马昭,而皇帝(高贵乡公)却打出了起死回生的一招。他对司马昭下令说,由于东南之地刚刚平定,你暂时先在许昌驻守。同时又令尚书傅嘏率领待命的各路军队回师洛阳。
这是皇帝趁司马师之死而统帅暂缺之机发动的夺权行动。然而司马昭察觉出皇帝的意图,不顾高贵乡公的命令回到洛阳,二月司马昭就任大将军和录尚书事,达到军权和行政权的顶点。
13 竹林七贤 发自东汉末年清议的清谈,受到弹压后,在魏代更偏向于哲学上的谈论。所谓竹林七贤超逸脱俗的清谈也属于这一源流,在篡夺魏王朝的行动逐渐浮出水面之时,他们的清谈潜藏着对魏晋更替的政局的愤怒和忧虑
当时,在毌丘俭死后,诸葛诞驻守在对吴作战的重镇寿春。他属于琅邪诸葛氏,与蜀国诸葛亮、吴国诸葛瑾(亮之兄)诸葛恪父子同族。司马昭一掌握辅政大权,便派遣心腹贾充去见诸葛诞,打探其动静。
于是,贾充试探问道:“洛阳诸贤都希望魏向晋禅代,不知您是怎么想的?”诸葛诞厉声回答:“君乃贾逵之子,枉你世受魏恩,怎么能够想到把社稷送给他人?倘若洛阳有变,我将以命相护。”结果,257年五月讨伐诸葛诞的诏令下来,司马昭奉皇帝和皇太后之命,派遣二十六万大军前去镇压。之所以假借皇帝和皇太后的旗号,其意图为的是在司马昭离开洛阳时防止出现拥立皇帝的势力。
通过如此缜密的作战安排,次年二月司马昭一方取得了胜利。诸葛诞被斩杀,全族被诛灭。据史书记载,诸葛诞的亲兵数百人,相邻两人交叉着手排成一列,对方每斩杀一个人都劝说其他人投降,然而谁都没有动摇,直到最后一个。
260年五月,即位五年多以来未能从司马氏手上夺权的皇帝(高贵乡公)死于非命,年仅二十岁。皇帝聪明好学,随着年纪渐长,对司马氏的专权越加愤懑,最终爆发。
260年五月己丑之日,皇帝召见近臣王沈、王经、王业三人,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然而,王沈、王业马上将这个密谋计划向司马昭报告。
皇帝拔出身上的佩剑,带着几个宿营的兵士出击,贾充从外面来到皇宫,与皇帝在南面的门阙相遇。皇帝拔剑而立,贾充的随从怯而后退。据说,这时贾充对自幼被司马昭抚养成人的成济说道:“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今日无论发生何事,概不问罪。”成济得此授意,上前将皇帝刺杀。听到皇帝被刺身亡的消息,司马昭大惊,晕倒在地。
就这样,司马昭使魏后废帝曹髦死于非命,而他慎重地判断舆论对此作何反应,随后以魏晋禅代为目标,积极讨伐在诸葛亮去世后日薄西山的蜀国,希望在世人的一片赞誉声中一鼓作气实现禅代。
14 蜀(刘氏)系图
蜀国灭亡与司马昭进封晋王
在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夺势的过程中,魏对蜀的远征始终未能成行。然而,到263年五月,终于下达了征讨蜀国的诏书,八月从国内动员了十八万军队,由钟会等人率领向蜀国方向进发。
十月,钟会的军团控制了汉中,与防守入蜀咽喉之地剑阁(今四川省北部)的蜀国大将姜维对峙。另一方面,从关中南下的邓艾绕过剑阁,从阴平穿越崇山峻岭地带进入江油(今四川省北部),对蜀发动突然袭击,在绵竹大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所率领的蜀军。蜀国对魏军的突然攻入和己方的大败感到非常吃惊,经朝议决定投降。刘禅亲自来到驻扎在都城成都北部的邓艾军营前,将双手反绑在背后,并用车载着一口棺材表示自己犯有当死之罪(面缚舆榇),向魏国投降(十一月)。
至此,蜀汉经刘备、刘禅两代四十三年而灭亡。此后,钟会与邓艾产生矛盾,与蜀国故将姜维联合发动叛乱,蜀地仍不时陷入混乱状态,但终究没人能够逆时代的潮流而行。
263年十月,平定蜀国的大势已非常明朗,这时朝廷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司马昭接受了。在此之前,尽管下面曾几次劝进,司马昭都坚决地推辞了,这时才接受了进封,是因为司马昭判断时机终于成熟,有了坚定的决心。
此后的行动便非常迅速。同样有禅代企图的曹操,从魏公到就任魏王等了三年时间,而司马昭则在成为晋公的六个月后便进为晋王(264年三月),五月将司马懿和司马师分别追谥为晋国的宣王和景王,十月将嫡长子司马炎立为晋国的世子。
另外,在264年五月,对五品官骑督以上的文武官员六百名分别授予了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并根据爵位高低封给有爵位的人从五千户到四百户的食邑。这是为魏晋禅代做准备而对魏臣的一种“本领安堵”,对群臣进行一番安抚,以确保禅代万无一失。
到了七月,对礼仪、法令、官制等进行全面修订,禅让的准备基本就绪。然而就在这一关口,265年八月,司马昭突然去世,其子司马炎最终成就了禅代大业。
至此我们回顾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利用权谋术数篡夺王朝的过程。历史上留下的几乎都是这场历经父子二代的政治斗争鲜血淋漓的情景。然而,在关于这个时代的史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与这种论调不大相同的评价。
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习凿齿的史学家,关于魏军在东关之战中遭受大败时司马师不问诸将之罪而一人承担所有责任一事,他作出如下评价:
这真可谓智者之举。倘若讳言失败推卸责任,归咎于各种原因,经常自伐其功而隐匿失误,使上上下下离心离德,各种人才分散解体,那谬误就太大了!
另外,孙吴的张悌评论道:曹操虽然功盖中原,却玩弄诈术,战事不绝。因此百姓畏惧他的威严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叡继承了这种作风,刑罚苛繁劳役沉重,在内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对外连年征战不休。魏早就失去了民心。司马懿父子掌握大权后累建大功,废除苛政,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司马氏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寿春)出现叛乱却动摇不到根本;曹髦(高贵乡公)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
这些不同的评价是根据什么历史背景而作出的?下一节我们将对这一点进行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