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乡村再造:基于云南禄劝实践的反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禄劝农村的历史变迁、贫困特征及致贫原因

第一节 基本概况

一 禄劝县农村基本概况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滇中北部,距昆明72千米,东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昆明市东川区相连,南与富民县接壤,西与武定县毗邻,北界金沙江与四川省会理、会东两县相望。2013年末,全县辖15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89个村(居)委会,2548个村民小组,245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4233.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938.4公顷。截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48.0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146万人,占总人口的77.5%。《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luquan.gov.cn/05I/2015/3/1531815291437.html。禄劝县居住着汉、彝、苗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23万人,占总人口的31.89%。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10.8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1.28%;苗族1.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84%;傈僳族1.58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0.37%;其他少数民族1.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1%。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6.69‰。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概括2014年》, http://zfbgt.km.gov.cn/kmgk/695147.shtml。禄劝县过去的主要居民是彝族。清朝初年,随着贵州威宁彝族土司安氏和云南武定环州彝族土司李氏通婚,贵州苗民以奴隶身份作为陪嫁也逐渐开始迁徙到禄劝,并且主要居住在山上,四处游猎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经过土地改革,大部分苗族人开始定居并从事农耕,但是依然同时从事狩猎活动。

禄劝县域国土面积4228.5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98.4%,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县境内海拔相差较大,最高海拔4248米,最低海拔746米,全县山区、高寒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4%。除1.6%的地区种植水稻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种植玉米、马铃薯、荞麦和小麦,粮食产量低。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是靠畜牧业,经济来源单一,普遍收入较低。2013年全县农业人口42.1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8.3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35.1%。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38.05元,同比增长18.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比上年增长13.1%,人均消费支出1.42万元,同比增长14.7%。同时,禄劝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昆明市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禄劝概况》, http://www.luquan.gov.cn/01A。

二 样本村基本情况

1992年,禄劝县政府与香港乐施会合作,在禄劝成立禄劝县香港乐施会项目办公室(简称“禄劝项目办”,下同)。20多年来,禄劝项目办先后在禄劝边远贫困山区开展了一系列反贫困项目,项目覆盖转龙、屏山、汤郎、马鹿、云龙、中屏、团街、茂山、翠华、九龙、崇德等11个乡(镇)的30个村委会,138个自然村的4450户农户,共1.5088万人。课题组根据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在乐施会昆明项目办和禄劝项目办的大力支持下,根据项目实施的连续性、项目社区覆盖范围等标准,选取了团街镇马初行政村马樱花村、中屏镇书多行政村芹菜塘村和务茂德村、翠华镇汤郎箐行政村汤二村4个项目村(村民小组)作为调查对象,围绕禄劝项目办开展的农村反贫困历程、经验及乡村价值传承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马樱花村概况

马樱花村是一个苗族自然村,隶属团街镇马初行政村,马初行政村包括15个自然村,共有560户,2210人。村域面积4.8平方千米,耕地3270亩。村民由汉族、苗族、彝族、傣族组成,其中汉族是主要组成部分。该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烤烟收入,烤烟种植面积600亩。2014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是7258元。距禄劝县城66千米,距镇政府32千米,海拔2590米,是典型的高海拔冷凉地区。

全村共43户134人,耕地面积127亩,林地面积390亩。村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和小麦。养殖业是该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饲养猪、牛、羊、鸡等畜禽。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有水泥路从镇政府通往该村,村内主要道路已经硬化,农副产品及农用物资的运输工具以马车和小型拖拉机为主。该村基本上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二)芹菜塘村概况

芹菜塘村建村前,该地野芹菜较多,因此得名。芹菜塘村隶属中屏镇书多行政村,由保地以和芹菜塘两个自然村组成,距禄劝县城70千米,距镇政府11千米,海拔2350米,是典型的高海拔冷凉山区。

全村共37户137人,苗族和汉族混居,其中苗族33户121人,汉族4户14人。人均耕地面积4亩,村民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豆类和小麦等农作物。养殖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饲养猪、牛、羊、鸡等畜禽。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有水泥路从镇政府通往该村,村内主要道路已经硬化,农副产品及农用物资的运输工具以马车、小型拖拉机为主。该村基本上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三)务茂德村概况

在彝语中,“务茂”的意思是那边,“德”指坪子,务茂德即那边的坪子之意。务茂德村隶属于中屏镇书多行政村。距离村委会6千米,距离镇政府26千米,散列式聚落。该村地处海拔2200米的山上,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100毫米。2014年,全村共24户75人,其中60岁以上10人,80岁以上1人,18岁以下15人(大部分在上学)。该村劳动力基本上都是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村里只出过一个大学生。

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132元,以种养殖业为主。全村共有46亩耕地,轮休地12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豌豆等。有17户种豌豆19亩,一亩地收入6000元左右,扣除生产成本,纯收入5000元左右。有水泥路从镇政府通往该村,从村委会到村子的道路还是弹石路面和砂石路面,村内主要道路已经硬化,农副产品及农用物资的运输工具以马车、小型拖拉机为主。该村基本上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四)汤二村(中汤郎箐)概况

中汤郎箐村隶属翠华镇汤郎箐行政村第二村民小组(简称汤二,下同),在彝语中,“汤”指松树,“郎”的意思是山箐。因该村位于有松树的山箐中段,故名中汤郎箐。村中也有另外一种传说,以前这里有一种叫汤郎的昆虫,所以叫汤郎箐。该村距县城27千米,距离镇政府18千米。海拔2100米,是典型的高海拔冷凉山区。

2014年,全村共64户203人,多为苗族。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豆类等农作物。村民主要以种植烤烟和养牛、养猪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有水泥路从镇政府通往该村,村内主要道路已经硬化,农副产品及农用物资的运输工具以马车、小型拖拉机为主。该村基本上实现了水、电、路“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