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健康状况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本,而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地区广泛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备受赞誉,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其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经费问题的唯一典范”。然而,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程中,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逐渐解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疗保障资源分布在城市地区,被城市居民使用,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一直处于医疗保障严重缺乏的困境中。正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障制度做后盾,一部分农民受制于低下的收入水平与不断高涨的医疗费用,逐渐陷入了“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境地,并最终在贫困与疾病之间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这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拷问伦理道义以及社会公平公正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在公平与正义原则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具备较强的正外部性的准公共商品属性作为全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遵循一般经济学的研究规范,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第一,论述了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过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由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很丰富,具体采取哪种供给机制应当根据其本身特征来定。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来看,患者往往具有被动性,在消费过程中的消费弹性较小。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本书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实现过程包括投入阶段均等化、产出阶段均等化以及受益阶段均等化三个部分。

第二,从理论上深入剖析了影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要研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应当从理论上厘清影响均等化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本书进行实证研究的重要基础。从理念因素来看,当一国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社会经济政策确定后,政策中蕴含的哲学观念、价值目标等理念因素会对均等化的实现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政府性因素来看,政府应切实担负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重要责任,政府在均等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体现在投入阶段,但政府在均等化产出阶段与受益阶段也同样非常重要;从财政体制性因素来看,当医疗卫生服务不存在外部效应时,分权财政体制更加有利于实现均等化,而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外部性的增加,集权财政体制将更加有利于实现均等化;从医疗卫生体制因素来看,由于医疗卫生体制运行机制非常复杂,具有部分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因此,医疗卫生体制运行可能会影响到均等化的实现;从经济结构因素来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严重制约均等化的实现。

第三,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实证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估的基础,也是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象进行解释的重要工具。本书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权重,以期能够达到客观评价均等化水平的目的。从评价指标体系的评测结果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家注重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逐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但是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仍然不高,这表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还未得到高度重视;从均等化基本表征上看,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仍旧未达到城乡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从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评测结果来看,城乡组间差距是导致非均等化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针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及效应展开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格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本书从均等化理念缺失、政府职能不到位、财政体制运行不畅、城乡医疗卫生体制运行低效、城乡二元分割经济结构五个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非均等化格局的成因,力求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现实突破口。为进一步探讨非均等化的成因,本书以均等化水平作为参考序列,选取了各种可能影响到均等化水平的变量作为比较序列,利用灰色关联法实证检验了各关键性因素与均等化水平之间的关联度。此外,本书还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计量结果来看:财政卫生支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体制运行对均等化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影响,但是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有限,没有能够起到提高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作用。最后,本书还通过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均等化水平的经济效应。从计量结果来看:非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和短期修正的关系。

第五,提出了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在明确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成因与效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并针对前文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确定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二是明确政府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职责;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农民合理需求;四是系统化改革卫生财政体制。

本书力求在以下两个方面突破和改进:一方面,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以往对影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因素的研究往往有简单化之嫌,且易偏颇于某一因素,本书对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归纳,以期为本书分析构建规范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本书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将均等化的实现过程分解成为由投入、产出和受益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构建了本书的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研究方法的创新。第一,迄今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评估的研究比较少,多数是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指数进行分析,本书利用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均等化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估;第二,利用灰色关联法实证检验了各关键性因素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之间的关联度;第三,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差距;财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