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这是何跃军博士经过多年思想磨砺与抵牾才形成的著作,作者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长期关注三个主题:风险社会、基层政府维稳、立法。他在近些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也在尝试以最新风险社会理论来观察基层政府维稳,以立法这一法治手段来实现风险社会情境下基层政府维稳的法治化。这本专著,既是他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在这一方面努力研究的成果。
这部著作针对当前社会人们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不安出发,试图从法治的角度找到应对当前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现状分析,选择将风险社会理论与立法理论相结合,以立法这一法治最基础环节作为应对当前社会风险的基本途径。在两者的结合上,作者做了以下理论尝试:
其一,建构了法学上的风险概念,认为法学风险概念是指有关国家权力在进行风险分配时对公民基本权利侵犯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指出法学风险概念在法律中的运作依赖于法律程序。
其二,结合基本法理与立法学理论,作者提出了风险法治国目标、提出了风险法律原则与风险立法原则,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立法学相关理论,对立法机制进行了阐释,并指出当前立法机制变革的需要,应当由传统社会立法机制转变为风险社会立法机制,这种风险社会立法机制是一个回应型立法机制。
其三,作者继而对风险社会立法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论述了风险社会立法机制应当具有的基本价值,指出安全秩序价值是风险社会首要价值,公平正义价值是风险社会根本价值。其次,就风险社会立法机制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指出风险社会立法机制基本原则的选择标准:现实标准、价值标准、法律标准与性质标准与具体原则:立法民主原则、立法科学原则、立法效率原则、基本权利保障原则与立法风险原则,并认为这五个原则的基本关系是:基本权利保障原则是风险立法价值理念、原则选择与制度安排的出发点与归宿,其具体实现依赖于立法风险原则中的实体面向与程序面向,而立法风险原则的实体面向与程序面向的实现依赖于立法民主原则、立法科学原则与立法效率原则。再次,作者具体构建了风险社会立法机制的三大制度:主体制度、权力制度与程序制度。在主体制度中,从广义功能说角度将风险社会立法主体区分为立法决策主体与立法参与主体,并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在这两个主体之间建构了风险沟通制度。在权力制度中,作者认为风险社会立法权分配体制应该是这样的:传统的属于立法者 ( 立法机关) 的立法权基本不变,但在面临新型社会风险时,立法者的立法决策权虽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部分决策权在特殊情况下应当转移至社会公众,与此同时,公众立法参与权在风险社会情境下应当获得足够重视。在程序制度中,作者认为风险社会立法机制程序制度的核心是立法风险评估程序,并就风险立法评估制度的阻碍因素、方式方法、指标体系与具体程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其四,作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就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风险进行具体分析,并希望将其所构建的风险社会立法机制应用于中国的立法实践,因此作者检讨了当前中国风险立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应对有关风险议题的基本政策与行动框架。
可以说,这部著作从现状与文献出发,以最新风险社会理论与立法学理论为基础,试图构建应对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基本立法机制,作者的理论勇气与现实关怀值得称许;同时,作者在法学研究中采用的统计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基本方法也值得关注。
客观而言,作者在专著中所构建的一些基本概念,诸如法学风险概念、风险法治国、风险法律原则、风险立法原则、风险社会立法机制等,目前学界还甚少提到,这些概念确切与否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当然,这让我更加期待作者所提到的研究计划: “风险社会三部曲”,这本专著只是第一部,相信后面两部会有更精彩的展示。
科研工作殊为不易,需要静下心来才能出成果,所谓“板凳须坐十年冷”。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坐冷板凳”尤为不易,因社会评价机制的变化使其面临的压力与诱惑甚大。作为他的导师,我希望作者能够“hold住”,在应对社会诸多名利诱惑以及诸多压力的同时,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这种浓厚的学术兴趣。
是为序。
张德淼 于武汉南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