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至上与层层保障: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与职后更新教育

1.教师职前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主要的不是其他,而是教师。教师自身的素养与水平,将直接制约教育工程的质量,乃至影响受教育者的人生轨迹。因此教人者必先受教,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品德、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必要的教育科学功底。这是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共识”。

所谓教师职前教育,指的就是教师进入教育这个“职业”前所需接受的有关教育与培训。这种教育或培训一般在师范学院(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中进行。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的学科课程、教育科学课程以及一定期限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课程;其目标则在于使那些受教育者成为既有优良的职业情操、又有广博的科学涵养以及初通教育科学的“候任教师”。

需要指出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界都把“teacher education”翻译成师范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终身教育理论或思想尚未辐射,中小学教师的入职教育与职后教育尚未纳入人们的视野,教育领域也因此未能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教师教育。其二是准教师的培养大多在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中进行,故而称作“师范教育”也顺理成章。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早已实现大学化,教师的职前培养都在大学中进行。同时,就我国而言,很多综合性大学都设有教育学院,它们事实上也在承担着一部分的教师职前教育工作。即便是非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教师职业的,虽然他们所受的职前教育不是教师教育抑或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教师教育。这些毕业生进入教师职业前需要特殊的“补课”,尤其是补教育科学方面的课。因而,即使师范教育与教师职前教育的内涵差不多,“师范教育”这个词也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了,既不恰当也不符合事实。也正因为如此,本书以教师“职前教育”而非“师范教育”,来分析论述教师入职前所受和所需受的规定程度的教育。但在涉及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的早期历史时,文中会使用“师范教育”一词,考虑到当时大学还未承担教师职前培训的职责,且还未出现教师入职教育与职后更新教育,因而当时的“师范教育”纯粹指在师范学院进行的教师职前教育。除此之外,在引用文献材料时,也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师范教育”一词。

2.教师入职教育

任何地区任何类型的学校,都不乏而且也需要初任教师。初任教师是一些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职前培训课程(包括学生阶段教学实践)的教师;他已被授予临时教师资格证书,并受聘于某个学区;他负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较有经验的教师所必须负有的责任在种类和程度上是相同的;同时,他或她正处于从事这个职业或服务的第一年。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一个刚进教育教学专业的初任教师,都要经历一个特殊的时期,即入职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乏理论知识,但往往尚未形成基本的教学技能与教学常规,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教师角色的适应和对教师工作的完成。所谓入职教育,指的就是为初任教师提供一定时间(通常是至少一年)的有计划、有系统而持续的指导与培训,包括校本指导与校外培训,其中主要是前者,以帮助初任教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与教学常规,克服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减少挫折感,从而适应教师角色。实际上,这种对于新教师走好其专业发展的第一步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入职教育”,是沟通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育的一个桥梁。在欧美国家,人们谓之“入职指导计划”,日本称为“新教师研修”,在我国,以往一般叫新教师培训。为了突出体现这种“培训”或“研修”的时间性、职业性与专业发展性,考虑到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界的提法,笔者主张用“入职教育”一词,来标示这类活动或工作。

3.教师职后更新教育

所谓职后更新教育,主要是指教师任职后需要接受的各种教育与培训,这种教育或培训可以是校本、在职式的,也可以是“访学”、脱产式的。

可以说没有持续的职后更新教育,教师要胜任自己的教师职业、很好的引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将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一方面,不同于其他工作,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青少年。他们的发展既有亘古不变的年龄阶段性,也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性。每一时期的青少年的发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就如“70后看不懂80后”, “80后不明白90后”那样,每一时期的教育对象,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存在。教师如无不间断的“职后更新教育”,其对学生的认知尤其对他们身心发展特性的认知始终滞留于某一点上,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对学生的“教育障碍”甚至“教育无效”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教师若不及时与不断地接受“更新教育”,其知识结构就会逐渐老化,其教育方法也会渐现陈旧,从而难以胜任现代青少年的教育教学任务。世界各国因此对教师的职后更新教育都十分重视。

这种教育与培训固然也可以叫“继续教育”,但笔者认为,用“职后更新教育”似乎更能体现它“更新”的本质,更能凸显教师职后教育的重心。为此,本书用“职后更新教育”来诠释教师任职后进行的各种旨在不断更新他们知识结构、更新他们对学生的发展认知的教育与培训。

(二)教师教育

所谓教师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更新教育三个方面。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教师教育的连续统一体。从广义来说,教师教育包括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管理、评价等方面,从狭义来说,教师教育主要是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包括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养、继续教育等方面。王保华:《国际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本书所探讨的,就是包含教师职前教育抑或师范教育、入职辅导教育和职后更新抑或继续教育在内的教师教育,而非只关注其中的一般部分——教师职前教育。

现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以往那种将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同一而语的做法不恰当、不科学,甚至是谬误的。“教师教育”一词比在习惯用法上强调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概念含义更广,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第10页。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2月6日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关于“教师教育”的概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原司长马立认为,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职业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总体设计。姚志峰:《教师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第6页。黄崴认为,“教师教育是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统一,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 ‘大’教育”。黄崴:《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