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表达训练:让孩子开始快乐地沟通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目的的一种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能力是今后生活、学习的基础,也是走向成功的关键。然而,有的孩子从小就遇到了口头表达能力差的问题,例如,表达不准确、不精密,说话不连贯、不流畅,形容事物不鲜明、不生动等。儿童期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期,抓紧这个时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将受益终生。
1 你的孩子是一个沉默的“乖孩子”吗
怀特太太只要提起他们家的“乖孩子”就不免感到遗憾和无奈。我们家孩子脑子并不笨,在家里规规矩矩,很听话,吃好饭就到小房间里做作业。但是,他的学习和其他方面往往无多大起色。即使他考试不好,我都因为他的“乖”连批评都不忍心—你不说,他们已因自责而偷偷地掉眼泪了。
怀特太太的忧虑很多家长都有,家长们一定要特别留意家里的这些沉默的“乖孩子们”。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孩子太安静了可能危害到其身心健康发展。
哈佛的教育专家指出,久坐不动、过于安静的孩子,将来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率大大高于活泼好动的孩子。孩子的心理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环境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刺激,正是在摸摸这儿、碰碰那儿的活动中,孩子认识了周边的环境,学会了与人的交往,构建起了自己的世界。如果他们总是安安静静地待着,不去探索外部世界,就不可能有所发现,不可能有所收获。所以,班上最沉默的往往是乖孩子们,他们的沉默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万万不可忽视。
对这样的“乖孩子”,家长应多加关注,对他们的“乖”多做些分析。很多孩子的“乖”除了性格因素外,和从小生长在以“听话”“懂事”为评价标准的环境中有很大关系。家长应多引导他们,让他们做做家务,多参与课外活动,多“出头露面”,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
家长注意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多让他(她)说话,不妨多说点闲话,交流顺畅了,这些孩子就会真正地“乖”起来,成绩也会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乖孩子”的内心也常常是不断波动的。比如,这类“乖孩子”面对不良风气产生一种迷惘感,给他们的社会化带来一定的困难;他们爱面子,担心说话说错了被认为不好,上课发言就惊慌、脸红;容易自卑;常常会因为努力学习却赶不上成绩好的同学而说自己笨。同时,他们的“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乖也会出现不同的走向。教师和家长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多给孩子把把脉,及时引导,以利于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乖孩子没糖吃,为什么呢?是因为乖孩子一般都比较懂得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害怕引起大人的不满,并不是他压根就不喜欢吃糖,而是不敢表达想吃糖的想法。大人们以为他不想吃,因为他从来没有说过他要吃糖。于是在以后的生活里,乖孩子就永远吃不到糖了,即使是糖果摆在面前,他也装作自己不吃,大人也忘记了他是一个孩子,去让他吃糖!
2 怎样培养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语言发展水平如何是鉴别学生智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孩子获得知识技能要通过语言,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要通过语言,与人交流更少不了语言。所以,发展孩子的语言是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
哈利是个很内向的孩子,而且很不爱说话,经常肚子里有话却倒不出来。有一次,他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发生了小矛盾,邻居小朋友说得头头是道,他在旁边一脸委屈,什么都说不出来。
生活在社会中,不管是在从事什么事情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展示的才能就是“说话”,因为与人相处本身就是一个沟通和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过程。当你有某种心情或想法或建议时,不能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切地清楚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沟通就处于无效状态。
语言表达不但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工具,它同时会对阅读、思考带来重大影响。而对新生宝宝来说,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是个学习能力极佳的个体,即便对外界无明显的行为反应,宝宝们也会不断将外界的刺激与信息接收后储存于脑中,伴随着生长持续演进,逐步赋予意义;而后历经逐步理解、修正、应用的过程,语言能力就此生成。
婴幼儿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尽早使孩子学会语言、学好语言,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从“呀呀”学语阶段开始,贯穿整个孩童期。那么,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该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呢?
(1)用规范的普通话
普通话直接与入学后的课文阅读、语文学习相衔接。所以在“呀呀”学语阶段,就要让孩子接触规范的、标准的普通话。力求口齿清晰、用词准确,富于表现力。并且从不用儿语,诸如“果果”“灯灯”之类。一开始就为孩子提供第一手规范的语言“样本”。
而且如果孩子说“吃糖糖”,家长要立刻纠正“我要吃糖”,并且要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把你的想法说完整”。让孩子学会组织语言,把多种主要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明白,这对孩子逐步养成说完整的话、规范的语言非常重要。家长平时在说话时也尽量说长句,家庭语言不要过于简单、刻板,要生动、幽默些,为孩子提供样本。
(2)用好家电设备,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我们家长不可能像专业老师那样来训练孩子,但可以用好录音机、MP3——孩子学语言的好老师,给孩子反复播放故事录音带,既省时间又学会了不少新词汇,既增强了记忆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比如我的孩子非常喜欢听故事,几乎每天睡觉前自己操作静静地听上半小时。上百盒磁带,分成:故事类(童话、寓言、科幻)、诗歌类(古诗、童谣、儿歌)、知识类、音乐类等几类。
(3)用丰富的词汇,避免语言单调贫乏
用词尽量丰富多样。譬如,与“奇怪”相近的词可以说“惊奇”“莫名其妙”“诧异”等,用于形容“灯”的词有“五彩缤纷”“多彩多姿”“灯火辉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让孩子学语言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
(4)尽早向阅读过渡,培养阅读习惯是关键
要真正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阅读了。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每周去一次书城,每次读一本,买一本。阅读要先从亲子共读开始,经过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既增加了词汇量,又积累了不少知识,为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要求孩子:晨间读诗,大声有感情;睡前读故事,轻声、默读,拿笔读书,边读边做记号。
(5)父母应多为孩子提供语言交往的机会
如鼓励孩子与邻里的孩子自由交往,孩子可以在交往中自然进行听说练习,并向同伴学习一些词语,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对孩子来说,学习语言能让他与外界建立更多的关系,透过语言的表达,让别人了解他的需求,也让父母在孩子成长当中得到许多欣喜与感动。
总之,培养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父母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但最应遵循一项原则: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做到日积月累,润物无声!
3 以身作则,营造和谐沟通氛围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沟通的最好添加剂。父母要专心听孩子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饭、一起去听音乐会、参观绘画艺术展、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
一般来说,在民主自由气氛浓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可以随时发表对事情的各种看法。在这样良好气氛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养成自由发表意见的习惯,也会变得自信。
报纸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位做公司职员的父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上小学的女儿看到一则关于汽车的电视广告,广告词是:“爸爸开车好得意。”女儿觉得如果自己的爸爸也开上这种车,肯定非常得意。于是,固执的女儿要求自己的爸爸也去买一辆这样的汽车来开。
女儿的要求,做父亲的非常愿意满足。于是,爸爸答应女儿去买这样的车。从此,爸爸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干活。终于有一天,爸爸开上了这辆“爸爸开车好得意”的汽车,他兴奋地问女儿:“爸爸得不得意?”女儿却懂事地对爸爸说:“爸爸,你工作好辛苦。”就是这句理解的话,让爸爸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师、顾问,但不是指挥者、操纵者。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应该以建议的方式引导,而不能经常性地命令、控制。多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好方法。
比如,当孩子有同学、朋友来玩时,父母一般不要偷听孩子们的谈话,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也可主动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玩,父母外出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但是,要求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谈谈活动的情况,以便父母及时了解情况,也促进了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
想改善孩子与人的沟通能力,哈佛的教育专家建议家长以下7种行为可免则免。
(1)在孩子面前发脾气
父母在外工作压力大,下班回家还要应付孩子的琐事,有时情绪控制不好,一时失去耐性,就会发脾气。请留意孩子的行为,往往由模仿成年人而来。如果你真的想发脾气,尽量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发泄”。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既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血缘关系,又是一种靠情感维系的亲情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有话好好说”,善于沟通,是一种善意的对话和商量,是化解各种人际矛盾的唯一途径。
(2)对孩子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虽非坏事,但要求太高会令孩子产生无形的压力。孩子压力过大,就会产生厌世的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内向,不善于与别人交流。
(3)把子女与他人比较
请记着每人的性格、天赋均不相同,强行比较只会惹来反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切不可只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并和别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不自信,认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差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变得不愿意同别人交往。
(4)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待人处事能力的培养
在有些家庭中,往往只看重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的整体表现。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不理解父母,同时孩子非常缺乏待人处事的能力,见人不会说话,师生、同学关系也常会产生问题,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与个性的发展,这也是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原因之一。
(5)认定孩子才能有限
许多时候家长以为孩子平平无奇,往往只是主观猜测。在迪金森博士的理论里,每位孩子都有独特才能,在于有没有方法发掘出来。父母应该努力发现孩子的潜能,并注重培养,使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6)只懂事急求援,不会早作安排
很多家长忽略“评估”孩子资质、性格、才能的重要性。他们认定孩子资质平庸,又误以为只有在出现问题(如孩子成绩低落、学习障碍等)时才须予以评估。
(7)惩罚孩子
不要在子女犯错时采取惩罚手段,因为这样做的效果通常只会适得其反,令他们的错误行为持续下去。另外,这样做会对孩子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孩子可能会认为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从而使孩子变得心胸狭窄,不懂得宽容。
4 喋喋不休的孩子,帮他学会倾听
一位小姑娘问妈妈:“妈妈,你说,为什么我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两只脚,却只有一个嘴巴呢?”“孩子,这是为了要你多看、多听、多做、少说废话。”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年轻父母询问:“我的孩子总是特别爱说话,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完全不管别的小朋友高不高兴、想不想听,急死我了!”,“怎样才能让宝宝学会和小伙伴交往?”……在孩子情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倾听,而不是喋喋不休。
倾听,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赢得良好关系的金钥匙。其实,我们去了解很多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父母,他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和孩子做朋友,给孩子一双倾听的耳朵,一颗理解信任的心。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呢?哈佛教育专家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1)学会倾听孩子
当你们在倾听孩子时,无形中你已经在教给孩子如何去倾听别人。有一些年轻的父母,性格很急躁,容不得孩子延迟,听不得孩子吞吞吐吐的话。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有限,很难把自己所思所想像成年人那样组织得完整而有条理地说出来。因此,爸爸妈妈们要耐着性子,多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心情放松地把话说出来。
即使孩子说不出来,也没有关系,因为孩子的身体语言是很丰富的,他的一颦一笑、一句惊喜的尖叫、一次快乐的跳跃,或者一个浅浅的低头,都蕴涵着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爸爸妈妈只要宽容、心细,是一定能够发现孩子的情绪以及表达的意愿,但是一定要记住一点,当我们给予孩子倾听时,不要一边倾听一边说话。
(2)要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和氛围
与孩子交谈时尽量把周围噪音降至最低,把电视、收音机等音量调低或关掉,给孩子一个无干扰的环境。如果孩子还处在兴奋中,留一两分钟给孩子自我调节,让孩子定下神来。跟孩子说话时要尽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等孩子来到面前看着你的时候再说,或者你走到孩子身边慢慢说。聆听时,告诉孩子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因为有时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聆听和吸收说话的内容,是根据他是否看着对方作出的。
(3)进行一些倾听的动态训练
如听问训练:要求孩子学会倾听问题和要求。比如在回答妈妈的问题时首先听清楚妈妈问的是什么。
听写训练:先让学生听正常速度的词语,不宜随意减慢语速;随后重复一遍,可以适当停顿;最后再以较快的速度重复一遍,让孩子自己检查修正。
听后复述训练:比如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之前向他提出要求,必须在听过若干遍之后,由他复述一遍,再讲给你听,并鼓励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完整复述故事。
(4)确定一些倾听的具体要求
比如告诉孩子倾听时要做到“五心”:一要专心,要听清楚别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可以在听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
(5)在“听”的训练与培养中,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
赞扬能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一次次的肯定下,孩子倾听的兴趣就会增加,这有助于培养其侧耳倾听的好习惯。
总之,“学会倾听”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在此期间需要父母做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是再细小的环节,需要的是不厌其烦地当然也必须变换方式的耐心教育。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无形中孩子想得到更多的表扬,就能朝着“听”的方向靠拢,逐渐养成“听”的习惯。
5 赞美技巧,会让他终生受益
心理学家克林克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幸福具有首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是要建立在坦诚和真实之上的。除了真诚,还要注意一个赞美的原则就是具体化。
比如赞美别人的衣服漂亮,你要说出来是哪一点让你觉得漂亮:颜色、款式、还是质地。如果是要赞美别人优秀,那么是什么地方让你觉得他优秀呢?如果说:“你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不如具体地说:“你为人很热情,跟你相处我觉得很轻松”、“你开朗的心态让我非常欣赏”、“你很幽默,和你交谈很开心”……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好工具,尤其是赞美的语言是人际关系和谐不可或缺的润滑剂。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会说赞美话的人肯定是比较吃香,因为耳顺使得谈话得以继续进行,办事儿顺利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这样一则寓言:山顶住着一位智者,他胡子雪白,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大年纪。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谁遇到大事小情,他们都来找他,请求他提些忠告。但智者总是笑眯眯地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这天,又有年轻人来求他提忠告。智者仍然婉言谢绝,但年轻人苦缠不放。
智者无奈,他拿来两块窄窄的木条,两撮钉子,一撮螺钉,一撮直钉。另外,他还拿来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他先用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不得不再换一根。一会儿工夫,好几根钉子都被他砸弯了。
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砸,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但他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根木条也裂成了两半。智者又拿起螺钉、改锥和锤子,他把钉子往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钻进木条里了,天衣无缝。而他剩余的螺钉,还是原来的那一撮。
智者指着两块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那么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
但有一点父母们应当明确,赞美并不等于一味地奉承,欣赏不等于一味地谄媚。恭维与欣赏别人的某个特点,意味着肯定这个特点。只要是优点、是长处,对集体有利,你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你的赞美之情。别人也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
同样赞美是培养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前提要真诚。父母教授孩子学会赞美别人一定要真诚,不要像完成某种任务似的,不然的话就显得很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