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历年真题)(201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下列属于长期人力资源规划的是(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二年计划

B.三年计划

C.四年计划

D.五年计划

【答案】D

【解析】从规划的期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五年及以上的计划)和短期计划(一年及以内的计划),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期计划。

2.( )是对企业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2015年11月四级真题]

A.人员规划

B.成本规划

C.费用计划

D.战略规划

【答案】C

【解析】费用计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等内容。

3.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步骤如下:①非正式调研、②正式调研、③初步情况分析、④确定调研目标。排序正确的是( )。[2011年5月四级真题]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分为调研准备阶段和正式调研阶段,其中,调研准备阶段的程序为:①初步情况分析;②非正式调研;③确定调研目标。正式调研阶段的程序为:①相关信息的来源;②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③实地调查。

4.( )是指对假设的调研主题展开调查,发现新问题,淘汰旧问题,探求真正的问题所在。[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初步情况分析

B.非正式调研

C.确定调研方法

D.确定调研目标

【答案】B

【解析】非正式调研是指对假设的调研主题展开调查,发现新问题,淘汰旧问题,探求真正的问题所在。调研人员可以调查访问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人员和个别用户,听取他们的一般性意见,进一步明确该调查项目的具体目的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5.被调查者集中、调查地点固定且采集内容复杂多变的调查应采用( )。[2010年11月四级真题]

A.直接观察法

B.行为记录法

C.当面调查询问法

D.问卷调查法

【答案】B

【解析】行为记录法是指调查者借助特定的仪器、设备或工具,记录被调查者的行为和反应,采集相关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采集内容复杂多变、被调查者比较集中、调查地点固定的调查。

6.组织信息的分析不包括( )。[2015年11月四级真题]

A.统计报表分析

B.可靠性分析

C.综合比较分析

D.数理统计分析

【答案】A

【解析】组织信息的分析主要包括:①可靠性分析,是指根据信息的可能准确度和信息源可靠性,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评级的过程。②数理统计分析,是指应用经济数学和统计学的工具和方法,根据具体管理任务的要求,对组织机构信息进行分类、排序、计算、比较和选择,使其成为符合一定管理决策要求所必需的信息的过程。③综合比较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SWOT分析法。

7.撰写企业组织信息调研报告时,无须坚持( )。[2011年5月四级真题]

A.真实原则

B.及时原则

C.完整原则

D.客观原则

【答案】B

【解析】调研报告是指根据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情况写出的供企业决策者使用的书面报告。撰写调研报告必须坚持真实、完整、客观和适用的原则,具体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明确说明调研资料的来源,以示资料的可靠性;②必须说明对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的方法,以示资料的科学性;③必须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示资料的可信性;④必须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分类。

8.劳动定额的对象是劳动者的(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量

C.实际工作量

D.计划工作量

【答案】B

【解析】劳动定额的对象是劳动者的劳动量,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马克思将这种劳动力即人力消耗称为“活劳动”消耗。因此,劳动定额是对劳动者在生产或工作过程中活劳动消耗量所规定的限额。

9.( )是指为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时间消耗的限额。[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产量定额

B.时间定额

C.企业定额

D.工作定额

【答案】B

【解析】时间定额又称工时定额,是指为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时间消耗的限额。A项,产量定额,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或规定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量的限额;C项,企业定额,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参照统一劳动定额,由企业组织制定的劳动定额,经有关领导批准后,在本企业范围内执行;D项,工作定额,是指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对各类人员完成技术性、管理性、公务性劳动所规定的限额。

10.采用统计分析法制定出的劳动定额称为( )。[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实耗定额

B.加法劳动实际定额

C.经验定额

D.统计定额

【答案】D

【解析】按制定方法不同,劳动定额可分为:①经验估工定额。即采用经验估工法制定的定额。②统计定额。运用统计资料,经过必要的统计整理和分析制定出的劳动定额。③技术定额。运用实地观测或技术分析计算方法制定出的劳动定额。④类推比较定额。采用类推比较法制定的劳动定额。

11.( )主要强调的是员工应该承担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而不是工作任务的地点和时空条件。[2015年11月四级真题]

A.职务

B.职责

C.职位

D.岗位

【答案】A

【解析】职务即岗位名称,是对某一工作岗位(职位)特定的指称。它是以简洁的专业名词对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征所作出的概括。职务主要强调的是规定员工应该承担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而不是工作任务的地点和时空条件。它反映了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性质,是对其所承担的任务内容和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12.( )是根据岗位特性和特点,对岗位员工全部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从时间、空间上做出的界定。[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责任

B.任务

C.职责

D.职权

【答案】C

【解析】职责即职责范围,是岗位的职务、任务与责任的简称。职责是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对岗位员工全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从时间、空间上所做出的界定。A项,责任即岗位责任,是指根据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要求,规定员工在本岗位范围内对事、对物或对人所承担的各种义务;B项,任务是为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项劳动活动;D项,职权是指职务范围以内所应具有的权力。它是依法赋予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权力,一定的职责要赋予一定的相对应职权。

13.( )是由一组相似、相近的任务所组成的劳动活动,是构成岗位的前提和基础。[2012年5月四级真题]

A.职业

B.工作

C.职位

D.岗位

【答案】B

【解析】工作有三种含义:①泛指体力和脑力劳动活动;②专指职业;③狭义上的“工作”特指若干项专门任务。在岗位研究中,工作是由一组相近、相似的任务所组成的劳动活动,是构成岗位的前提和基础。

14.( )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某种工作。[2011年5月四级真题]

A.工作

B.职业

C.职位

D.岗位

【答案】B

【解析】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某种工作。A项,工作是由一组相近、相似的任务所组成的劳动活动,是构成岗位的前提和基础;CD两项,岗位是工作岗位的简称,又称职位是指在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由员工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与之对应的责任、权限和职务组成的统一体。

15.能级是指组织机构中各个岗位功能的等级,也就是岗位在组织机构这个( )中所具有的能量等级。[2011年11月四级真题]A.管理场

B.决策层

C.管理层

D.操作层

【答案】A

【解析】能级是指组织机构中各个岗位功能的等级,也就是岗位在组织机构这个“管理场”中所具有的能量等级。

16.不属于工作岗位调查方式的是( )。[2010年11月四级真题]

A.德尔菲法

B.面谈

C.现场观测

D.书面调查

【答案】A

【解析】工作岗位的调查方式包括:①面谈,是指为了获得岗位的相关信息,调查者直接与员工见面,调查其所在岗位的情况的方法。②现场观测,是指调查者直接到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和测定的方法。如测时、工作日写实、工作抽样等;③书面调查,是指利用调查表进行岗位调查的方法。调查表由专业人员在调查之前设计编制。

17.工作岗位调查通过( )不仅可以掌握现场观察或书面调查所不能获得的情报和资料。还能进一步证明现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面谈

B.岗位

C.员工行为

D.员工工作表现

【答案】A

【解析】面谈是工作岗位调查方式之一。面谈是指为了获得岗位的相关信息,调查者直接与员工见面,调查其所在岗位的情况的方法。通过面谈不仅可以掌握现场观察或书面调查所不能获得的情报和资料,还能进一步证明现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8.关于岗位写实与作业测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011年5月四级真题]

A.作业测时可确定先进的劳动定额

B.作业测时为岗位分析与设计提供依据

C.岗位写实是为了掌握与岗位有关的数据

D.作业测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工序作业活动

【答案】B

【解析】B项,岗位写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与岗位工作活动有关的主客观多方面的数据和资料,为岗位分析与岗位设计提供依据;而作业测时主要是为了改进工序作业活动的内容,使操作方法合理化,节约工时消耗,确定先进的劳动定额。

19.( )是统计抽样法在工作岗位调查中的具体运用。[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岗位写实

B.作业测试

C.岗位抽样

D.观测法

【答案】C

【解析】岗位抽样是统计抽样法在工作岗位调查中的具体运用,它是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对工作岗位随机地进行抽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对总体状况做出推断的一种方法。

20.在有关岗位抽样的描述中不包括( )。[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A.岗位抽样的概念

B.岗位抽样的作用

C.岗位抽样的特点

D.岗位抽样的方法

【答案】D

【解析】岗位抽样是统计抽样法在工作岗位调查中的具体运用,它是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对工作岗位随机地进行抽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对总体状况做出推断的一种方法。关于岗位抽样的描述中包括:岗位抽样的概念、岗位抽样的作用和岗位抽样的特点。

21.关于月平均人数的统计,说法不正确的是( )。[2011年5月四级真题]

A.月平均人数是指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

B.公休日和节假日的人数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C.新建不满全月的企业,不必计算月平均人数

D.对人员增减较小的企业,其平均人数可按月初加月末之和除以2求得

【答案】C

【解析】月平均人数是指计算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计算月内每天实际人数相加之和除以计算月内的日历日数求得。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企业(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在计算月平均人数时应注意:①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②对新建立不满全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该月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建立后各天实际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建立的天数。

22.( )是员工工作时间的自然极限,是整个时间资源的总量。[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全部实际工作时间

B.制度工作时间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D.日历时间

【答案】D

【解析】日历时间是整个时间资源的总量,是员工工作时间的自然极限;A项,全部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员工在规定工作以内和以外,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总和。B项,制度工作时间是指法定工作时间。它反映出最大可能利用的工作时间,是考核企业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充分与否的标准;C项,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员工出勤后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它是工作时间的核心部分。

23.日历时间包括( )。[2012年5月四级真题]

A.制度工作时间和出勤时间

B.非生产时间和制度工作时间

C.制度公休时间和出勤时间

D.制度工作时间和制度公休时间

【答案】D

【解析】日历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公休时间。

24.制度工作时间包括( )。[2011年5月四级真题]

A.出勤时间和缺勤时间

B.加班时间和出勤时间

C.加班时间和停工时间

D.停工利用时间和停工损失时间

【答案】A

【解析】制度工作时间是指法定工作时间,它反映出最大可能利用的工作时间,是考核企业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充分与否的标准。具体包括出勤时间和缺勤时间(或包括制度内从事本职劳动时间、停工时间和非生产时间)。

25.( )反映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用于生产作业的程度。[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A.制度工时利用率

B.制度工作时间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D.非生产时间和制度工作时间

【答案】A

【解析】制度工时利用率反映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用于生产作业的程度。由于制度工作时间是制度规定的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越接近制度工作时间,说明工作时间利用得越充分。

26.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指企业在( )内,人力资源部门的全部管理活动的费用支出。[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人工成本

B.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

C.企业招聘前后

D.劳动争议处理

【答案】B

【解析】企业人力资源费用包括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指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人力资源部门的全部管理活动的费用支出,它是计划期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资金保证

27.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不包括(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招聘费用

B.培训费用

C.员工教育经费

D.劳动争议处理费用

【答案】C

【解析】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指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人力资源部门的全部管理活动的费用支出,它是计划期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资金保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招聘费用;②培训费用;③劳动争议处理费用。

28.企业在生产安全方面。表现为事故多发、事故造成生产或服务停止或损失、医疗费和赔偿费用高,属于( )。[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人力资源运转问题

B.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支出

C.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D.人力资源生产安全教育

【答案】B

【解析】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不当所导致的成本支出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有:①在纪律和监控方面,表现为人员缺勤率高、离职率高、消极怠工现象、申诉频繁、停工乃至罢工事件等;②在工作绩效方面,表现为生产或服务质量达不到预定的标准;③设备、仪器、用具等的超损耗,原料超用等;④在生产安全方面,表现为事故多发、事故造成生产或服务停止或损失、医疗费和赔偿费用高等。

29.人力资源管理不当所导致的直接成本的一般表现不包括( )。[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A.离职率高

B.员工缺乏工作主动性

C.罢工事件

D.生产达不到额定标准

【答案】B

【解析】人力资源管理不当所导致的直接成本的一般表现包括:①在纪律和监控方面,表现为人员缺勤率高、离职率高、消极怠工现象、申诉频繁、停工乃至罢工事件等。②在工作绩效方面,表现为生产或服务质量达不到预定的标准。③设备、仪器、用具等的超损耗,原料超用等。④在生产安全方面,表现为事故多发、事故造成生产或服务停止或损失、医疗费和赔偿费用高等。B项属于导致间接成本的表现。

30.以下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具体项目的核算办法错误的是( )。[2012年5月四级真题]

A.招聘和选拔的成本应按实际录用人数分摊

B.招聘的费用是间接成本

C.在某些直接成本项目中也包括间接成本

D.某些成本项目部分交叉

【答案】B

【解析】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具体项目的核算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人员招募与人员选拔的成本应按实际录用人数分摊。②在某些直接成本项目中也包括间接成本。例如,在录用安置项目中,不仅包括为员工上岗所直接付出的经费,而且还包括各种相关的行政费用以及管理人员为员工上岗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而付出的时间等。③某些成本项目部分交叉。例如,职业生涯管理成本与教育培训成本会有部分交叉。在核算时,要注意鉴别成本交叉部分,避免重复核算。

31.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 )。

A.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B.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C.企业人力资源供需预测

D.企业人力资源制度规划

【答案】C

【解析】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的总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

32.从规划的期限上看,( )年称为中期计划。

A.3~5

B.1~5

C.1~3

D.2~5

【答案】B

【解析】从规划的期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可区分为长期规划(五年及以上的计划)和短期计划(一年及以内的计划),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期计划。

33.( )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计划。

A.制度规划

B.组织规划

C.费用规划

D.战略规划

【答案】D

【解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计划。

34.要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必须不断进行信息的积累和更新,这是由企业组织信息的( )特点决定的。

A.流动性

B.不规则性

C.连续性

D.替代性

【答案】C

【解析】企业组织信息的连续性是指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变化,企业信息始终处于连续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必须不断进行信息的积累和更新。

35.( )不属于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A.准确性

B.系统性

C.全面性

D.经济性

【答案】C

【解析】企业组织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准确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针对性原则,即有的放矢,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和处理企业信息;④及时性原则;⑤适用性原则;⑥经济性原则。

36.设计调查表格和抽样方法属于企业组织信息收集的( )。

A.准备阶段

B.正式调研阶段

C.结果处理阶段

D.汇总报告阶段

【答案】B

【解析】在正式调研阶段,调研人员应确定获取相关信息的手段与方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调查表格,并按预定的计划和设想到现场展开调查。设计调查表格和抽样方法属于企业信息收集的正式调研阶段。

37.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方法不包括( )。

A.调查研究法

B.档案记录法

C.日记调查法

D.媒体采访法

【答案】D

【解析】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方法包括:①档案记录法;②调查研究法。其中,调查研究法又包括询问法和观察法,日记调查法属于调查研究法中的询问法。

38.( )是指向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人员了解组织过去的建设、运行状况以及关于重大事件或决策的档案记录的方法。

A.调查研究法

B.当面调查法

C.行为记录法

D.档案记录法

【答案】D

【解析】档案记录法是指向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人员了解组织过去的建设、运行状况以及关于重大事件或决策的档案记录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采集组织过去的决策机构的效率、决策效率、决策效果、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和文件传递效率。

39.( )是指针对具体的问题,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个人访谈或问卷调查,以了解组织运行的情况及相关信息的方法。

A.问卷调查法

B.调查研究法

C.直接观察法

D.档案记录法

【答案】B

【解析】调查研究法是指针对具体的问题,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个人访谈或问卷调查,以了解组织运行的情况及相关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采集组织过去和现在的决策机构的效率、决策效率和效果、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文件传递效率、各横向机构之间的协调程度、各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以及信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传递的速度和质量等。

40.下列各项不属于观察法缺点的是( )。

A.调查者往往只能观察到被调查者的表面行为,难以把握其心理变化

B.为取得理想的结果,需要长时间观察

C.有时被调查者会觉察,引起误解

D.被调查者易受他人影响

【答案】D

【解析】观察法是指调查者通过到现场观察被调查者的言语和行为采集相关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①调查者往往只能观察到被调查者的表面行为,难以把握其心理变化,了解其思想,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②时间延长,费用也会随之增加;③调查面窄;④有时会被调查者觉察,引起误解。

41.SWOT分析法是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 )最常用的方法。

A.财务报表分析

B.可靠性分析

C.综合比较分析

D.数理统计分折

【答案】C

【解析】SWOT分析法是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的最常用的方法。SWOT分析法从各个角度对组织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组织面临的机会是什么,主要的威胁又是什么,组织自身拥有哪些优势和劣势。通过对组织信息多维度的比较分析,从而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2.关于劳动定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劳动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制定的,不能脱离具体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

B.劳动定额受到各种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但不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

C.在具体规定劳动定额时,应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工作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D.劳动定额限定的对象是有效的劳动,不是无效的劳动

【答案】B

【解析】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劳动定额不仅受到各种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还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生产者的文化水平,生产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劳动态度及主动性、积极性,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劳动关系等。

43.酒店服务员负责看管清扫房间的数量为每人5间,这种定额为( )。

A.时间定额

B.产量定额

C.服务定额

D.看管定额

【答案】C

【解析】服务定额是指按一定的质量要求,对服务人员在制度时间内提供某种服务所规定的限额。

44.用来安排生产作业计划,确定和考核工人的任务量的劳动定额种类是( )。

A.现行定额

B.计划定额

C.不变定额

D.设计定额

【答案】A

【解析】现行定额是在日常生产和管理中具体实行的劳动定额,主要用于衡量工人的生产成绩,核算和平衡企业的生产能力,安排生产作业计划,计算计件工资和奖金,核算产品成本等。

45.( )是设计工厂规模时使用的,根据产品技术资料、年产量,采用时间定额标准或参考同类产品的设计定额,通过分析比较估算出来的。

A.现行定额

B.计划定额

C.不变定额

D.设计定额

【答案】D

【解析】设计定额是设计或计划部门根据产品工艺资料和初步设计的年产量,参照技术定额标准,或者通过与同类型产品的现行定额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来的定额。设计定额主要用于初步设计工厂的规模,组织专业化协作,核算各种设备、占地面积及劳动力的需要量。也可以作为新产品投入后企业逐步降低工时消耗的努力方向。

46.某企业上个季度的工时定额下降20个百分点,那么相应的产量定额提高率为( )。

A.15%

B.20%

C.25%

D.30%

【答案】C

【解析】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是劳动定额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它们在数值上互成倒数关系。工时定额越低,产量定额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则当企业上季度的工时定额Q下降20个百分点时,相应的产量定额T=1/Q=1/0.8=1.25,所以提高率为:125%-100%=25%。

47.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班(8小时工作时)内应完成40件产品(40件/工日),假定班产量定额提高到60件/工日,则产品单件工时定额减少到( )工分/件。

A.6

B.8

C.12

D.24

【答案】B

【解析】个人的班产量定额和单件工时定额的关系是:QB=480(分钟)/TA或TA=480(分钟)/QB。式中,QB表示班产量定额,TA表示单件工时定额。则产品单件工时定额为:TA=480÷60=8(工分/件)。

48.制定典型定额标准是( )的需要。

A.经验估工法

B.统计分析法

C.类推比较法

D.技术定额法

【答案】C

【解析】类推比较法是指以现有同类型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或工序定额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制定定额简便易行,工作量小,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也有利于提高定额的准确性。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制定一套典型定额标准,工作量比较大。

49.( )是通过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计算或实地测定来制定定额的方法。

A.经验估工法

B.统计分析法

C.类推比较法

D.技术定额法

【答案】D

【解析】技术定额法是通过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计算或实地测定来制定定额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

50.( )是指在一次平均数之外,所有先进数值的二次平均数。

A.平均日产量

B.简单平均值

C.先进平均工时

D.加权平均值

【答案】C

【解析】先进平均工时(先进平均值)是指在一次平均数之外,所有先进数值的二次平均数。其计算方法是:先求一次平均数,再求出先进数值的平均数。

51.工时消耗的分类是将员工整个工作班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按照它们的( )所作出的区分。

A.长度和区域

B.类型和范围

C.特征和种类

D.性质和特点

【答案】D

【解析】工时消耗是指企业员工在各项生产作业活动中的时间耗费。工时消耗的分类是将员工整个工作班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按照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所作出的区分。

52.定额时间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

A.作业时间

B.作业宽放时间

C.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D.准备与结束时间

【答案】A

【解析】作业时间是指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作业或零件加工所消耗的时间。它是定额时间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53.( )一般是在工作轮班的开始和结束所消耗的准备或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A.机动的基本时间

B.组织性的作业宽放时间

C.技术性的作业宽放时间

D.交叉的辅助时间

【答案】B

【解析】组织性的作业宽放时间是指工作现场组织管理需要所发生的工时消耗。它一般是在工作轮班的开始和结束所消耗的准备或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其特点是随轮班而重复出现。

54.关于非定额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非定额时间是指在工作时间内所发生的无效劳动和损失的时间

B.停工时间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于组织管理不善或因操作者个人原因而损失的时间

C.非生产工作时间是指在工作时间内员工做了本职以外工作或不必要的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D.抽调员工做本职外工作属于个人造成的非生产时间

【答案】D

【解析】D项,抽调员工做本职外工作属于非个人造成的非生产时间。

55.在单件生产条件下,工时定额的计算公式为:Td=Tz×(1+Kzk+Kgxk)+Tzj。其字母含义错误的是( )。

A.Tz表示作业时间

B.Kzk表示作业宽放时间与作业时间的百分比(%)

C.Kgxk表示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与作业时间的百分比(%)

D.Tzj表示单件核算用工时定额

【答案】D

【解析】D项,Tzj表示准备与结束时间。

56.工作岗位研究的对象是( )。

A.企业单位中的监督岗位

B.企业单位中的工作岗位

C.政府部门中的工作岗位

D.政府部门中的监督岗位

【答案】b

【解析】工作岗位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单位中的工作岗位,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条件下,需要由劳动者承担,应严格按照预定标准,保质保量完成的工作任务的总和。

57.职务与职位的主要区别不包括( )。

A.职务主要强调的是规定员工应该承担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B.职位主要强调的是工作任务的地点和时空条件

C.职位是对其所承担的任务内容和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D.职务反映了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性质

【答案】C

【解析】职务与职位的区别在于:①职务主要强调的是规定员工应该承担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而不是工作任务的地点和时空条件;②职务反映了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性质,是对其所承担的任务内容和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58.( )是依照企事业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员工尽职尽责地完成本岗位各项工作任务,对其岗位职责内可行使的权力范围和内容所作的界定。

A.职权

B.权限

C.职责

D.职位

【答案】B

【解析】权限是对职权范围的具体规定,是对职权的具体细分细化。岗位权限是在完成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时,可在一定限度内自主行使的各种权力。更确切地说,它是依照企事业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为了保证本岗位员工尽职尽责地完成本岗位各项工作任务,对其岗位职责内可行使的权力范围和内容所作的界定。

59.“职位”与“岗位”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

A.强调了客观存在的工作即“事”和“物”与劳动者的统一性

B.存在于某一组织中,具有相应的时间、空间范围,以及具体的工作位置和地点

C.设置数目的多少取决于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工作任务的总量

D.多见于国家机关及其相关单位的人事管理

【答案】D

【解析】“职位”与“岗位”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在于:①强调了客观存在的工作即“事”和“物”与劳动者的统一性,是劳动(工作)对象、劳动(工作)资料与劳动者相互结合的产物;②存在于某一组织中,具有相应的时间、空间范围,以及具体的工作位置和地点;③设置数目的多少取决于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工作任务的总量。

60.组织机构中各个岗位功能的等级被称为( )。

A.能级

B.等级

C.层级

D.级别

【答案】A

【解析】能级是指组织机构中各个岗位功能的等级,即岗位在组织机构这个“管理场”中所具有的能量等级。

61.工作岗位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

A.系统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能级原则

D.标准化原则

【答案】B

【解析】工作岗位研究的原则有四个:①系统的原则;②能级的原则;③标准化原则;④最优化原则。其中,系统原则中系统的四个特征分别为: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

62.( )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使系统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原则。

A.系统的原则

B.标准化原则

C.能级的原则

D.最优化原则

【答案】D

【解析】最优化原则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使系统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最优化的原则不但体现在工作岗位研究的各项环节上,还反映在岗位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

63.( )是以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的过程。

A.工作岗位调查

B.工作岗位研究

C.工作岗位写实

D.工作岗位评价

【答案】A

【解析】工作岗位调查是以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的过程。深入进行工作岗位调查,是实现工作岗位研究的各项任务,提高岗位分析、评价与分类质量的首要环节和重要保证。

64.一般来说,( )应与其他调查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保证岗位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A.书面调查

B.现场观测

C.面谈

D.背景调查

【答案】A

【解析】书面调查是指利用调查表进行岗位调查的方法。调查表由专业人员在调查之前设计编制。被调查人接到调查表后,应按调查项目逐一认真填写。一般来说,书面调查应与其他调查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保证岗位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65.若企业规模较大,岗位设置繁杂,进行岗位调查时应采用( )。

A.现场观测法

B.面谈法

C.书面调查法

D.综合采用上述方法

【答案】D

【解析】进行岗位调查时,采用何种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岗位数目较少的企业进行调查时,可采用面谈或现场观测的调查方式。在规模较大、岗位设置繁杂的企业进行调查时,可综合采用上述三种调查方式,如对重要岗位采用面谈、现场观测的调查方式,对一般岗位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对一般岗位的个别不清楚的调查项目采用面谈或现场观测的方式加以复查、更正和补充。

66.在填写调查表时应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

A.按时间先后顺序,对每一事项详细加以说明

B.说明并指出完成各项工作责任的大小、完成各项工作事项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是否有监督、指挥、领导的责任

C.指出本岗位与其他岗位的关系

D.避免使用精确的词句

【答案】D

【解析】填写调查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先月初后月末,将本岗位的全部工作任务,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经常性的还是临时性的,均应一一列出;②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事项加以详细说明;③尽量避免使用含混不清的词句;④指出完成各项工作责任的大小;⑤指出完成各项工作事项所需要的时间,或完成各事项占总工作时间的百分比;⑥指出最困难、最重要的工作,并说明原因;⑦指出是否有监督、指挥、领导的责任;⑧指出本岗位与其他岗位的关系(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文件资料的收发传阅关系)。

67.( )是按照时间消耗的顺序,对某一岗位的员工在整个工作日内的工作活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的一种方法。

A.岗位写实

B.日志法

C.作业测时

D.岗位抽样

【答案】A

【解析】岗位写实是按时间消耗的顺序,对某一岗位的员工在整个工作日内的工作活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全面了解被调查对象在一个工作日内工作活动的情况,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程序、步骤和方法是岗位写实的基本功能。

68.( )是由调查人员对一个工作日内一组员工在一个或几个工作地点上共同劳作的全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写实方法。

A.个人岗位写实

B.工组岗位写实

C.自我岗位写实

D.多机台看管写实

【答案】B

【解析】工组岗位写实,即由调查人员对一个工作日内一组员工在一个或几个工作地点上共同劳作的全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写实方法。工组员工的作业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协同作业,也可以是没有联系的独立作业。

69.( )主要是为了改进工序作业活动的内容,使操作方法合理化,节约工时消耗,确定先进的劳动定额。

A.工作岗位写实

B.工作岗位调查

C.作业测时

D.岗位分析

【答案】C

【解析】作业测时是以工序或某一作业为对象,按照操作顺序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研究作业活动的一种方法。作业测时主要是为了改进工序作业活动的内容,使操作方法合理化,节约工时消耗,确定先进的劳动定额。

70.关于工作岗位分析方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设计信息法有助于掌握现有人—机总体系统的性质和特征

B.活动记录法是采用现代数字工具记录岗位相关信息的方法

C.档案资料法采集的信息真实可靠,但投入费用很高

D.关键事件法有助于鉴别出岗位工作的中心内容和重要项目

【答案】C

【解析】活动记录法采集的信息真实可靠,但投入费用很高。档案资料法是指查阅现存的各种与岗位活动有关的档案资料,采集相关信息的方法。

71.岗位抽样的作用不包括( )。

A.掌握各类工时消耗的情况

B.研究机械设备运转情况

C.改进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

D.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

【答案】D

【解析】岗位抽样的作用包括:①用于调查各类员工在工作班内的工作活动情况,掌握其内容、程序、步骤等各种相关数据和资料;②掌握岗位各类工时消耗的情况,为制定修订劳动定员定额标准,衡量评价定员定额水平提供依据;③用于研究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调查设备的利用率、故障率;④用于改进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

72.关于采用日志法进行工作岗位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志”有固定的格式

B.工作活动涉及的人员、物品属于“日志”的登记范围

C.日志法是由观察者进行记录的

D.日志的登记可以在第二天以后再补记

【答案】B

【解析】日志法是指由操作者对其一天或连续几天内工作活动的情况进行登记记录的信息采集方法。操作者所使用的“日志”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包括:本岗位各种具体活动的事项,每项活动所耗费的时间,涉及的人员、物品、器件等。日志的登记必须当日完成,不能在第二天以后再补记。

73.采用( ),有助于鉴别出本岗位工作的中心内容和重要项目。

A.工作实践法

B.工作日志法

C.结构调查表

D.关键事件法

【答案】D

【解析】关键事件法,即由岗位调查者对承担本岗位工作的操作者的劳动行为进行观察,将其“最好”和“最差”(或者“有效”和“无效”)的行为进行登记记录的方法。采用本方法可以延续一段时间,通过反复比较,以掌握本岗位的关键信息。采用关键事件法,有助于鉴别出本岗位工作的中心内容和重要项目。

74.我国制度公休时间为( )天。

A.100

B.104

C.105

D.115

【答案】D

【解析】制度公休时间是指法定的公休日和节假日。我国的法定休息日,全年共有104天,全民的节假日11天,我国制度公休时间为115天。

75.( )是反映员工在出勤时间内实际工作工时及其被利用情况的指标。

A.出勤时间利用率

B.出勤率

C.工作日利用率

D.工作效率

【答案】A

【解析】出勤时间利用率又称作业率,是反映员工在出勤时间内实际工作工时及其被利用情况的指标。其计算公式表示为:出勤时间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出勤工作工时×100%。

76.工作日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

A.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工时×100%

B.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C.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日长度×100%

D.制度工作月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月规定长度×100%

【答案】C

【解析】工作日利用率说明在计算期内平均一个员工一个工作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程度。其计算公式表示为: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日长度×100%。

77.下列( )不属于人工成本中的工资项目。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职务工资

D.员工住房基金

【答案】D

【解析】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工资项目、保险福利项目和其他项目三方面内容。D项属于保险福利项目的内容。

78.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统称为( )。

A.劳动争议处理费用

B.劳动争议诉讼费用

C.劳动争议咨询费用

D.劳动争议赔偿费用

【答案】A

【解析】劳动争议处理费用是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法律咨询费。

79.在工资调整过程中,应对比最低工资标准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取( )作为调整工资的标准。

A.两者的平均数

B.增长幅度较低的指数

C.增长幅度较高的指数

D.最低工资标准

【答案】C

【解析】在工资调整过程中,应对比最低工资标准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取增长幅度较高的指数作为调整工资的标准,以此保证公司合法经营,又不降低员工生活水平。

80.人力资源管理不当所导致的间接成本一般不表现为( )。

A.员工缺乏工作主动性

B.离职率高

C.员工不愿意和管理人员交流

D.工作上不配合

【答案】B

【解析】由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失误或不当所导致的间接成本具体表现为:①在工作态度方面,表现为员工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过且过,不满情绪积累等;②在交流方面,表现为员工不愿与管理人员交流,不愿提供真实的反馈而导致管理者决策失误;③在工作关系方面,表现为员工与管理人员缺乏相互信任和尊重,工作上不配合、互相防范。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

1.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包括( )。[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A.战略规划

B.组织规划

C.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D.人员规划

E.人力资源费用计划

【答案】ABCDE

【解析】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包括:①战略规划;②组织规划;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④人员规划;⑤人力资源费用计划。

2.企业组织信息的特点包括( )。[2015年11月四级真题]

A.社会性

B.连续性

C.流动性

D.浓缩性

E.经济性

【答案】ABCD

【解析】企业组织信息具有社会性、流动性、不规则性、连续性、新陈代谢性、浓缩性和替代性等特点。

3.按用途分类,可将劳动定额划分为( )。[2011年5月四级真题]

A.现行定额

B.计划定额

C.产量定额

D.设计定额

E.不变定额

【答案】ABDE

【解析】劳动定额涉及的范围很广,为了全面反映劳动定额的内容和形式,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劳动定额做出区分。其中,按按劳动定额的用途分为:①现行定额;②计划定额;③设计定额;④不变定额。C项,产量定额是按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或编制的综合程度进行的分类。

4.劳动定额按制定方法可分为(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经验估工定额

B.统计定额

C.类推比较定额

D.技术定额

E.工作定额

【答案】ABCD

【解析】劳动定额按制定方法可分为:①经验估工定额。即采用经验估工法制定的定额。②统计定额。运用统计资料,经过必要的统计整理和分析制定出的劳动定额。③技术定额。运用实地观测或技术分析计算方法制定出的劳动定额。④类推比较定额。即采用类推比较法制定的劳动定额。

5.技术定额法的步骤包括( )。[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A.分析员工的技能水平

B.分解工序

C.分析设备状况

D.分析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

E.现场观察和分析计算

【答案】BCDE

【解析】技术定额法是通过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计算或实地测定来制定定额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步骤如下:①分解工序;②分析设备状况;③分析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④现场观察和分析计算。

6.工作岗位研究的特点包括( )。[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A.对象性

B.系统性

C.综合性

D.适用性

E.科学性

【答案】ABCE

【解析】工作岗位研究是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等项活动的总称。其特点在于:①对象性;②系统性;③综合性;④应用性;⑤科学性。

7.在对岗位研究时应从( )入手。[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引用的各种概念

B.逐一加以说明

C.并力求统一化

D.以及与之相关的术语

E.规范和标准化

【答案】ABCDE

【解析】工作岗位研究是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等项活动的总称。在系统阐述岗位研究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之前,必须对岗位研究所引用的各种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术语,逐一加以说明,并力求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8.工作岗位调查的内容主要应包括(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本岗位工作任务的性质

B.本岗位劳动强度

C.本岗位在职人员的姓名

D.本岗位责任

E.担任本岗位所需要的体力

【答案】ABDE

【解析】工作岗位调查的内容包括:①本岗位工作任务的性质、内容和程序,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及其占工作日制度时间的百分比;②本岗位的名称、工作地点,担任本岗位员工的职称、职务、年龄、工龄、技术等级、工资等级等;③本岗位的责任;④承担本岗位的资格、条件;⑤担任本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体力;⑥本岗位的工作危险性;⑦本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的姿势、空间、操作的自由度等;⑧本岗位使用的设备和工具的复杂程度;⑨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如空气流速、温度湿度、噪声、工作地照明、粉尘、有毒有害气体、雾滴、振动、热辐射等;⑩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事项。

9.工作岗位调查面谈应注意( )。[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接待要热情,态度要诚恳,用语要适当

B.营造良好的环境,使被调查人感到轻松,无拘无束

C.应避免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D.采取启发式提问

E.不能允许被调查人长篇大论表建议

【答案】ABCD

【解析】面谈是指为了获得岗位的相关信息,调查人直接与员工见面,调查其所在岗位的情况的方法。在面谈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尊重被调查人;②根据调查目的布置面谈环境;③面谈中,应允许被调查人长篇大论,直到他自己认为无话可说时为止;④调查者对重大原则问题,应避免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⑤面谈中,应避免命令式提问,而采取启发式提问。

10.作业测时的基本功能有( )。[2012年5月四级真题]

A.以工序作业时间为消耗对象

B.总结和推广先进员工的操作方法和先进经验

C.分析和研究多机台看管和生产流水线的节拍

D.为掌握岗位的劳动负荷量,以及进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提供依据

E.弥补岗位写实无法获得的工时数据资料

【答案】ABCDE

【解析】作业测时的基本功能有:①以工序作业时间为消耗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制定工时定额提供数据资料。②总结和推广先进员工的操作方法和先进经验。③分析和研究多机台看管和生产流水线的节拍。④为掌握岗位的劳动负荷量,以及进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提供依据。⑤弥补岗位写实无法获得的工时数据资料。

11.岗位写实与作业测时的区别有( )。[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A.两者的原理不同

B.两者的研究范围不同

C.两者观测的精细程度不同

D.两者的具体作用不同

E.两者的具体目的不同

【答案】BCD

【解析】岗位写实与作业测时的区别主要有:①两者的研究范围不同。岗位写实是以整个工作日为对象,进行总体观察;而作业测时只是研究工作日中的一部分,即某一工序或作业的活动情况。②两者观测的精细程度不同。岗位写实不仅研究工时消耗,而且研究各类活动的内容及其结构比例,但更侧重于后者,较为“粗略”;而作业测时仅研究工序中作业活动的内容及其工时消耗的情况,较为“精细”。③两者的具体作用不同。岗位写实的目的主要是掌握与岗位工作活动有关的主客观多方面的数据和资料,为岗位分析与岗位设计提供依据;而作业测时主要是为了改进工序作业活动的内容,使操作方法合理化,节约工时消耗,确定先进的劳动定额。

12.岗位抽样的特点包括( )。[2010年11月四级真题]

A.节约费用

B.使用范围广

C.节省时间

D.数据真实可靠

E.增加了工作量

【答案】ABCD

【解析】岗位抽样的特点包括:①使用范围广,可用于工厂、企业、医院、商店、饭店旅馆、机关团体等各类单位的岗位研究;②节省时间,节约费用。与岗位写实、作业测时相比较,岗位抽样方法可以减少调查时间,节约费用;③取得的数据真实可靠,能消除被观测人员在生理心理上的影响。岗位抽样时,只要遵守随机性的原则,并保证有足够的抽样观测次数,抽查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精确度;④测定人员不必整天连续在工作现场进行观察,大大减少了工作量,避免因冗长的观测所带来的疲劳和厌烦情绪。

13.下述关于作业测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

B.根据实际情况,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

C.测时最好在同一班组工作l~2小时后

D.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情况

E.测时通常要采用连续作业测时法

【答案】ABD

【解析】作业测时前的准备有:①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测时对象确定后,调查人员要将测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向员工解释清楚,以便取得员工的配合,共同把测时工作做好。②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如工种、技术等级、工龄、设备、工具、工作地布置、环境条件等。③根据实际情况,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④测时最好在上班1~2小时后,待生产稳定后进行。

14.汇总作业测时数据时,需计算稳定系数,对其正确的表述是( )。[2015年11月四级真题]

A.稳定系数超过规定的限度,就需要重新测定

B.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测时数列波动小,比较可靠

C.稳定系数越大于1,说明测时数列波动大,可靠性低

D.计算稳定系数是为检验每项操作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和可靠程度

E.稳定系数等于测时数列中最大的数值乘以测时数列中最小的数值

【答案】ABCD

【解析】E项,稳定系数是测时数列(同一操作多次测定记录的时间值)中最大数值与最小数值的比值,即稳定系数=测时数列中最大的数值/测时数列中最小的数值。

15.岗位的调查方法包括( )。[2013年11月、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A.技术会议法

B.结构调查表

C.关键事件法

D.活动记录法

E.档案资料法

【答案】ABCDE

【解析】岗位的调查方法包括:①技术会议法;②结构调查表;③日志法;④关键事件法;⑤设计信息法;⑥活动记录法;⑦档案资料法。

16.进行工作时间统计为( )提供了依据。[2010年11月四级真题]

A.定岗定员

B.产品成本核算

C.员工晋升

D.提高工作效率

【答案】ABCDE

【解析】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包括:①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和定岗定员提供依据;②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③为合理发放工作报酬、考核、奖励、晋升提供依据;④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17.( )包括在制度工作时间之内。[2010年11月四级真题]

A.全部实际工作时间

B.缺勤时间

C.加班时间

D.出勤时间

E.非生产时间

【答案】BDE

【解析】各种工作时间指标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工作时间构成图示

18.工作时间利用程度的基本分析包括( )。[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A.出勤率指标

B.出勤时间利用率指标

C.制度工时利用率指标

D.工作负荷率

E.实际出勤率指标

【答案】ABCD

【解析】工作时间利用程度的基本分析包括:①出勤率指标,出勤率表明员工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工作的程度,可以分别按工日与工时计算。②出勤时间利用率指标,出勤时间利用率亦称作业率,是反映员工在出勤时间内实际工作工时及其被利用情况的指标。③制度工时利用率指标,制度工时利用率反映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用于生产作业的程度。④工作负荷率,工作负荷率是指员工实际工作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的比率,反映员工制度工作时间实际被利用程度。

19.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有( )。

A.有效的员工激励

B.保持智力资本竞争的优势

C.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D.企业在适当时机,获得适当人员

E.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潜力

【答案】ABCDE

【解析】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确保企业各类工作岗位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有效地激励员工,保持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

20.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主要来源有( )。

A.调研人员自己采集的资料

B.通过机关、企业等单位获得的资料

C.通过报纸杂志获得的资料

D.工作计划

E.职务说明书

【答案】ABC

【解析】企业组织信息采集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原始资料,又称第一手资料或初级资料,是指调研人员自己采集的资料,如企业的业务状况记录、销售记录、成本记录、用户意见簿记录、消费者反馈信息记录、对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调查记录等。②二手资料,又称次级资料,是指经过别人采集、整理和初步分析过的资料。这种资料通过机关、企业等单位或报纸杂志易于获得,成本低,但很可能存在失误或失实的现象,或由于时间、地点、条件变化而使资料失去使用价值。

21.在信息采集的方法中,当面调查询问法的优点包括( )。

A.方式方法机动灵活

B.可以深入地了解到被调查者的实际意见

C.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D.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小

E.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比较快,量也比较大

【答案】ABC

【解析】当面调查法又称面谈调查法,是指调查者当面向被调查者展开询问的方法。以了解他们的观点,观察他们的反应。这种方法的优点包括:①机动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②调查者可以直接、深入地了解被调查者的真实观点,采集到的资料比较全面、可靠。这种方法适用于采集内容比较复杂,要求比较细致的信息。

22.会议调查询问法的缺点包括( )。

A.耗时长,成本高

B.被调查者不能充分发表见解

C.调查结果误差大

D.被调查者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E.受时间、地点限制

【答案】BDE

【解析】会议调查询问法的缺点包括:①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②与会人员较多,被调查者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③互动过程中,被调查者易受他人影响。

23.信息采集方法中的观察法可分为( )。

A.直接观察法

B.行为记录法

C.间接观察法

D.档案记录法

E.调查询问法

【答案】AB

【解析】信息采集方法中的观察法分为:①直接观察法,是指调查者自己或派遣他人直接到现场对被调查者的行为、言论、反应、感受等进行观察和记录,采集相关信息的方法。②行为记录法,是指调查者借助特定的仪器、设备或工具,记录被调查者的行为和反应,采集相关信息的方法。

24.在组织信息处理过程中,要对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分析。评估信息源可靠性的标准包括( )。

A.提供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

B.提供信息的动因

C.是否拥有所提供信息的所有权

D.过去提供信息的质量

E.信息源的可信度

【答案】BCDE

【解析】信息的可靠性分析是指根据信息的可能准确度和信息源可靠性,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评级的过程。评估信息源可靠性的标准有:①过去提供信息的质量;②提供信息的动因;③是否拥有所提供信息的所有权;④信息源的可信度。

25.在撰写调研报告时主要应注意的要点主要有( )。

A.符合调研者的意愿

B.调查研究资料的来源

C.调研报告的学术性

D.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E.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答案】BDE

【解析】撰写调研报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明确说明调研资料的来源,以示资料的可靠性;②必须说明对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的方法,以示资料的科学性;③必须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职务、职称,以示资料的可信性;④必须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分类。企业不同人员对信息的种类、性质和形式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管理决策的需求,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分类,形成各类报表与文件。

26.按劳动定额的实施范围分类,劳动定额可分为( )。

A.经验估工定额

B.统一定额

C.类推比较定额

D.企业定额

E.一次性定额

【答案】BDE

【解析】按劳动定额的实施范围分类,劳动定额可分为统一定额、企业定额和一次性定额。AD两项属于按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进行的分类。

27.劳动定额按制定方法可分为( )。

A.经验估工定额

B.统计定额

C.类推比较定额

D.技术定额

E.看管定额

【答案】ABCD

【解析】劳动定额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其进行分类。劳动定额按制定方法可分为:①经验估工定额;②统计定额;③技术定额;④类推比较定额。

28.劳动定额的基本表现形式为( )。

A.工时定额

B.现行定额

C.产量定额

D.计划定额

E.设计定额

【答案】AC

【解析】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是劳动定额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它们在数值上互成倒数关系。工时定额越低,产量定额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29.下列关于劳动定额的说法错误的有( )。

A.劳动定额可以帮助企业组织生产,也可以帮助企业组织分配

B.劳动定员是劳动定额的基础

C.在班产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工时定额

D.不变定额指的是反映企业当前生产技术水平并在当前生产中使用的定额

E.企业的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互为倒数关系

【答案】BD

【解析】B项,劳动定员的基础是劳动定额;D项,不变定额又称固定定额,是指将某个时期(年初或年末)的现行定额固定下来,在几年或一段时期内保持不变。

30.制定劳动定额的科学依据包括( )。

A.技术依据

B.成本依据

C.经济依据

D.心理生理依据

E.职责依据

【答案】ACD

【解析】制定劳动定额的科学依据包括:①技术依据,包括生产条件;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的状况;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技能。②经济依据,包括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工作负荷程度;整个生产周期和产品总劳动量。③心理生理依据,包括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息时间的比重;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状况。

31.下列工时消耗项目,属于准备与结束时间的有( )。

A.检查工具、领取专用夹具

B.更换工作服

C.安装和调整专用工夹具

D.调整机床或设备

E.擅离工作地

【答案】ACD

【解析】B项属于组织性宽放时间;E项属于个人造成的停工时间。

32.单件产品工序、工时定额应包括( )。

A.非生产工作时间

B.作业时间

C.作业宽放时间

D.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E.准备与结束时间

【答案】BCDE

【解析】单件产品工序、工时定额应包括:①作业时间;②作业宽放时间;③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④准备与结束时间。A项属于非定额时间的种类。

33.工作岗位研究是( )等项活动的总称。

A.岗位调查

B.岗位分析

C.岗位设计

D.岗位评价

E.岗位分类

【答案】ABCDE

【解析】工作岗位研究是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等项活动的总称。更确切地说,它是以企业单位各类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多种科学方法,经过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等多个环节,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配置、绩效考评、培训开发、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项管理活动提供规范和标准的过程。

34.工作的含义包括( )。

A.为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项劳动活动

B.专指职业

C.特指若干项专门任务

D.指根据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要求,规定员工在本岗位范围内对事、对物或对人所承担的各种义务

E.泛指体力和脑力劳动活动

【答案】BCE

【解析】工作有三种含义:①泛指体力和脑力劳动活动;②专指职业;③狭义上的“工作”特指若干项专门任务。A项是任务的含义;D项是职责的含义。

35.“工作”和“职业”的主要区别在于( )。

A.范围不同

B.性质不同

C.职业范围较窄,特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某种性质和特点的劳动活动

D.工作范围很广,泛指人们的劳动活动过程

E.工作范围较窄,特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某种性质和特点的劳动活动

【答案】ACD

【解析】“工作”和“职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范围不同。前者与“不工作”相对,其范围很广,泛指人们的劳动活动过程。而后者范围较窄,特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某种性质和特点的劳动活动,如教师、律师、职业经理、电器工程师、推销员、汽车维修工等都可以归于某一职业范畴。

36.( )是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的特征。

A.整体性

B.独立性

C.相关性

D.目的性

E.环境适应性

【答案】ACDE

【解析】系统是指由若干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的,处于一定环境条件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目的性;③相关性;④环境适应性。

37.从具体形态来看,系统表现为( )。

A.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B.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C.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

D.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E.有形系统与无形系统

【答案】ABCD

【解析】从具体形态来看,系统表现为:①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②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前者是以矿物、生物、机械、能量等实体构成的系统,后者则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观念所构成的系统。现实生活中系统往往是两者的结合;③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④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38.工作岗位调查的目的是( )。

A.为进行岗位分析提供资料

B.为改进工作岗位的设计提供信息

C.为制定各种人事文件提供资料

D.为工作岗位评价与工作岗位分类提供必要依据

E.收集有关信息,以便系统、全面地对岗位进行描述

【答案】ABCDE

【解析】工作岗位调查是以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的过程。工作岗位调查的目的是:①收集各种相关的数据、资料,以便系统、全面、深入地对岗位进行描述;②为改进工作岗位的设计提供信息;③为制定各种人事文件(如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进行岗位分析提供资料;④为工作岗位评价与工作岗位分类提供必要的依据。

39.在工作岗位调查中,运用现场观测法应注意( )。

A.对调查的工作事项要多提几个为什么

B.对重大原则问题,应避免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C.营造良好的环境

D.调查人应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进行观察记录,以防干扰员工的正常工作

E.选择多处场地对同类岗位进行观察

【答案】ADE

【解析】现场观测应注意的问题包括:①对调查的工作事项要多提几个为什么;②调查者应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进行观察记录,以防干扰员工的正常工作;③为了掌握全面的情况,应选择多处场地对同类岗位(工作)进行观察,以消除员工个体特征对调查结果的影响。BC两项是面谈法应注意的问题。

40.岗位写实的具体步骤包括( )。

A.岗位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B.实地观察记录

C.实地测时观察

D.测时资料的整理、分析

E.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答案】ABE

【解析】岗位写实的具体步骤包括:①岗位写实前的准备工作;②实地观察记录;③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CD两项是作业测时的工作步骤。

41.企业员工分类的方法包括( )。

A.按性别构成分类

B.按学历结构分类

C.按专业构成分类

D.按职责类别分类

E.按职业能力分类

【答案】ABCE

【解析】企业员工的分类方法包括:①按性别构成分类;②按年龄构成分类;③按学历结构分类;④按职业能力分类;⑤按专业构成分类;⑥按职业类别分类。

42.员工平均人数的统计包括( )。

A.日平均人数

B.月平均人数

C.季平均人数

D.年平均人数

E.制度工作日平均人数

【答案】BCD

【解析】员工平均人数的统计包括:①月平均人数,指计算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②季内平均人数,是以计算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除以3后求得;③年平均人数,指计算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

43.企业人力资源费用包括( )。

A.工资

B.福利

C.保险

D.培训费用

E.招聘费用

【答案】ABCDE

【解析】企业人力资源费用包括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前者是指支付给员工的费用,如工资、福利、保险等;后者是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经费,如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

44.( )属于人工成本的范围。

A.企业工资项目

B.企业职工福利费

C.职工住房基金

D.企业办公用品费用

E.工会基金

【答案】ABCE

【解析】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①工资项目;②保险福利项目,即根据劳动合同以及国家相关规定,定期支付给本企业全体员工,或定期为员工缴纳的保险福利费用,如: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员工福利费、员工教育经费、员工住房基金,以及其他费用,如工会基金等;③其他项目。

45.下列属于招聘费用的有( )。

A.调研费、广告费、招聘会经费

B.选拔测试方案制订与实施的经费

C.通知录取结果的经费

D.高校奖学金

E.签订劳动合同的经费

【答案】ABCDE

【解析】招聘费用即招聘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主要包括:①招聘前产生的调研费、广告费、招聘会经费、高校奖学金等;②招聘中产生的选拔测试方案制订与实施的经费、获取测试工具的经费等;③招聘后产生的通知录取结果的经费、分析招聘结果的经费、签订劳动合同的经费等。

46.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中,培训费用包括( )。

A.培训预算

B.培训前费用

C.培训中费用

D.培训后费用

E.培训评估费用

【答案】BCD

【解析】培训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即培训费用,主要包括:①培训前产生的绩效考核经费和制定培训方案的经费,前者包括考评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经费、获取考评工具的经费、处理考评结果的经费等;②培训中产生的教材费、教员劳务费、培训费(差旅费)等;③培训后产生的测评培训结果的经费等。

47.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原则有( )。

A.合法合理原则

B.客观准确原则

C.整体兼顾原则

D.严肃认真原则

E.公平公正原则

【答案】ABCD

【解析】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原则包括:①合法合理原则,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各种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信息,以及本企业对下一年度工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等;②客观准确原则,即各种项目的预算要客观合理,防止人为加大加宽,以至于出现有预算没使用的情况;③整体兼顾原则,即从企业整体出发,密切注意不同预算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顾此失彼,造成整体预算失衡;④严肃认真原则,即在进行费用预算时,要秉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缜密地进行分析测算,不可主观臆测。

48.根据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合法合理原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关注( )。

A.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各种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信息

B.涉及员工权益资金、社会保险等方面规定标准的变化情况

C.各预算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D.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处理费用

E.本企业对下一年度工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答案】ABE

【解析】合法合理原则是指为了保证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各种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信息,如地区与行业的工资指导线,消费者物价指数,最低工资标准等涉及员工权益资金、社会保险等方面规定标准的变化情况,以及本企业对下一年度工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等。凡涉及各自主管项目的子项目比例变化的要准确地反映到预算中。

49.进行工资项目的预算,要从前期工作着手,前期工作的内容包括( )。

A.分析当地本年度最低工资标准

B.分析当年同比的消费者物价指数

C.分析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D.分析公司生产经营状况

E.分析人工成本预测预警信息

【答案】ABD

【解析】工资项目预算的前期工作包括:①分析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本年度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②分析当年同比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幅度;③掌握并理解企业高层领导对下一年度工资调整的意向;④考察和对比上一年度工资各子项目的预算和结算情况,分析上一年度工资费用的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⑤考察和对比本年度工资各子项目的预算和已发生费用的结算情况,分析本年度工资费用的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

50.核算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时应注意( )。

A.采用适当的核算方法

B.控制成本和节约能耗

C.总体控制和个案执行

D.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

E.加强费用开支的审核和控制

【答案】ABE

【解析】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核算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①加强费用开支的审核和控制;②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③适应企业特点、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核算方法。核算时对于一些相关项要进行合并,避免界线含混不清,彼此交叉;界限明显的需要细分。

51.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不当所导致的成本一般表现为( )。

A.直接成本

B.间接成本

C.原始成本

D.重置成本

E.标准成本

【答案】AB

【解析】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不当所造成的成本是指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行为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乃至工作绩效产生副作用而导致的人力资源浪费或管理成本支出,一般表现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中,分析和计算管理行为失误或不当造成的直接成本比较容易,而对间接成本的辨析及估算却相当困难。

三、简答题

1.请简述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2007年11月四级真题]

答: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包括:

(1)调研准备阶段

在本阶段,调研人员通过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非正式调研,确定调研的主题内容和范围。

①初步情况分析。指调研人员对本部门、本企业已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初步分析,了解情况,提出假设的调研主题。要求企业和部门在提供信息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尽可能突出重点,抓住问题的要害。

②非正式调研。指对假设的调研主题展开调查,发现新问题,淘汰旧问题,探求真正的问题所在。调研人员可以调查访问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人员和个别用户,听取他们的一般性意见,进一步明确该调查项目的具体目的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③确定调研目标。指在初步情况分析和非正式调研之后,逐步缩小调查范围,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项目的重点。

(2)正式调研阶段

在本阶段,调研人员应确定获取相关信息的手段与方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调查表格,并按预定的计划和设想到现场展开调查。

①相关信息的来源

a.原始资料。又称第一手资料或初级资料,是指调研人员自己采集的资料,如企业的业务状况记录、销售记录、成本记录、用户意见簿记录、消费者反馈信息记录、对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调查记录等。

b.二手资料。又称次级资料,是指经过别人采集、整理和初步分析过的资料。这种资料通过机关、企业等单位或报纸杂志易于获得,成本低,但很可能存在失误或失实的现象,由于时间、地点、条件变化而使资料失去使用价值。

②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理想的调查问卷和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是调研顺利进行的保证。调查问卷应根据调查内容而设置,要求做到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内容简单、明确,所提的问题不宜太长、太繁,要便于被调查者回答,尽可能让被调查者用“”或“×”来回答,这样也便于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

③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又称现场调查,是指到现场去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一环节对调查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工作责任心、业务技巧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对调研人员进行慎重的选择、科学的培训和有效的管理。

2.请简述劳动定额的内容。[2008年11月四级真题]

答: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其内容主要有:

(1)劳动定额的制定

采用适当的方法,“快”、“准”、“全”地制定出产品、零件、工序的各项工时定额,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基本数据,这是劳动定额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搞好定额管理的基本前提。影响劳动定额制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劳动者方面的因素,也有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方面的因素。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掌握了工时消耗的规律性以后,才能制定出既先进又合理的劳动定额。

(2)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

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评价和衡量企业劳动定额的贯彻实施的情况,可采用以下几项标准:①劳动定额面的大小;②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劳动各职能部门是否按劳动定额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③企业或车间、班组是否按劳动定额对工人的劳动量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做到“日清月结”; ④企业为了推行新定额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3)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

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劳动定额贯彻执行以后,到底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需要;新定额在执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活动的情况,只有通过收集各种信息以及各种有关的数据资料,经过统计汇总、整理和统计分析才能加以说明。

(4)劳动定额的修订

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企业原有的定额就会落后于现实的生产水平。企业只有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组织力量修改原有的劳动定额,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才能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定额的修订是在定额的贯彻实施、统计分析之后,对定额的重新整顿和修改,它既是劳动定额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标志着新的定额产生,它使企业劳动定额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

3.简述在组织工作岗位调查时可以采用哪些具体的调查方法?[2011年11月四级真题]

答:在组织工作岗位调查时可以采用的具体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

(1)岗位写实。岗位写实是按时间消耗的顺序,对某一岗位的员工在整个工作日内的工作活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作业测时。作业测时是以工序或某一作业为对象,按照操作顺序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研究作业活动的一种方法。

(3)岗位抽样。岗位抽样是统计抽样法在工作岗位调查中的具体运用,它是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对工作岗位随机地进行抽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对总体状况做出推断的一种方法。

(4)工作岗位调查的其他方法,包括:①技术会议法;②结构调查法;③日志法;④关键事件法;⑤设计信息法;⑥活动纪录法;⑦档案资料法。

4.简述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

答: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1)准确性原则。即在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调研人员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情况,这样获得的信息才是可信、可靠的。

(2)系统性原则。即对企业信息要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加工,做到系统化,保证和调查主题相关信息的完整性,以避免企业做出片面的决策。

(3)针对性原则。即有的放矢,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和处理企业信息。

(4)及时性原则。即信息只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供求信息、市场信息、新技术信息等发挥作用的时间很短。因此,必须迅速地采集、加工、归类、整理、传递有用信息;否则,信息如果过时,即使再准确、再全面、再系统,也可能贻误决策。

(5)适用性原则。即根据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和管理系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类别和形式的信息。所提供的信息要与目标问题相关,特别要与问题的本质相关,以免导致无用信息与有用信息混杂,给使用信息的部门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6)经济性原则。即在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统筹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多情况下,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必须增加经费,而降低费用就会影响信息的有效性,费用和信息的有效性往往相互矛盾。为经济合理地提供信息,必须对费用和信息的有效性进行权衡,取利弃弊。

5.企业在制定人力管理规划时,经常采用调查询问的方法采集相关信息,请您说明询问法的种类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答:询问法是指调查者通过询问的方式向被调查者展开调查的方法。它要求调查者事先拟定出具体的调研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向被调查者展开询问,采集相关信息。根据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接触方式、方法的不同,询问法可以分为:

(1)当面调查法

当面调查法又称面谈调查询问法,是指调查者当面向被调查者展开询问的方法。以了解他们的观点,观察他们的反应。

其优点是:机动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调查者可以直接、深入地了解被调查者的真实观点,采集到的资料比较全面、可靠。

其缺点是:耗时长;成本高;调查结果易受调查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调查范围较窄,采集到的信息不具代表性。这种方法适用于采集内容比较复杂、要求比较细致的信息。

(2)电话调查法

电话调查法又称电话询问法,是指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对组织人员展开询问的方法。

其优点是:与当面调查法相比,这种方法成本低,速度快,调查面广、量大,还能设置统一的调查询问表格,采集到的数据便于统计处理。

其缺点是:这种方法适用于及时采集一些简单信息,尤其是要了解被调查者对某种情况的看法,如是与非、好与差、正确与错误、要与不要等简单问题。

(3)会议调查法

会议调查法是指调查单位或调查者邀请被调查对象(一般为10个人左右),在约定的时间、地点集中,以会议的方式展开调查的方法,如座谈会。

其优点是:调查者可以直接倾听被调查者的观点;调研双方有互动的机会;与当面调查询问法相比,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较低,效率较高。

其缺点是: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与会人员较多,被调查者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动过程中,被调查者易受他人影响。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学者、专家或企业高层的调查。

(4)邮寄调查法

邮寄调查法又称函件询问法或函件调查法,是指调查者通过信函邮寄的方式,把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发送给被调查者展开调查的方法。

其优点是:成本低;不受行业和区域的限制,调查面广、量大,采集到的信息广泛、全面;不受时间限制,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缺点是:邮寄往返麻烦,耗时长,回收率低,有时甚至会影响调查样本的代表性,给统计、分析和归纳造成很大的困难。这种方法适用于采集内容比较简单,答题要求不高,时限较长的调查。

(5)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的程序如下:首先,调查者把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当面交给被调查者,并向他说明回答的方法和具体要求;然后,被调查者根据要求自行填写问卷;最后,调查者定期回收问卷。这种方法费用适中,回收率较高,效果良好。

此外,还有日记调查,即请固定的被调查单位逐日逐项填写,调查者定期汇总。这种方法适用于采集内容较多,答题要求不高,被调查者比较集中,时限较短的调查。

6.简述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制定的依据及其制定方法。

答:(1)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

①与设备、工具有关的因素;

②与生产情况、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

③与操作方法有关的因素;

④劳动力的配备与组织有关的因素;

⑤与工作地有关的因素;

⑥与各种规章制度及其他有关的影响因素。

(2)劳动定额制定的依据

①技术依据。包括:生产条件;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的状况;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技能。

②经济依据。包括: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工作负荷程度;整个生产周期和产品总劳动量。

③心理生理依据。包括: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息时间的比重;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状况。

(3)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①经验估工法。即由定额员(必要时可以和技术人员、老工人相结合),依照产品图样和工艺技术要求,并考虑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条件,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对产品劳动消耗量进行估定的一种方法。

②统计分析法。即根据过去生产的同类型产品、零件、工序的实耗工时或产量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考虑今后企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的变化,制定或修订定额的方法。

③类推比较法。即以现有同类型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和工序定额的方法。

④技术定额法。它是通过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计算或实地测定来制定定额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

7.起草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时,需要对哪些事项做出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

答:起草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时,应当从以下10个方面逐项作出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

(1)说明定额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意义;

(2)规定厂内定额工作的机构设置与各级定额人员的职责范围与分工;

(3)明确确定制定定额的依据和一般制定定额的方法(必要时可指出今后改进定额修订工作的方向和实现的途径);

(4)确定定额修改期限,并明确修改定额的方法以及定额水平调整幅度;

(5)明确临时修改定额的依据,即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定额的修改,以及处理的方法和步骤;

(6)规定定额统计分析工作的报表格式、统计口径、分析方法和上报的期限;

(7)规定各种定额的审批权限和工作程序;

(8)明确确定定额工作与企业各有关部门资料供需关系及业务联系方法;

(9)确定有关产生废品、返修回用等情况下定额工时的处理和统计计算方法;

(10)其他需要明确规定的工作事项。

8.简述工作岗位写实的步骤和方法。

答:工作岗位写实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岗位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①确定岗位写实的对象。

②进行初步岗位调查。

③制定出写实工作计划。规定好具体的写实程序和步骤,设计出写实调查表,做好书写板、计时器等所需仪器的准备工作,明确规定划分工作事项的标准,以及各类工时消耗的代号、编码,以便于登记记录数据资料。

④培训写实人员。使其熟练掌握岗位写实的技术技巧。

⑤向被调查者说明写实的意图和要求。写实人员要把写实的意图和要求向被调查者解释清楚,使其积极配合,全力协助写实人员完成信息采集工作。

(2)实地观察记录

岗位写实一般应从上班开始,一直到下班结束,将整个工作日的活动情况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以保证写实资料的完整性。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写实人员要集中精力,在员工的配合下,按顺序判明每项活动的性质,简明扼要地加以记录,并注明每一事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如出现交叉性的作业活动项目,应在备注栏注明交叉活动的内容。

(3)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①计算各活动事项的时间消耗。

②对所有观察事项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出每一类工时的合计数。

③编制岗位写实汇总表,在分析、研究各类工时消耗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每类工时消耗占工作日和作业时间的比重。

④分析岗位工作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掌握关联工作活动的各种信息。

⑤根据写实结果,写出岗位综合分析的报告。

9.简述作业测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答:作业测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如下:

(1)测时前的准备

①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测时对象确定后,调查人员要将测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向员工解释清楚,以便取得员工的配合,共同把测时工作做好。

②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如工种、技术等级、工龄、设备、工具、工作地布置、环境条件等。如果测时是为制定时间标准提供资料,则还需要在作业现场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如工作地服务、技术服务、合理布置工作地等。

③根据实际情况,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划分的原则是: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要分开;机动时间、手动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要分开。在划分操作的基础上,确定定时点,作为区分上下操作的界限,以保证每次观察记录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④测时最好在上班1~2小时后,待生产稳定后进行。测时观察的次数要根据生产类型、作业性质(机动、手动、机手并动)和工序延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

(2)实地测时观察

测时观察通常采取连续测时法,就是按操作顺序,连续记录每个操作的起止时间。也可以采取整体法,即反复记录全部操作的延续时间。如果工序中的延续时间较短,不容易连续记录,也可以采用反复测时法。在测时过程中,调查人员应严格按照确定的“定时点”进行记录,如果出现中断或不正常的情况,应在测时表中注明。

(3)测时资料的整理、分析

①根据测时记录,删去不正常的数值,以便求出在正常条件下操作的延续时间。

②计算有效的观察次数,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

③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项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和可靠程度。

④由每个操作平均延续时间计算出工序的作业时间,再经过工时评定,得到符合定额水平的时间值并作为制定时间定额的依据。

10.简述岗位抽样的步骤和方法。

答:岗位抽样是统计抽样法在工作岗位调查中的具体运用,它是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对工作岗位随机地进行抽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对总体状况做出推断的一种方法。岗位抽样的步骤和方法具体如下:

(1)明确调查目的

进行岗位工作抽样,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有了调查目的才能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确定岗位抽样所应达到的可靠程度和精确度。一般来说,岗位抽样的可靠度取95%,精确度在±5%~±10%之间,即可满足需要。

(2)作业活动分类

对被观察对象的活动作适当的分类,以便正确地进行观测记录和事后的汇总整理、统计分析。调查员工的工作活动情况时,一般按其工时消耗的性质分类;调查设备开动状况时,一般按设备停机的原因分类。

(3)确定观测次数

观测次数就是岗位抽样的样本数。抽取样本的数目越少,所得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就越低,对总体的代表性也就越差;反之则不同。要掌握员工工作活动的一般情况,需要观测1000~2000次,如果要精确测定设备停机率或工时利用率,需要测定3000~5000次。为了精确制定出时间定额标准,需要观测5000~10000次。

(4)确定观测的时刻

观测时刻选择得是否适当,关系到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观测时刻的确定必须遵守随机的原则。确定观测时刻时可借助于随机数字表、随机时刻表等工具,采用单纯随机时间间隔、等时间间隔、分层抽样、区域抽样等方式。观测时刻的总时限应根据观测目的和观测对象的工作周期来规定。工作周期无规则时,需要在相当长的总观测期限内完成抽样调查。

(5)现场观测

观测人员在开始观测前,应预先根据机器设备配置或现场布置的平面图,确定出最佳的观测巡回路线和观测点。进行工作抽样时不需使用秒表或其他计时工具,当观测人员沿巡回路线到达规定的观测位置时,应像拍照一样,将一瞬间观察到的工作内容记录到预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格中。至于调查的对象在一瞬间之前或之后从事什么活动不必考虑。

(6)检验抽样数据

完成全部观测以后,需检验全部抽样的结果。检验的方法是:根据抽样的数据,先计算出所调查的主要事项发生率,然后分别计算出上、下控制界限。根据每天观测的结果,按日期计算出每天的实际发生率,如果有超过上、下控制界限的数据应予删去。此外,还应检查抽样结果的精确程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7)评价最后抽样结果

计算出所有分类事项的发生次数及发生率以后,应结合观察到的现场情况,做出必要的分析评价和说明,以便采取措施改进工作程序和方法。

11.分析说明企业员工统计的指标内涵与分类。

答:(1)企业员工统计包括人数统计和结构统计,企业员工人数统计是指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企业或某个部门每天在职员工总人数的统计,又称平均人数统计;企业员工结构统计是指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在职员工按照一定标志所进行的构成统计。

(2)企业员工的分类

①按性别构成分类。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由于工作环境不同,女性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是不同的。有些岗位甚至对性别有严格要求,如工作环境较恶劣的岗位大都需要男性员工;工作细致的岗位大都需要女性员工。

②按年龄构成分类。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年龄有不同的要求,如计算机开发人员、业务人员、岗哨人员等通常比较年轻;中高层管理者通常比较年长。

③按学历结构分类。员工的学历可体现在员工所持有的文凭上,如本科、硕士、博士等;也可体现在员工受教育的年限上。

④按职业能力分类。即根据员工的职业能力水平或技能的高低进行分类,如管理人员可分为高级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初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分为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员;技术操作人员可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五类。

⑤按专业构成分类。即根据员工所属的专业类别进行分类,如企业管理人员按照财务会计人员(包含会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党群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进行分类统计。

⑥按职业类别分类。即根据员工所从事的职业类别进行分类,如根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GB)或职业分类大典对人员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2.简述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核算的程序与方法。

答: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核算程序与方法具体如下:

(1)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项目,建立成本核算账目

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确定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要项目(招聘、培训、劳动争议处理费用等),然后根据企业需要将这些项目进行细化,分类排列,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账目。

(2)确定具体项目的核算办法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来规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办法,包括核算单位、核算形式和计算方法等。在核算上述所列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员招募与人员选拔的成本应按实际录用人数分摊。

②在某些直接成本项目中也包括间接成本。例如,在录用安置项目中,不仅包括为员工上岗所直接付出的经费,而且还包括各种相关的行政费用以及管理人员为员工上岗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而付出的时间等。在核算时,这些间接成本需折算合并入账。一般说来,对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参与具体工作的管理人员的时间成本,应按其涉及具体工作的时间,根据其工资标准折合为具体金额。

③某些成本项目部分交叉。例如,职业生涯管理成本与教育培训成本会有部分交叉。在核算时,要注意鉴别成本交叉部分,避免重复核算。

四、计算题

(先根据题意进行计算,然后进行分析,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某公司2011年~2015年全体员工性别的构成情况如表1-1所示。请计算出各年度的性别比指标后,填入表1-1的空栏中,并通过计算说明在过去的5年中,该公司女性员工比重的变化情况,以及五年中人员总量的变化情况。[2015年11月四级真题]

表1-1 某公司2011年~2015年全体员工性别构成年份

解:(1)性别比=(男性员工人数÷女性员工人数)×100%。则该公司人员总量和性别比指标的计算结果分别如下:

①2011年该公司人员总量=195+150=345(人),性别比=195÷150=1.3;

②2012年该公司人员总量=207+180=387(人),性别比=207÷180=1.15;

③2013年该公司人员总量=220+200=420(人),性别比=220÷200=1.1;

④2014年该公司人员总量=209+220=429(人),性别比=209÷220=0.95;

⑤2015年该公司人员总量=208+260=468(人),性别比=208÷260=0.8。

将以上结果填入表1-1,得表1-2。

表1-2 某公司2011年~2015年全体员工性别构成表年份

(2)女性比重=(女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100%,则该公司2011年女工员工的比重为:

150÷(150+195)×100%=150÷345×100%≈43.5%。

而发展到2015年时,女性员工的比重已经上升到:

260÷(260+208)×100%=260÷468×100%≈55.6%。

女性员工的比重提高了55.6%-43.5%=12.1%。

五年中人员总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分别为:345、387、420、429、468。

2.某公司员工的统计资料如表1-3所示,请计算:[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1)各年龄组以及企业员工平均技术等级。

(2)企业员工技术等级的结构比例,并说明其特点。

表1-3 某企业不同年龄组技术等级统计表

答:(1)员工平均技术等级=lt@span tc=16711680>,则:

①计算各年龄组企业员工平均技术等级:

≤25岁工人平均技术等级=(300×5+60×4)/360=(1500+240)/360≈4.83。

26~35岁工人平均技术等级=(115×5+100×4+60×3+5×2)/280=(575+400+180+10)/280≈4.16。

36~45岁工人平均技术等级=(20×4+80×3+25×2+5×1)/130=(80+240+50+5)/130≈2.88。

≥46岁工人平均技术等级=(40×3+30×2+10×1)/80=(120+60+10)/80≈2.38。

②计算企业员工平均技术等级:

企业员工平均技术等级=(415×5+180×4+180×3+60×2+15×1)/850≈4.08。

该企业不同年龄组技术等级统计表如表1-4所示。

表1-4 该企业不同年龄组技术等级统计表

(2)初级工的比重=初级工人数/总人数=415/850≈49%;

中级工的比重=中级工人数/总人数=180/850≈21%;

高级工的比重=高级工人数/总人数=180/850≈21%;

技师的比重=技师人数/总人数=60/850≈7%;

高级技师比重=高级技师人数/总人数=15/850≈2%。

该公司的工人比例是初级工人数高于中级工人数;中级人数等于高级工人数;高级工人数高于技师人数;技师人数高于高级技师人数,说明该公司工人配置合理。

3.某公司的制度工作日长度为7小时,2007年3月份该公司对其员工小王进行工作日写实。写实结果如表1-5所示。[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表1-5 工作日写实统计表(3月份)

请计算3月份小王的出勤率和工作日利用率。

解:(1)出勤率表明员工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工作的程度。可以分别按工日与工时计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规定,员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小时数为166.67小时。3月份小王的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6×5+5.9×5+5.7×5+5.7×5)÷166.67=69.9%。

(2)工作日利用率说明在计算期内平均一个员工一个工作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程度。具体计算如下:

①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部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总数=(6×5+5.9×5+5.7×5+5.7×5)÷(5+5+5+5)=5.825;

②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日长度×100%=5.825÷7×100%=83.2%。

4.张先生4月份实际出勤天数为20天(该月制度工作时间为22天)。此外,4月10日,由于参加工会主席的换届选举活动,占用了4小时;4月20日,因跟随领导外出参观,占用了6小时。[2011年5月四级真题]

请计算张先生该月的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

解:制度工作工时=22×8=176(小时);

实际缺勤工时=(22-20)×8=16(小时);

出勤工作工时=20×8=160(小时);

实际工作工时=160-(4+6)=150(小时);

缺勤率===9.1%;

出勤时间利用率===93.75%;

制度工时利用率=≈85.2%;

或: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85.2%。

5.小王是某国有企业的一名操作工人,他在3月的工作情况如下:本月制度公休时间为8天,但小王只休息了2天,其他时间均加班,平均每天工作11小时;用制度工作时间中的1天参加了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请计算小王在该月的制度工时利用率和工作负荷率。[2010年11月四级真题]

解:3月份制度工时=(31-8)×8=184(小时)。

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31-8-1)×8=(176小时)。

制度工时利用率==95.7%。

实际工作时间=(31-2-1)×11=308(小时)。

工作负荷率==167.4%。

6.某企业职工王鹏,7月实际上班天数25天(制度工作时间为22天),其中10天时间由于业务繁忙,每天工作时间为11个小时。[2012年5月四级真题]

请计算7月份该职工的加班比重指标、加班强度指标和平均加班长度。

解: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期加班工时=(25-22)×8+(11-8)×10=24+30=54(小时)。

计算期全部实际工作工时=22×8+54=230(小时)。

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22×8=176(小时)。

(2)加班比重指标=≈23%。

(3)加班强度指标==30.7。

(4)平均加班长度=

7.假定某企业2016年预生产21.6万个零部件,企业现有员工400人,定额标准为30个/月,现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企业预提高劳动生产率20%。

请问企业是否还需要雇佣工人?需要雇佣多少人?

解:根据题意,计算如下:

现在的产量定额为:30个/月×(1+20%)=36(个/月);

每个员工一年的产量为:36个/月×12个月=432(个);

该企业应配备的员工量为:216000/432=500(人);

该企业需要雇佣的员工为:500-400=100(人);

则该企业需要雇佣工人的数量为100人。

8.某企业平均每个工人每天生产30件产品,改造生产线后,平均每个工人每天生产40件产品。

求该企业产量定额的提高率和工时定额的降低率。

解:根据题意计算如下:

改造前,该企业单件产品的工时定额=日制度工时÷日产量=8×60÷30=16(工分/件);

改造后,该企业单件产品的工时定额=日制度工时÷日产量=8×60÷40=12(工分/件)。

则该企业产量定额的提高率=(40-30)÷30×100%≈33.3%;该企业工时定额的降低率=(16-12)÷ 16×100%=25%。

9.某零件C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4工分/件,已知其实耗工时统计资料为11、13、14、12、10、9工分/件。

试根据这些资料求出平均先进值和先进平均值。

解:(1)平均先进值的计算

①方法一: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完成最好的实耗工时相加,求出二次平均数。

②方法二: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所有比平均值先进的实耗工时相加,除以项数,求出二次平均数。

③方法三: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两个最先进和一个最落后的实耗工时相加,除以项数,求出二次平均数。

④方法四:先剔除已知数据中的最大的一个和最小的一个实耗工时,然后再按上述的第二种方法求出二次平均数。

(2)先进平均值的计算

先进平均值是指在一次平均数之外,所有先进数值的二次平均数。其计算方法是:

①先求一次平均数,即:

②再求出先进数值的平均数,即:

10.S公司人事部最近在全公司进行了一次岗位抽样,连续做了10天,每天访谈100人次,调查结果显示,办公室人员在工作班内利用电话聊天事件的发生率为10%。

求其上下控制限分别是多少?

解:根据题意计算如下:

式中,n为每天观测的次数;为总平均发生率(某事项)。

11.某家用电器厂安排具有高级技术和中级、初级技术水平工人分别完成电器盒的下料工作。这三类工人在全部生产工人中的比重分别是:10%、60%和30%。他们的实耗工时分别为:

A类:高级技工:4、4.1、4.2、4.3、4.4;

B类:中级技工:5、5.3、5.4、5.5、5.6;

C类:初级技工:6、6.2、6.5、6.6、6.7。

试计算该家用电器厂的总体平均实耗工时。

解: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如下:

(1)求出各类员工的平均实耗工时:

A类工人平均实耗工时:

B类工人平均实耗工时:

C类工人平均实耗工时:

(2)根据上述结果,要求出总体平均实耗工时,可采用三类人员的比重作为权重,即

总平均实耗工时:

12.H电器销售公司营运部库管员小王经常要填写入库单据。为了使业务流程标准化,该公司人事部对小王填写单据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首先,将其工作分解为填写单据、查询、削铅笔、分类存档入账和无事闲谈等五个具体的工作事项,采用不等间隔随机地进行瞬间观测。结果发现在100小时内处理了500份单据,总观察次数为1000次,并对工作活动进行必要的评定,其结果如表1-6所示。

表1-6 抽样调查记录表

试计算处理单据的时间定额标准。

解:为了求出处理单据的标准时间,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计算出填单据实际耗用的时间

Tg=Tc×n/N=100×(300+200+100+200)÷1000=80(工时)

式中:Tg表示实际耗用工时;Tc表示总的工作时间;n表示观测中与填写单据有关的观测次数;N表示总观测次数。

(2)计算总的平均工作效率

Px=H/n=715÷(300+200+100+200)≈0.89或89%

式中:Px表示总的平均工作效率;H表示评定后折合的工作次数;n表示评定前观察的工作次数。

(3)计算出总的正常工作时间

Tzh=TgPx=80×0.89=71.2(工时)

式中:Tzh表示总的正常工作时间。

(4)计算出处理每份单据的正常工作时间

Td=Tzh/Dc=71.2÷500=0.1424(工时/份)

式中,Td表示处理每份单据的正常时间;Dc表示已处理完毕的单据总数。

(5)赋予宽放时间,最后求出标准时间

由于本项工作完全是手工操作,故时间宽放率为20%(K=0.2)

Tb=Td/(1-K)=0.1424/(1-0.2)=0.178(工时/份)或者10.68(工分/份)

式中:Tb表示处理每份单据的标准时间;K表示时间宽放率。

即根据岗位抽样的结果,可制定出处理单据的标准时间为10.68工分/份。

13.A单位2014年7月份员工变动情况为:7月1日有56人,6日2人调出,15日调进3人,22日又招进1人,26日4人退休。而B单位7月12日建立,在职员工工人数为80人,7月份以后各日人数没有变动。

试求A单位、B单位7月份的月平均人数。

解:(1)月平均人数是指计算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计算月内每天实际人数相加之和除以计算月内的日历日数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则A单位全月平均人数=(56×5+54×9+57×7+58×4+54×6)÷31=55.5≈56(人)。

(2)对新建立不满全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该月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建立后各天实际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建立的天数。

7月份日历日数为31天,该单位自12日起的20天中每天均是80人,则:

B单位月平均人数=(人),即B单位7月份月平均人数为52人。

14.某企业共有员工300人,2014年1月初招进员工30人,3月初辞退员工2人,6月初有5名员工退休,9月初有20名员工离职,12月初新招员工10名。

请计算该公司2014年的年平均人数。

解:该公司在2014年各月份的人数如表1-7所示。

表1-7

年平均人数=计算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12=(330×2+328×3+323×3+303×3+313)÷12≈320(人)。

15.某企业工人技术等级情况如表1-8所示。

表1-8 某企业工人技术等级表

试求该企业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

解:技术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公式为:

其中,初级工的比重=初级工人数÷总人数=12.5%,依此类推得表1-9。

表1-9

则该企业的工人平均技术等级=(234×5+521×4+680×3+309×2+126×1)÷1870≈3.23。

五、综合题

1.伍德公司是一家老建筑企业,过去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按传统经验估算方法制定,使公司无法有效控制费用支出,人力资源部为有效节约费用控制成本,拟编制2006年度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2006年5月三级真题]

(1)请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包括哪些基本项目?

(2)说明编制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答:(1)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指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人力资源部门的全部管理活动的费用支出,它是计划期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资金保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招聘费用。即招聘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

a.招聘前:调研费、广告费、招聘会经费、高校奖学金等。

b.招聘中:选拔测试方案制订与实施的经费、获取测试工具的经费等。

c.招聘后:通知录取结果的经费、分析招聘结果的经费、签订劳动合同的经费等。

②培训费用。即培训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

a.培训前:绩效考核经费和制定培训方案的经费,前者包括考评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经费、获取考评工具的经费、处理考评结果的经费等。

b.培训中:教材费、教员劳务费、培训费(差旅费)等。

c.培训后:测评培训结果的经费、评价培训结果的经费等。

③劳动争议处理费用。即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法律咨询费。

(2)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程序和方法

①认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活动及其过程,确定各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需的费用项目,对这些费用按公司财务科目分类,分别统计核实,纳入相关会计科目。

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为各个费用项目进行预算。

这些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公司根据上年度预算与结算比较情况给一个控制额度。大部分由人力资源部门掌握,项目之间根据余缺,在经过批准程序后可以调剂使用。对有些项目如培训费用,按使用部门划入该成本中心进行控制,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挤占而完不成各自的培训需求。

2.为了能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走上正轨,小王需向总经理申请下一年度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请你根据正常的情况,制作一个向总经理提交的费用申请表。可用字母代替需要的金额,并说明申请费用的内容。

答:企业人力资源费用包括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前者是指支付给员工的费用,如工资、福利、保险等;后者是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经费,如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应遵循合法合理、客观准确、整体兼顾和严肃认真的原则。示例如表1-10所示。

表1-10 费用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