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
班超(公元32年~102年),东汉名将,扶风(在现在陕西省)人。他从小就敬佩张骞,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后来,他投笔从戎,抵抗匈奴入侵。不久,奉命出使西域,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在平定西域、沟通汉朝同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
东汉初年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叫班彪。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个个聪明过人。大儿子班固和小女儿班昭性情稳重,二儿子班超却长得虎头虎脑,性格也很豪爽,还常常舞刀弄棍地练习武艺。
有一天,父亲见兄弟俩正在读《史记》,就问他们:
“你们俩最敬佩《史记》中的哪个人呢?”
班固答道:
“我最敬佩的是司马迁,孩儿长大后,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父亲满意地点点头,又转过身问:
“超儿,你呢?”
班超挺起胸脯说:
“孩儿最敬佩的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我以后也要像他那样,立功西域,报效国家。”
父亲听完,高兴地连连点头:
“好,好,你们都是有志气的孩子。”
后来,班彪去世了,班固接替父亲继续编写《汉书》。谁知道,不久有人诬告班固,说他编写的书中有诽谤(fěi bàng)朝廷的话,官府不问青红皂白,把他关进了监狱。
为了替哥哥申冤,班超来到京城洛阳,求见汉明帝。班超向汉明帝详详细细地讲述了父亲和哥哥编写《汉书》的经过,最后说:
“我哥哥编写《汉书》,一是为了颂扬汉朝的功德,二是为了继承先父遗愿。别人的诬告是毫无根据的,请陛下明察。”
汉明帝果真亲自翻阅了《汉书》的手稿。他不但觉得这部书对朝廷没有诽谤之词,还对班固的才华赞叹不已。
汉明帝立刻下令释放班固,还把他召到洛阳,做了兰台令史(编写史书的官员)。
班固被汉明帝召到京城后不久,班超也带着母亲、妹妹到了洛阳。班固挣的钱少,不够养活一家人。他就替弟弟找了一份差事,在衙门里抄写公文信件,挣点儿钱贴补家用。
那时候,北方的匈奴又像西汉初期那样,经常侵犯汉朝边境,告急的情报不断传来。在衙门里,班超虽然手里拿着笔抄写公文,可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如何驰骋疆场、击败匈奴的事情。
有一天,他一边抄写着文件,一边想着为国立功的事,突然把笔往地上一扔,站起来自言自语说:
“大丈夫就应当像张骞那样,报效国家,立功封侯,怎么能整天和笔墨打交道呢!”
周围的人先是被班超的举动弄愣了,随后又忍不住发出一阵“哧哧”的笑声,其中一个人说道:
“你们瞧,班超连饭都吃不饱,还说什么要立功封侯,口气倒不小呢!”
周围的人听了这话,笑得更厉害了。班超鄙视地看了他们一眼,说:
“你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远大志向呢?”
不久,机会果然来了。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那年虽然四十多岁了,可还是毅然报名参了军。
班超在窦固手下当了一名军官,率领军队同匈奴作战。他作战勇敢,武艺高强,打了不少胜仗。
现在我们常说的“投笔从戎(róng)”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戎”,指的是军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窦固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想,要是能把西域的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就能孤立匈奴,于是,他奏请汉明帝,派班超为假司马(司马是军队中较低的武官,假是代理的意思),带着三十六个人出使西域。这样,班超果真实现了他学习张骞,到西域立功的愿望。
班超他们到了一个叫鄯善的国家(在现在新疆的东南部,鄯shàn)。鄯善王也早就想联合汉朝共同对付匈奴。可由于和汉朝很多年没有联系了,鄯善王又惹不起匈奴,只得向匈奴称臣纳贡。现在,他见到汉朝的使臣来了,非常高兴,不但好吃好喝地热情招待,还常常过来看望班超他们。
谁知道,刚过了十几天,鄯善王的态度突然冷淡了下来,已经好几天没过来看望,就连饭菜也不如以前丰盛了。班超心里很纳闷儿。这天,鄯善王又派人送饭来了,班超就问道:
“你家大王最近是不是很忙啊?”
侍者支支吾吾地说:
“大王是很忙……不,是身体有些不舒服。”说完就赶紧低着头走开了。
班超这下更起了疑心。他问手下人说:
“你们觉出来鄯善王对咱们的态度变了吗?”
大伙儿一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
“谁都看出来人家对咱们冷淡多了,可就是猜不透这是怎么一回事。”
“是不是人家嫌咱们住的时间长了?”
班超说:
“我估计可能是匈奴的使者也到了这里,鄯善王不敢得罪他们,对咱们自然也就冷淡了。不过,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还得再打听打听。”
这天,侍者又来送饭了,班超出其不意地大声问道:
“匈奴的使者到了几天了,现在住在哪里,有多少人?”
侍者被班超这么突然一问,以为班超什么都知道了,只好老老实实地说:
“他们已经来了三天了,住在三十里以外的地方,有一百多人。”
班超怕走漏风声,就把侍者关了起来。然后,把手下的人都召到他的帐篷里喝酒。班超看大伙儿都有了五六分醉意,就故意激怒大家,说:“你们跟我来到这遥远的西域,为的是立功受赏。现在匈奴使者刚到这里,鄯善王就对我们如此无礼,我看咱们要是再这样等下去,鄯善王就会把我们捆起来交给匈奴人了。那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
众人听了这番话,有的拍桌子,有的拍胸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我们听您的!”
班超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到老虎的窝里,怎么能得到小老虎)。事到如今,也只有一拼了。”
然后,班超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大家一听,都纷纷说好。
天刚刚黑,班超带人摸到了匈奴使者的住处。他叫十个人带着鼓藏到帐篷后边,叫他们只要看到火光就擂鼓呐喊。其余的人在班超率领下,带着刀枪、弓箭埋伏在匈奴人住处的门前。
到了半夜,刮起了大风,班超立刻命人放火。大火顺着风势蔓延开来,鼓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匈奴人从梦中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乱成一团,纷纷从房中跑出来。班超带人冲上前去,很快杀死三十多个匈奴人,其余的有的举手投降,有的被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鄯善王请来,把匈奴使臣的首级放在他的面前。鄯善王见了,脸上显出又惊又怕的神情。班超和颜悦色地对他说:
“大王不要惊慌,我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我们两国的友好,并没有别的意思。”
鄯善王这才放下心来,表示要和汉朝友好,反对匈奴。他还让自己的儿子跟班超到洛阳学习汉朝的文化。
于阗归顺
不久,班超又带着三十多人第二次出使西域,来到了于阗(在现在新疆南部,阗tián)。当地百姓恨透了匈奴人,都盼着和汉朝和好。
可于阗王是个非常迷信的人,他在宫中养着个巫师,国家的大小事情都听巫师的。于阗王听说汉朝的使臣到了,就赶忙把巫师请来,请他拿主意。
巫师早在暗地里接受了匈奴人的贿赂,他先装模作样地做了一阵子法,然后装出一副惊恐的样子说:
“如果您要归附汉朝,天神就会发怒的!”
“那可怎么办呢?”于阗王这下着了慌。
那巫师说:
“汉朝使节骑的那匹马很好,只有把它捉来杀了,才能免除灾难。”
于阗王信以为真,就派人向班超要马。班超早就看穿了巫师的鬼把戏,就痛快地对来人说:
“要马可以,可是不知道他要哪一匹,还是请巫师自己来挑吧!”
工夫不大,巫师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帐篷。不等他开口,班超“嗖”地抽出宝剑,一个箭步冲上前,把他的头砍了下来。然后,班超提着巫师的头来见于阗王,说:
“大王,汉朝是真心诚意地要和于阗和好,你的巫师却故意破坏我们两国的关系,我已经把他杀了。你不该再听信坏人的话了。”
于阗王想了半天,觉得只有走和汉朝友好这条路了,就说:
“我愿听汉朝天子的吩咐。”
班超又用好言抚慰了于阗王,还把从内地带来的金银财宝送给他和他的大臣们。
于阗的老百姓听说于阗王归附了汉朝都很高兴。他们跳起舞来表示庆贺。
班超后来又同疏勒(在现在新疆西部)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还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生产,各国老百姓对班超越来越信任和爱戴了。
不能回去
公元75年,汉明帝死了,他的儿子即位,这就是汉章帝。有的大臣对汉章帝说:
“国家把军队驻扎在西域,每年花那么多钱,也见不到有什么效果。不如把军队撤回来算了。”
汉章帝才十八岁,自个儿也没什么主意,就下了一道诏书,命令班超回师洛阳。
正在疏勒的班超接到皇帝的命令,心中甭提有多难过了。他知道要是一旦撤回去,这几年好不容易在西域创下的功业就会前功尽弃。但是,君命不可违,他只好默默地打点行装,准备返回。
班超要离去的消息很快就在疏勒传开了,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又惊恐又难过。一天早上,一位叫黎弇(yǎn)的疏勒都尉闯进班超的帐篷,流着眼泪说道:
“班大人,您千万不能走呀。您一走就如同是抛弃了我们,咱们的关系就要中断。失去您的保护我们就要重新受别人欺侮。我实在不忍心看见汉朝使臣离开。”
说罢拔出身上佩带的腰刀,刎颈自杀了。班超俯在黎弇的身上痛哭了一场,可皇上叫他回去,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班超一行走到于阗的时候,道路上黑压压地跪满了人。几个老人用手死死抱着班超骑的那匹枣红马的四条腿,苦苦挽留。寒风卷起黄沙,扑打着人们,哭声震野,那情景真是凄凉极了。看到这些,班超的心都要碎了。他想起自杀身死的黎弇,想起自己要效法张骞的誓言。还回不回呢?他有些犹豫了。这时候,一位随行的人说:
“大人,常言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咱们就留下吧。”
“留下吧!”其他的人也都这样说。
几句话坚定了班超的决心,他大声地向跪在地上的人们说:
“各位父老兄弟,快快请起,我不回去了!”
听他这么一说,人们的脸上又流下了泪,这回流的是喜悦的泪。
班超给汉章帝写了一份奏折,奏折里说:西域各国把汉朝当作靠山,现在皇上要我回去,他们没有了依靠,就会再次受匈奴的欺负,那样,中原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安定了。
汉章帝看到这份奏折,这才明白班超驻守西域的重要性。他不但没有处罚班超,还派人带着一千多兵马增援班超。
虚怀若谷
自从班超打通了同西域各国的关系以后,不少西域国家常派使者到汉朝访问。
有一次,乌孙使者来到了洛阳,汉章帝不但盛情款待了他们,还派了一个叫李邑(yì)的人护送乌孙使者回去。
李邑是个胆小如鼠的家伙,他听说这一路上常常打仗,心里怕得要命,可又不敢违抗皇上的命令,只得战战兢兢地上路了。
当他们走到于阗的时候,偏巧碰上了龟兹(在现在新疆的西部,龟兹qiū cí)国的军队正在攻打疏勒国,吓得他一步也不敢往前走了。班超听说李邑被困住了,就把他接到了自己那里。
按理说李邑应该感激班超才对,谁知道他却恩将仇报,给汉章帝写了一份奏章说了班超的许多坏话。因为他怕万一班超把真情告诉皇上,皇上要治他的罪,就来了个恶人先告状。
他在奏章上写道:
“班超到西域已经好几年了,可这里还是乱糟糟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班超什么事情也不干,整天守着老婆儿子,喝酒享受,早就把皇上交给的事忘在脑后了。”
这件事让班超知道了,他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叹气。他担心的倒不是李邑对他的诬陷,而是怕皇上真的信了李邑的话就会把他调回去,那可就糟了。他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把妻子送回洛阳,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忠心。
幸亏汉章帝对班超非常信任,他见了李邑的奏章以后,非常生气,马上下诏把李邑狠狠地责骂了一顿,又给班超下了十道诏书,让他来处置李邑。
班超接到诏书以后,找到李邑,说:
“皇上让我来处理你,我打算派人把你送回洛阳去。”
李邑心里有愧,本以为班超会狠狠地整治他,没想到班超却这样诚心诚意地对他,不禁脸上臊得红一阵白一阵的。
班超的一个手下人知道了这件事,很不服气:
“大人,李邑这小子欺人太甚,如今有皇上的诏书在此,您为什么不给他点厉害尝尝呢?”
班超坦然地说:
“正因为他诬蔑了我,我才把他送回京城。我问心无愧,为什么要怕别人造谣呢?我若是为了报复,把他留下,未免显得气量太小了,那就不是大丈夫的气概了。”
凄凉的晚年
班超在西域,除了联络各国共同对付匈奴,还帮助西域人民种庄稼、修水利,天山南北呈现出一派和平景象。
冬去春来,岁月匆匆,转眼间班超在西域已经生活了三十多个年头了。刚来的时候,他还是个健壮的汉子,如今头发白了,眼睛花了,就连走路也要拄着拐杖。每当想到自己年轻时候立下的效法张骞、立功西域的誓言,如今成了现实,班超心中总是感到无比的欣慰。可人一老,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也就越来越紧地缠绕着他。
这阵子,他几乎每天都要想起多年不见的亲人,想起家乡那清清的河水、碧绿的田野。他多么盼望着能在有生之年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啊!于是,他决定给汉和帝(汉章帝这时候已经死了)写一封信。班超提起笔,写道:“班超在西域已经三十多载,如今已是风烛残年,说不定哪天就倒下起不来了,老臣不敢指望别的,只盼着在有生之年,能活着进到玉门关(在现在甘肃省西部,古时候常把它作为内地和西域的分界处)就知足了。”
写到这里,班超已是老泪纵横。他把这封信交给儿子班勇,让他带回洛阳。这几年汉和帝只知道西域平安无事,早就把老病交加的班超忘在脑后了。他接到班超的信,也根本没当一回事。
自从班勇到洛阳送信,班超每天望眼欲穿地盼着朝廷的信,可整整盼了三年,连个人影也没见着,他绝望了,病情也一天天加重。
班超的妹妹班昭知道了哥哥的悲惨处境,心中又难过又生气,就亲自给汉和帝写奏章。她先在奏章中详细述说了班超的功绩,最后写道:
“我听说,古代就有十五岁当兵,六十岁还家的规定。我哥哥年轻力壮的时候去为国家尽忠出力,如今朝廷难道要让他老死在千里之外的旷野吗?这实在是太悲惨了。”
汉和帝看了班昭的奏章,也有些过意不去,这才下令调班超回到洛阳。
102年,也就是班超七十一岁那一年,他终于回到家乡,真是悲喜交加。由于过于激动,回到洛阳刚刚一个月,班超就去世了。
班超死后,他的儿子班勇仍然留在西域,继续进行父亲的事业。后来他还写了一部《西域记》,详尽地记述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西域史和亚洲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