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內篇大宗師第六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注〕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至者,造極之名。天之所為者,謂三景晦明,四時生殺,風雲舒巷,雷雨寒溫也。人之所為者,謂手捉腳行,目視耳聽,心知工拙,几所施為也。知天之所為,悉皆自爾,非關修造,豈由知力。是以內放其身,外冥於物,浩然大觀,與眾玄同,窮理盡性,故稱為至也。

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

〔注〕天者,自然之謂也。夫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耳;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為耳,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於不為矣。為出於不為,故以不為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為宗。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

〔疏〕雲行雨施,川源岳瀆,非關人力,此乃天生,能知所知,並自然也。此解前知天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注〕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叉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綠得終。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或不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人之所知不叉同而所為不敢異,異則偽成矣,偽成而真不喪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肢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彊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崖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閤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也。

〔疏〕人之所為,謂四肢百體各有御甩也。知之所知者,謂自知於色,即以色為所知也。知之所不知者,謂自#1能知色,不能知聲。即以聲為所不知也。既而目為手足而視,腳為耳鼻而行,雖復無心相為,而濟彼之功成矣。故眼耳鼻舌,四肢百體,更相役用,各有司存。心之明闊,亦有限極,用其分內,終不強知。斯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也,故得盡於天年,不橫夭折。能如是者,可謂知之盛美者也。

雖然,有患。

〔注〕雖知盛,未若遺知任天之無息也。

〔疏〕知雖盛美,猶有息累,不若忘知而任獨也。

夫知有所待而後當,

〔注〕夫知者未能無可無不可,故鈴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則遇物而當也。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注〕有待則無定也。

〔疏〕夫知鈴對境,非境不當。境既生滅不定,物亦待奪無常。唯當境智兩忘,能所雙遣#2,方能無可無不可,然後無息已。

庸詛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注〕我生有崖,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謂耳,物無非天也。天也者,自然也;人皆自然,則治亂成敗,遇與不遇,非人為也,皆自然耳,

〔疏〕近取諸身,遠託諸物,知能運用,無非自然。是知天之與人,理歸無二。故謂天則人,謂人則天。凡庸之流,詛曉斯旨。所言吾者,莊生自稱。此則泯合人天,混同物我也。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注〕有真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亂也。

〔疏〕夫聖人者,誠能冥真合道,忘我遺物。懷玆聖德,然復有此真知,是以混一真人而無息累。真知#3之狀,列在下文耳。

何謂真人?

〔疏〕假設疑問,庶顯其旨。

古之真人,不逆寡,

〔注〕凡寡皆不逆,則所順者眾。

〔疏〕寡,少也。引古御今,崇本抑末,虛懷任物,大順群生,假令微少,會不逆杆#4者也。

不雄成,

〔注〕不恃其成而處物先。

〔疏〕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豈雄據成績,欲處物先邪。

不謨士。

〔注〕縱心直前而群士自合,非謀模以政之。

〔疏〕虛夷忘淡,士眾自歸,非關運心謀巷招玫故也。

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注〕直自全當而無過耳,非以得失經心。

〔疏〕天時已過,曾無悔吝之心;分命偶當,不以自得為美。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

〔注〕言夫能之登至於道者,若此之遠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真人陸行而非避濡也,遠火而非逃熱也,無過而非措當也。故雖不以熱為熱而未嘗赴火,不以濡為濡未嘗蹈水,不以死為死未嘗喪生。故夫生者,豈生之而生哉,成者,豈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無,不至者,真人也,豈有巢意於所遇哉。

〔疏〕慄,懼也。濡,濕也。登,昇也。假,至也。真人達生死之不二,體安危之為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懷,登高履危,豈復驚懼。真知之士,有此功能,昇至玄道,故得如是者也。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

〔注〕無意想也。

其覺無憂。

〔注〕當所遇而安也。

〔疏〕夢者,情意妄想也。而真人無情慮,絕思想,故雖寢寐,寂泊而不夢,以至覺悟,常適而無憂也。

其食不甘,

〔注〕理當食耳。

〔疏〕混迸人問,同塵而食,不耽滋味,故不知甘美。

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

〔注〕乃在根本中來。

〔疏〕踵,足根也。真人心性和緩,智照凝寂,至於氣息,亦復徐遲,腳踵中來,明其深靜也。

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啞言若哇。

〔注〕氣不平暢。

〔疏〕啞,喉也。哇,礙也。凡俗之人,心靈馳競,言語喘息,唯出咽喉。情躁氣促,不能深靜,屈折起伏,氣不調和,咽喉啞之中怛如哇礙也。

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注〕深根寧極,然後反一無欲。

〔疏〕夫耽嗜諸塵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機神淺鈍故也。若使智照深遠,豈其然乎。

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

〔注〕與化為體。

〔疏〕氣聚為生,生為我時;氣散而死,死為我順。既冥於變化,故不以悅惡存懷。

其出不訢,其入不距;

〔注〕泰然而任之。

〔疏〕時應出生,本無情於听樂;時應入死,豈有意於距諱耶。

翛然而往,鯈然而來而已矣。

〔注〕寄之至理,故往來而不難。

〔疏〕脩然,無係貌也。絛然獨化,任理遨遊,雖復死往生來,曾無意戀之者也。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注〕終始變化,皆忘之矣,豈直逆忘其生,而猶伏#5探求死意也。

〔疏〕始,生也。終,死也。生死都遣,曾無執滯。豈直獨忘其生而偏求於死耶?終始均平,所遇斯適也。

受#6而喜之,

〔注〕不問所受者何物,遇之而無不適也。

〔疏〕喜所遇也。

忘而復之,

〔注〕復之不由於識,乃至。

〔疏〕反未生也。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注〕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則天理滅矣。真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故不為也。

〔疏〕是謂者,指斥前文,總結其旨也。捐,棄也。言上來智德#7忘生,可謂不用取拾之心,捐棄虛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別,添助自然之分。能如是者,名日真人也。

若然者,其心志,

〔注〕所居而安為志。

〔疏〕若如以前不捐道等心,是心懷志操#8能致然也。故《老經》云,強行者有志。

其容寂,

〔注〕雖行而無傷於靜。

其顆類;

〔注〕類,大朴之貌。

〔疏〕頸,額也。類,大朴貌。夫真人降世,挺氣異凡,非直智照虛明,志力弘普,亦乃威容閑雅,相貌端嚴。日角月玄#9,即斯類也。

賡然似秋,

〔注〕殺物非為威也。

煖然似春,

〔注〕生物非為弁也。

喜怒通四時,

〔注〕夫體道合變者,與寒暑同其溫嚴,而未嘗有心也。然有溫嚴之貌,生殺之節,故寄名於喜怒。

〔疏〕聖人無心,有感斯應,威恩適務,寬猛逗機。同素秋之降霜,初無心於肅殺;似青春之生育,寧有意於仁惠。是以真人如雷行風動,木茂花敷,覆載合乎二儀,喜怒通乎四序。

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注〕無心於物,故不奪物宜;無物不宜,故莫知其極。

〔疏〕真人應世,赴感隨時,與物交涉,鈴有宜便。而虛心慈愛,常善救人,量等太虛,故莫知其極。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

〔疏〕堯攻叢支,禹攻有扈,成湯滅夏,周武伐殷,並上合天時,下符人事。所以興動干戈,弔民問罪,雖復滅亡邦國,而不失百姓歡心故也。

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注〕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愛人而照之也。故聖人之在天下,煖焉若春陽之自和,故蒙#10澤者不謝,妻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彫落者不怨。

〔疏〕利物滋澤,事等陽春,豈直一時,乃施乎萬世。若芻狗百姓,故無偏愛之情。

故樂通物,非聖人也;

〔注〕夫聖人無樂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疏〕夫懸鏡高堂,物來斯照,不迎不送,豈有情哉。大聖應機,其義亦爾。和而不唱,非謂樂通。故知惑意於物,非聖人者也。

有親,非仁也;

〔注〕至人#11無親,任理而自存。

〔疏〕至人無親,親則非至人也。

天時,非賢也;

〔注〕時人#12者,未若忘時而自合之賢也。

〔疏〕占玄象之虧盈,侯天時之去就,此乃小智,豈是大賢者也。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注〕不能一是非之塗而就利違害,則傷德而累當矣。

〔疏〕未能一窮通,均利害,而擇情榮辱,封執是非者,身且不能自達,焉能君子人物乎。

行名失己,非士也;

〔注〕善為士者,遺名而自得,故名當其實而福應其身。

〔疏〕矯行求名,失其己性,此乃流俗之人,非為道之士。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注〕自失其性而矯以從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

〔疏〕夫矯行喪真,求名亡己,斯乃受人驅役,焉能役人之哉。

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注〕斯皆合己效#13人,徇彼傷我也。

〔疏〕姓狐,字不偕,古之賢人,云堯時賢人,不受堯讓,投河而死。務光,黃帝時人,身長七尺。又云:夏時人,餌藥養性,好鼓琴,湯讓天下不受,自負石沉於廬水。伯夷叔齊,遼西孤竹君之二子,神農之裔,姓姜氏。父死,兄弟相讓,不肯嗣位,聞西伯有道,試往觀焉。逢文王崩,武王伐紂,夷齊扣馬而諫,武王不從,遂隱於河束首陽山,不食其粟,卒餓而死。箕子,殷紂賢臣,諫紂不從,遂遭奴戮。胥餘#14者、箕子,名也。又解:是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吳王夫差之臣,忠諫不從,抉#15眼而死,屍沉乎江。紀他者,姓紀,名他,湯時逸人也;聞湯讓務光,恐及乎己,遂將弟子陷於竅水而死。申徒狄聞之,因以踏河。此數子者,皆矯情偽行,亢志立名,分外波蕩,遂至於此。自餓自況,促齡夭命,而芳名令譽,傳諸史籍。斯乃被他驅使,何能役人。悅樂眾人之耳目,焉能自適其情性耶。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

〔注〕與物同宜而非朋黨。

〔疏〕狀,進也。義,宜也。降進同世,隨物所宜,而虛己均平,曾無偏黨也。

若不足而不承;

〔注〕沖#16虛無餘,如若不足也;下之而無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疏〕韜晦沖虛,猶如神智不足;率也。

與乎其瓤而不堅也,

〔注〕常遊於獨而非固守#17。

〔疏〕觚,獨也。堅,固也。彷徨放任,容與自得,遨遊獨化之場而不固執之。

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注〕曠然無懷,乃至於實。

〔疏〕張,廣大貌也。靈府寬閑,與虛空等量,而智德真實,故不浮華。

酈郵乎其似喜乎#18。

〔注〕至人無喜,暢然和適,故似喜也。

〔疏〕鄧那,喜貌也。隨變任化,所遇斯適,實忘喜怒,故云似喜者也。

崔乎其不得已乎#19。

〔注〕動靜行止,常居叉然之極。

〔疏〕崔,動也。已,止也。真人凝寂,應物無方,迫而後動,非關先唱故,不得已而應之者也。

痛乎進我色也,

〔注〕不以物傷己也。

〔疏〕清,聚也。進益也。心同止水,故能清聚群生。是以應而無情,惠而不費,適我益我,神色終無喊損者也。

與乎止我德也;

〔注〕無所趨也。

〔疏〕雖復應動隨世,接物逗機,而怛容與無為,作於真德,所謂動而常寂者也。

厲乎其似世乎#20。

〔注〕至人無厲,與世同行,故若厲也。

〔疏〕厲,危也。真人一於安危,冥於禍福,而和光同世,亦似厲乎。如孔子之困匡人,文王之拘美里,雖遭危厄,不廢無為之事也。

警乎其未可制也;

〔注〕高放而自得。

〔疏〕聖德廣大,警然高遠,超於世表,故不可禁制也。

連乎其似好閉也,

〔注〕綿邈深遠,莫見其門。

〔疏〕連,長也。聖德遐長,連綿難測。心如路絕,孰見其門,昏默音聲,似如閉門,不聞見也。

悅乎忘其言也。

〔注〕不識不知而天機自發,故悅然也。

〔疏〕悅,無心貌也。放任安排,無為虛淡,得玄珠於赤水,所以忘言。自此以前,歷顯真人自利利他內外德行,從此以下,明真人利物為政之方也。

以刑為體,

〔注〕刑者,治之體,非我為。

以禮為翼,

〔注〕禮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疏〕用刑法為治,政之體本;以禮物為馭#21,物之羽儀。

以知為時,

〔注〕知者#22自,時之動,非我唱。

以德為循。

〔注〕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疏〕循,順也。用智照機,不失時候;以德接物,俯順物情。以前略標,此以下解釋也。

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

〔注〕任治之自殺,故雖殺而寬。